七地鄉

七地鄉

徠七地鄉,位於湖南省茶陵縣。1949年屬二區、八區,1956年設鄉,1958年為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七地公社,198 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1.3萬。鄉政府駐沖頭。有公路通縣內外。轄軍塘、巨田、芙沖、澗洲、梘田、月嶺、建民、雙溪、麥源、左江1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水電、林場、冶鍊、造紙。農業主產水稻、茶葉。縣屬企業長嶺茶場在境內。

命名由來


七地命名有2個說法:
七地鄉
七地鄉
1、七地鄉據說是由當時的七個地方組成而得名。
2、由七地鄉的霹靂仙寺廟中高僧解說佛光大詞典命名:
七地鄉
七地鄉
七地由菩薩地至佛地間之行位。包括種性地、解行地、凈心地、行跡地、決定地、決定行地、畢竟地七位。(一)種性地,乃佛道之因種成就不壞。(二)解行地,依次前進修方便行,於出世道得行解。以上二地於大乘義章唯作菩薩地前之位;華嚴孔目章卷二則定種性地為十解以前,解性地為十行、十迴向。(三)凈心地,即初地。入此地者,實際上已證一分真如,離無明住地之惑,從而對菩提凈信希望。(四)行跡地,即二地以上乃至七地,於此間起修道。(五)決定地,即第八地。至此地者,決定趣向無上菩提。(六)決定行地,即第九地。乃由前地再向上增進。(七)畢竟地,即第十地及如來地。第十地中因行圓滿,如來地中果德已極,故稱畢竟地。[菩薩地持經卷十、大乘義章卷十二]

著名人物


尹銘綬,字佩芝,湖南省茶陵縣七地雉公山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殿試取為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1912年,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后,慕名邀請尹銘綬入“總統府”任機要秘書。后在“善後大借款”問題上與袁世凱意見不合而辭職。
劉培善簡介;
七地鄉
七地鄉
劉培善,別名三仔、善仔。茶陵縣七地鄉梘田村人。1912年8月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投身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七地鄉
七地鄉
於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湘贛游擊大隊青年幹事、茶陵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江西安福縣獨立營政委,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1934年8月任湘贛省軍區獨立第三團團長、湘贛省委挺進隊政委,率部轉入武功山堅持游擊戰爭。不久任湘贛獨立三團政委,奉命率部轉戰湘南。1935年7月,任湘贛臨時省委常委、游擊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大隊政治委員。1936年任湘贛紅軍獨立第一團政委。1937年10月,接待奉命前來九隴山改編游擊隊的陳毅,隨即派人送其與中共湘贛臨時省蘇委書記譚余保見面。抗日戰爭時期,1 938年2月,任新四軍一支隊二團副團長,不久任團政委,率部在蘇皖的鎮江、句容、丹陽、金壇一帶對日、偽作戰,參與開創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 940年任蘇北抗日指揮部第二縱隊政委,參加了黃橋決戰。19們年10月赴延安學習。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回到蘇中地區,任第七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不久改任十縱隊政委、1946年7至8月,在粟裕等人指揮下,與謝祥軍司令員率十縱隊四個團和華中第二軍分區兩個團,與兄弟部隊協同對敵作戰,取得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在邵伯戰鬥中,運用游擊戰爭經驗,以河流港汊為依託,短促出擊,擊潰國民黨軍隊黃伯韜的整編二十五師,斃傷敵2000餘人,創解放戰爭初期華中戰場陣地防禦戰範例。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政委,與宋時輪司令員率部於4月全殲敵七十二師,攻下泰安,取得華東戰場“夏季作戰的第一步勝利”。5月參加孟良崮戰役。1948年0月,率部參加濟南戰役。11月至1949年1月,參加淮海戰役,先後統一指揮第七、十、十一縱隊和“東集團軍”,完成固鎮追擊、魯樓堵擊和殲滅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的任務。1949年3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政治部主任,不久任副政委,參與指揮渡江戰役、寧滬杭戰役、福廈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冬至1 951年春,率部進駐閩西、閩北山區,清剿國民黨匪、特萬餘人。以後,歷任福建省軍區副政委,第二政委、福州軍區副政委、第二政委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1968年5月8日在北京猝然去世。1978年5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袁福生(1916~1993),湖南省茶陵縣七地巨田人。1926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曾分別任紅六軍團直屬隊特派員、八路軍三五九旅鋤奸科科長兼軍法處副處長、獨立五十師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政委等職。1961年,被授予少將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劉曉榕簡介:
1950年3月生於福建省福州市,湖南省茶陵縣七地鄉梘田村人,開國中將劉培善之長子。196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陸軍團政治處宣傳股見習幹事、陸軍團步兵連副政治指導員、陸軍步兵連政治指導員、陸軍團步兵營政治指導員、陸軍團政治處主任、陸軍團副政治委員;1984年3月任陸軍第85師副政治委員;1985年10月任陸軍第91師政治委員;1987年12月任陸軍第9師政治委員;1994年3月任陸軍第一集團軍政治部主任;1999年7月任陸軍第一集團軍政治委員;2006年12月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軍區黨委常委;2010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2011年1月任總後勤部副政委、紀委書記。1996年7月晉陞為少將軍銜,2008年7月晉陞為中將軍銜。
劉勝簡介:
1956年2月出生,湖南省茶陵縣七地鄉梘田村人,開國中將劉培善之次子。中共黨員,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發動機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歷任國防科工委六局參謀、副局長、總裝備部軍兵種部航空局副局長、局長,總裝備部軍兵種部副部長。少將軍銜。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七地教育


七地中心小學:湖南省茶陵縣七地向軍塘村瑤泉組。
七地中學:湖南省茶陵縣七地鄉軍塘村沖頭組。
茶陵縣七地中學辦公地址設在七地鄉,校長陳志鋒,主要經營實施初中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初中學歷教育。,註冊資本81萬元,在職員工38名。

七地經濟


七地鄉多山區,沒有集市,沒有銀行存儲櫃檯,經濟落後。
梘田徠村石坡下有一個煉鐵廠,梘田黃竹坪有一座小型水電站。
芙沖村有煙草種植,烤煙加工基地。
建民村有縣屬茶葉基地----長嶺茶場。
建民村有市屬水庫---建民水庫。

下設村


軍塘村月嶺村
麥源村梘田村
雙溪村澗洲村
左江村芙沖村
建民村巨田村

發展思路


七地鄉
七地鄉
1、強化鄉村班子。鄉領導班子以創“五好”鄉鎮黨委為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主集中製為根本組織原則,分工協作,團結一致,增強戰鬥力。機關幹部實行雙向選擇、目標崗位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益。 2、強化陣地建設。全鄉各村村部建設完善,2004年新建了紅橋村部和機關、深塘、紅橋3個遠程教育點。
3、強化黨員隊伍建設。按黨員發展16字方針,2005年新發展黨員1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1名。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農村實用技術和兩個“條例”,錘鍊黨性,按期召開民主生活會,認真搞好黨員民主評議,表彰一批優秀黨員,處理個別不合格黨員,弘揚了正氣。

計劃生育


七地鄉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一次宣傳活動,一次諮詢活動,一次座談會,一次黨政領導電視講話,一次關愛女孩活動。各鄉鎮協會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七地鄉組織協會會員進行了烤煙種植技術培訓,請專家講課,同烤煙專業戶幫扶結對。棗市、O舫計生協把計生村民自治章程用掛歷的形式印發到家家戶戶;為協會會員開展集體投保;桃坑計生協用流動板報組成“宣傳一座橋”;免費為育齡婦女治病;發起“關愛女孩,拯救受傷父親”的行動,組織各村計生協會會員為因公受傷的協會會員陳冬珠募捐善款2萬元;此外一些鄉鎮還開展了送戲下鄉、為外出打工育齡婦女送溫暖等活動。

水稻種植


七地鄉
七地鄉
2007年七地鄉農業局以實施“種苗工程”為契機,加大農作物品種改良力度,努力提高農業種植業效益。年初,從省農科院引進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在全鄉試種1000餘畝。經各地測產和實產驗收統計,平均畝產達到620公斤,比普通雜交稻高116公斤。 “兩優培九”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選育的兩系超高產雜交中稻組合。該組合是在雜交稻高產、優質的基礎上,產量又有新的突破。該品種具有田間抗性好、莖植粗壯、耐肥抗倒、後期不早衰、米質優、產量高的特徵,是適合該鎮一季稻種植的最佳品種(組合)。2001年,七地鄉芙沖村連片種植50畝,平均畝產達635公斤,其中,村民朱新華種植6.2畝,4月22日播種,5月21日播秧,9月7日成熟,全生育期139天,有效穗117.724穗/畝,株高139厘米,穗長26厘米,穗平總粒237.4粒,實粒215.8粒,結實率90.9%,畝產量達660.5公斤。古石村九組段德生種植4.0畝,採取拋秧移栽,畝平產量達641.2公斤。
通過試種,初步摸索了一套該組合在該縣高產栽培的技術措施:(一)適時播種。作中稻栽培以4月中旬播種為宜,作一季稻易稻栽培以5月上中旬播種為宜。每畝大田用種1.2-1.5公斤,採取清水選種和強氯精消毒,烯效唑拌種。秧齡以30天為宜,最長不超過35天,最好採取兩段育秧方式。(二)合理密植。密度以6×7寸、每畝1.5萬蔸為好,基本苗8萬左右。(三)該組合須在高肥水平下栽培,要求畝施純氮在15公斤以上,基中基櫱肥佔90%以上,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在重施基肥和分櫱肥的基礎上適當增施保花保穗肥。(四)嚴控最高苗數,當每畝總苗數達到22萬時,就應曬田,並且要多次曬田,在孕穗到灌漿期,原則上不能斷水,後期切不可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產量和米質。(五)加強病蟲害的防治,生育後期特別注意防止稻曲病的發生,在始穗期和齊穗期噴施粉綉寧2次,每次每畝150ml,在整個生育期中要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螟蟲、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特別是中後期要加
強對二、三代十化螟的防治。在單、雙季混栽的地區,要注意好早稻收割后害蟲集中危害的現象,在搞好農業防治的同時抓好藥劑防治。

野生柑橘


七地鄉
七地鄉
野生柑橘種群分佈在茶陵縣七地鄉左江村的王子山上,是該縣農業局一名技術幹部2003年8月中旬下鄉時發現的。王子山海拔約500米,山上植物茂盛,人跡罕至。整個野生柑橘種群面積約3.3萬平方米,柑橘樹中伴生有其他灌木。經觀測,這種野生柑橘為常綠灌木,葉披針形,葉長4至10厘米、寬1.6至4厘米,無翼葉,兩面光滑無毛;枝圓形,刺短;花系完全花,花小,有簇生現象;果實直徑8毫米左右,一年可多次掛果。

新農村建設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離不開婦女的參與、婦女的智慧和婦女的創新。
一、培育新女性,激發婦女在農村發展的致富熱情。
發揮農村婦女作用,增加她們的收入水平,是“致富農村,致富農民”的重點所在,也是婦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倡導新風尚,強化婦女在鄉風文明建設上的主導地位。
三、建設新農村,鞏固婦女在構築和諧農村上的基礎性作用。
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諧家庭又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婦女作為和諧家庭創建的主要承擔者,縣婦聯著重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推進新農村建設。

撤鄉並鎮


2007年2月,在新一輪撤鄉並鎮中,七地鄉正式併入腰陂鎮(還包括此前撤銷的堯水鄉橫屋村),七地鄉這一級政府將撤銷,一同被撤併的還有堯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