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壩彝族傣族鄉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位於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315.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是一個文化大鄉,境內雜居著漢、彝等12種民族,是一個多民族集居的少數民族自治鄉;礦產資源豐富,是一個工業大鄉;農業經濟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一個農業大鄉,素有“煤鄉”、“魚米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是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后成立的彝族傣族鄉。地處縣城的東南面,距縣城20千米,距攀枝花格里坪火車站34千米,自古有“華川門戶”、“入川咽喉”之稱,素有“煤鄉”、“魚米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屬全縣典型的工業重鎮,農業大鄉。全鄉轄德茂、基左、民主、龍泉、臨江、龍井6個村委會,99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315.4平方千米,境內平均海拔1254米,年平均氣溫20.9℃。到2004年末,總人口15503人,其中農業人口14139人,非農業人口136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農業勞動力7959人,佔總人口的51%。聚居著漢、彝、傣、傈僳等12種民族,其中彝族、傣族佔總人口的41%。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熱區優勢、區位優勢,構成了全鄉經濟發展的三大優勢。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地處華坪縣城的東南面,屬全縣典型的工業重鎮、農業大鄉。全鄉轄6個村委會99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315.4平方千米,2007年末總人口16289人,聚居著漢族、彝族、傣族、傈僳族等12個民族,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熱區優勢、區位優勢,構成了全鄉經濟發展的三大優勢。
石龍壩鄉屬滇西北中山山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1245米,最高點為臨江行政村西部的冒水孔,海拔2321.7米,最低點為民主行政村的塘壩河口,海拔1015米,相對高差1306.7米。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080米。主要山脈有顯靈山,冒水孔,席草地後山等。主要河流有新庄河,金沙江沿臨江,龍井、民主三行政村順流直下,沿江線約22千米。由於境內地質構造的時海時陸,特別是中生代燕山運動晚期褶皺運動形成眾多的褶皺和斷層,以及全鄉水系的長期切割,從而形成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的山原地形,全鄉大體分為金沙江河谷、河流寬谷、低山山地、中山山地四個地貌單元。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3)
石龍壩鄉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新莊河、龍泉河、龍塘河及龍井河,年均產水量達5億立方米。由於降水集中於夏秋季節,徑流大,水資源利用率低,僅為5%,低於全縣6.85%的水平。在水利建設方面,全鄉已有小(一)型水庫4個,小(二)型水庫8個,小(二)型以下水庫5個,積水塘6個,總庫容673萬立方,灌溉面積8298畝,受益人口9200人,主幹渠4條,長49千米,攔河壩11個。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4)
1958年建民主公社,1988年分出建石龍壩彝族傣族鄉。1997年,面積315.7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基左、德茂、龍泉、民主、龍井、臨江6個行政村。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5)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6)
石龍壩是一個多民族集居的少數民族自治鄉,其中彝族、傣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的傳統節日有“火把節”和“潑水節”。關於火把節的起源,有許多優美動聽的傳說。其中一則相傳,在很古很古時,天王恩澤不願讓彝家過上好日子,忌妒生邪惡,派了一個大力士下凡到彝山,糟踏茂盛的莊稼。彝家人群情激憤,決心與大力士決一死戰。此時,從人群中跳出一個叫包聰的小夥子,脫下羊皮褂,衝上前一把抓住大力士的脖子,就摔跤,相持了三天三夜,最後包聰把大力士摔倒在地,大力士霎時變作一座禿山。天王恩澤見大力士失敗,羞怒交加,往地上撒下了一把香面,剎那間變成無數害蟲,亡圖吃光地上的莊稼。聰明智慧的彝家人怎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年的辛苦落空,於是他們每人點燃把火,把害蟲一齊燒光,獲得了一個金燦燦的秋天。但天王恩澤不甘心失敗,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就放下害蟲吃莊稼,於是彝家人也毫不留情地點燃把火,把害蟲燒光。年來年往,相傳成習,六月二十四就成了彝家人的傳統佳節。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7)
2004年3月,村“兩委”換屆選舉開始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啟動;9月華坪縣金鑫工業硅責任有限公司黨支部和華坪縣金碩電力冶鍊責任有限公司黨支部成立;10月,全面推廣種植亞麻;11月,石觀二級公路破土開工;12月,金碩電力冶鍊責任有限公司3×5萬千瓦火電項目啟動。
石龍壩鄉是一個工業大鄉,礦產資源豐富,蘊藏著煤、高鎂石、石英砂等5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大,品質好,已探明儲量2862萬噸,具有質地好,發熱高的特點,發熱量可達7000—8300千卡/千克。因此礦產開發以煤為主,全鄉有煤礦企業31個,礦井47對,非煤礦企業8戶,地面加工企業23戶,其產品主要有原煤、精煤、焦煤,產品主銷攀枝花市、昆明、滇西北等地。石龍壩鄉在大力開發煤炭資源的同時,還利用工業園區的優勢,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力度,著力發展其他工業經濟。開發高鎂石,使其成為繼煤炭之後的又一支柱產品;加工硅鐵礦,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緊缺的硅錳合金產品;建設水電站,緩解電力不足的問題,工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8)
石龍壩鄉具有豐富的熱區資源,素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科技興鄉、經濟富鄉、芒果大鄉”的目標,按照“統籌規劃、分類布局、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增加效益”的方針,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和出發點,充分利用熱區資源優勢,切實改變“以糧為主”的傳統觀念,抓緊制定和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生產布局向生態適宜區集中的原則,使優勢農產品種植從不適宜向適宜區轉移,從分散種植向集中規模種植轉變,本著什麼市場前景好就種(養)什麼,什麼經濟效益高就種(養)什麼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低效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種植面積,採取一種產品確定一個思路,明確一個市場目標,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優質農業,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特別是發展芒果、棉花、西瓜、畜產品轉變。
芒果產業
全鄉共種植芒果43533.5畝,佔全縣(68400畝)總面積的64%,其中改良面積30741.8畝,佔總面積的71%,掛果面積15290畝。全鄉有芒果種植戶1778戶,佔全鄉總戶數的60.5%,平均每戶種植22.5畝。種植面積100畝以上的有89戶,50 —100畝的有61戶,10 —50畝的有487戶,全鄉建成千畝芒果示範園3個。2007年芒果產量3850噸,比去年增產20%,產值達693萬元,比去年增長73%,芒果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全鄉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長效支柱產業。
棉花制種業
2008年棉花制種種植面積98畝,最高畝產值達4056.3元,最低畝產收入1206.94元,平均畝產值2300元,2007年種植面積達278.71畝,種植戶數201戶。
種草養畜及烏骨雞養殖
推廣大田種草356畝,已建成民主幹箐科學養牛示範區和羊出欄2萬隻的德茂金華烏骨雞養殖示範場,積極建設龍井肉牛養殖示範。
膏桐種植
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發展種植膏桐7050畝,通過建設,該產業必將成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一大綠色產業。
鄉黨委、政府將認真實施特色經濟戰略,充分用好資源,熱區和區位優勢,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載體,尊重農民意願,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科學合理地搞好布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有學校11所(其中中學1所),有教師153人,在校學生人數1779人。初中487人,小學1292人。歷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鄉教職員工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各村各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辦學條件更加充實,不僅增添了學生宿舍、教師宿舍、球場、圍牆、大門、廁所、旗杆,還增添了食堂、商店和電教設備。經過師生的辛勤妝扮,到處是校舍明亮、翠綠蔥鬱、花草芬芳。
從2002年以來,在歷年的小學統測成績中,石龍壩鄉中心學校校區連續4年獲得了壩區類學校第一名,中心校前2名,壩區完小前5名,個人成績獎前10名的好成績。
石龍壩鄉中心學校提出了“以文藝促發展,以發展求質量”的目標。石龍壩鄉實現集中辦學后,各學校師資力量都有所增強,學生的課餘時間增多。每天下午,各學校都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學生的課外生活得到充實。從2003年元旦節開始,石龍壩鄉中心學校每年都要舉辦“慶元旦師生文藝匯演暨書畫展活動”。到2006年,石龍壩鄉中心學校已成功地舉辦了三屆文藝匯演暨書畫展活動。
2009年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鍵的一年,要結合石龍壩鄉實際,著力解決黨員幹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為開創石龍壩科學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紀律保證。
2009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任務:一是要堅定不移地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反腐倡廉建設,堅持黨委領導,堅決維護鄉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二是要堅持不懈地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度,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把反腐倡廉建設融入工作中。三是要紮實有效推動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幹部廉潔自律意識,提高基層反腐倡廉工作。四是要求真務實地開展作風建設教育活動。五是要態度堅決地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六是要繼續加強自身建設,為開創石龍壩鄉科學發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
每到火把節,夜幕降臨時,火把散佈於山鄉田野,似無數星星閃爍。撒著撒著,村與村相聚,寨與寨串通,有時火把匯成一片,有時形成一條火龍。最後彙集到寬闊的廣場上,燃起熊熊篝火,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一樣。人們彈起三弦,吹響蘆笙,唱起歌,跳起舞,盡情歡慶豐收,歡慶節日,歡慶幸福。
火光下,井井有條的商品攤點前,人們可以選購自己需要的東西;飲食店鋪里,氣味芳香,生意興隆。離火光遠處,電影、錄像連續放映,直到天亮。
潑水節,是使用傣歷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節。傣族的潑水節最熱鬧,影響最大。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的公曆4月11號左右,為期三至四天,頭兩天為送舊,后兩天為迎新。
開始潑水時,彬彬有禮,姑娘們提著一小桶摻有香水的涼水,用樹枝蘸水向長者、來賓脖后輕輕潑灑,以表示祝福,這是禮節性的潑水。潑水進入高潮時,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潑水,滿瓢、滿盆的水,在追逐中潑向對方。“水花放,傣家狂”,潑水節成了狂歡的節日,平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少女,頓時活躍起來,不甘示弱的與小夥子展開對潑。水花在空中飛舞,傳遞著吉祥與祝福。
火把節、潑水節是彝族、傣族風情的集中展示的節日,是一個狂歡的節日,是參與性很強的節日。如果你想充分了解彝族、傣族的民俗風情,不妨親自來石龍壩感受一下這狂歡的節日。
除此以外,歷史悠久的“臘渣酒”(用糯米釀製的一種米酒)、“八大塊”(將整雞砍做八份進行燉煮)、油茶、燒洋芋等民族飲食也是值得一嘗的哦。
石龍壩彝族傣族鄉(圖9)
2006年6月6日啟動了基左麻栗樹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點建設,該村有31戶133人,耕地面積 406 畝,有運輸車輛13輛,到工業園區務工40人。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抽派了2名副鄉長全面負責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經過縣、鄉、村、組及農戶的共同努力,即已完成320畝的芒果造,350米的機耕路、17.5公里的三面光工程和集鎮場地平整工程,小康房、文化活動室正在修建,投入資金已達528.22萬元。通過一年的建設,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98.4萬元,比建設前增加82.7萬元,戶均收入達到6.4萬元,比建設前戶均增加收入2.7萬元,使農民的收入顯著增加,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