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濤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黃興濤,男,1965年3月出生。1982-199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2年7月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2000年晉陞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理事,《清史研究》編委。《新史學》雜誌召集人之一。

2016年4月,當選為2015年度長江學者。

個人信息


成就及榮譽

2003.7-2004.7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學研究一年。2004.12-2005.3在日本神戶大學訪學研究三個月。2001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二等獎。另外,曾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各種國家社科學術獎勵(《文化怪傑辜鴻銘》和《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分別獲全國普通高校第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參與負責編撰的《清史編年》2002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餘年來,先後主持過國家教委青年基金項目《近代西方主要漢學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國新名詞的形成、傳播與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等多項。現正主持《清史·通紀》分支項目的研究。

研究專業方向

研究專業方向為清史、中國近現代史,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思想史、中西關係史。主要論著有《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文化怪傑辜鴻銘》(台灣修訂版改為《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閑話辜鴻銘——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康乾盛世歷史報告》(合著)等。主要譯著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1998年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辜鴻銘文集》、《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的困境》等。主編《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譯叢、《文化名門世家叢書》、《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中國文化通史》(副主編)、《清史編年》(副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副主編)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研究的主攻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較為重視“中學西傳”特別是華人在這一過程中的特殊貢獻。其中關於辜鴻銘陳季同的研究影響較大。2000年來,學術研究的興趣逐漸轉移到了關於清末民初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民國文化史的宏觀研究、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與認同,以及近代新名詞的學術文化內涵與功能等方面來。

相關研究


探索性研究

關於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和認同的探索性研究。先後發表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研究——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係》;《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清末民初“中華民族”觀念認同性質論》等5篇論文。
他提出:“在中國歷史上,一旦掌控中原的王朝統治穩定下來之後,國人的王朝認同與"中國"國家認同就趨於一致,特別是當其遇到"華夷天下"之外的外國或外國人時,該王朝就代表"中國",並自稱中國和中國人,兩者實際上就變成一回事。而同時"中國"也就當然成為自在的、中外雙方均自然習慣使用的國名,明清時代尤其如此。”
這些論文從觀念社會化的角度,在細心爬梳材料的基礎上,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傳播和社會認同的歷史過程和特點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專門探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同行的重視。香港《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創刊號發表《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一文時,在“編者按語”中特彆強調指出:此文“改變了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研究中重‘自在的民族實體’而輕‘自覺的民族實體’的偏向,這一研究對於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和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也對此文的主要觀點予以了7000字的摘錄,《文摘報》等也多次摘錄有關論斷。

歷史學研究

關於近代中國新名詞、新概念及其思想文化內涵的歷史學研究。在這方面,先後發表了20餘篇論文。其中主要有《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思想史意義發微——兼談對於“一般思想史”之認識》;《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兼談思想現代性和現代“社會”概念的中國認同》,《近代中國新名詞研究之不足與辭彙傳統的現代變革——以輸入日本漢字新詞為中心的討論》;《近代中國漢語外來詞的最新研究:評(義大利)馬西尼<現代漢語辭彙的形成>》;《“美學”一詞與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新名詞的政治文化史——康有為與日本新名詞關係之研究》 等。2000年主持的《近代中國新名詞的形成、傳播與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課題,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黃興濤教授關於近代新名詞的研究成果受到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一文已被日本現代中國史研究會的川尻文彥教授譯成日文。

創新研究

關於民國文化史和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的創新研究。在這方面先後發表了多篇論文,並主撰了50餘萬字的《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對民國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關係、民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主旋律,民國時期國內國際文化交流的特點與功能等宏觀而重要的問題,均做出了有所推進的分析,成為整體性民國文化史的最新總結。同時發表《抗戰前後中國文化民族性意識的覺醒及其意義》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的再認識》等文,不僅對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識的覺醒及其在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體系形成中的“定型”作用,進行了探索性分析,還有力地揭示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四原則的合理性及其1942年以前在黨內的“權威性”,建議以毛澤東個人崇拜形成前“真正的黨內高層集體智慧結晶”的“四原則”直接取代三原則。這一研究受到老革命、理論界前輩曾彥修等的高度稱讚,認為其“旗幟鮮明,論證豐富”,“敢於在重大問題上與時俱進”

論著目錄


1987年
1、《古物存可令國增文明——康有為保護我國文物的思想主張》,載 《廣州研究》1987年第9期。
1988年
2、《朱執信對民初士兵心理的研究與改造思想述論》載《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4期。
3、《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的困境》(合譯,鄭大華主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1989年
4、《論五四及其以後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崛起》(劍橋中國史)第12卷第8章(史華茲原著,黃興濤、羅檢秋譯),載《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5、碩士學位答辯論文:《試論五四後期的“東方文化派”》(1989年5-6月)。
1991年
6、《孫中山與李大釗》(合寫),載《史學月刊》1991年第2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7、《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者梅光迪論》,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8、《讀(奕訢慈禧政爭記)》(合著),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4期。
9、《辜鴻銘的<春秋大義>及其世界影響》,載《文史知識》1991年第9期。
1992年
10、《"怪傑"辜鴻銘的辮子趣話》,載《文史雜誌》1992年第1期。
11、《宏觀的思考、辯證的思維:<近代中西文化論爭的反思>評介》,載《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12、《五四時期的廢娼運動初探》(合著),載《史學月刊》1992年第3期。
13、博士學位答辯論文《辜鴻銘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1992年6月)。
1993年
14、《日本"辜鴻銘熱"的內幕》(載《文史雜誌》1993年第1期)。
15、《馬戛爾尼使華與傳教士和傳教問題》,載《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張芝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994年
16、《辜鴻銘反洋教述論》,載《福建論壇》1994年第1期,收入複印資料
《中國近代史》。
17、《化民族屈辱為愛國力量:評介(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書系)》,載《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8、《中西衝撞的近代文化》,載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文化精要》一書。
19、《辜鴻銘英譯儒經論》,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8月夏季卷。該文1997年曾獲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優秀論文獎。
20、《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合寫),載《學習與研究》1994年第14期。1995年曾獲1994年度北京市屬主要報刊優秀理論文章獎。
21、《甲午戰爭時期主戰輿論三題》,載《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995年
22、《一個中西文化關係史上被忽視了的細節——辜鴻銘赴日講學論》,載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甲午百年祭:多元視野下的中日戰爭》一書。
23、《文化怪傑辜鴻銘》一書由中華書局1995年5月出版(1993年10月交稿)。1998年獲第二屆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4、《新版漢英(四書)索瑕訪談錄》,載《中華讀書報》1995年10月11日。
1996年
25、《胡適與李大釗關係論》(合著),載《史學月刊》1996年第1期。
26、《重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載《光明日報》1996年4月2日。
27、《中國人的精神》譯著,黃興濤。宋小慶譯,1996年5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首版。當年多次重印。
28、《辜鴻銘文集》(上下卷)主編主譯,1996年8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29、《中華人物傳庫》(先秦、西漢卷)(編注),華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97年
30、《尚"通":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2期,原為1996年參加“海峽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所提交的論文,收入方克立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的《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一書。
31、《閑話辜鴻銘》一書,1997年4月海南出版社出版,后多次修訂重印。
1998年
32、《西方的中國形象》,載《中華讀書報》1998年3月11日。
33、《不該遺忘的文化人——陳季同》,載《光明日報》1998年5月28日。
34、《戊戌百年祭:一個近代化視角的思考》(合寫),載《文史知識》1998年第6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年第9期,曾選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5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5、《<中國人的精神>譯者前言》,載"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出版、李紹昆主編《精神學研究》(美國)1998年創刊號。
36、《論民國時期國內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載《中州學刊》1998年第5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9年第1期。
37、《論民國文化的時代精神》,載《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10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並被《新華文摘》1999年第1期摘錄。
38、《近代諸子學的學術特徵與文化意蘊》,載《中華讀書報》1998年10月21日。
39、《中國人自畫像》(譯著,陳季同原著,黃興濤等譯),1998年5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獲1998年當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40、主編〈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譯叢。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共出版《美國的中國形象》、《中國變色龍:歐洲接受中國文明的一個分析》、《中國人的特性》、《中國鄉村生活》、《真正的中國佬》、《西方的中華帝國觀:1840-1876》、《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十九世紀西方的中國觀》、《穿藍色長袍的國度》、《變化中的中國人》等10本。分別由時事出版社和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由中華書局重出修訂版。2007年4月再次重印。2011年再出版《青龍過眼》、《道一風同》等三種。
41、《曠代怪傑:名人筆下的辜鴻銘,辜鴻銘筆下的名人》(編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2月出版。
1999年
42、《近代中國漢語外來詞的最新研究》(1998年12月,載台灣"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人文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載《開放時代》1999年9月第5期。
43、《說"文憑":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一》,載《文史知識》1999年第4期。
44、《話"支那":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二》,載《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45、《張之洞與晚清儒學》(合寫),載《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0年第2期。
46、《近代中國文化變革的特點及其啟示》,載《中州學刊》1999年第6期。
47、《重勘乾嘉考據學》,《中華讀書報》1999年10月20日。
48、1998年至2000年初,主編《文化名門世家叢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包括《梁啟超家族的文化史》、《德清俞家:俞樾、俞陛雲俞平伯》,《常熟翁家:狀元門第帝師世家》等。
2000年
49、《張之洞<勸學篇>的西文譯本》,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0、《名門文化與文化世家:文化名門世家叢書序》,《中華讀書報》2000、3、22。
51、《文化景觀辜鴻銘》,載《歷史的影象》,2000年時事出版社版。
52、《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應遺忘的人物:陳季同其人其書》,載《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福建日報》連續轉載。
53、《也說圓明園遺址的內蘊及整修》,載《光明日報》2000年4月20日。
54、《“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三》,載《文史知識》2000年第1期。全文收入2000年《美學》第4期,《哲學動態》2000年第7期對其觀點予以專門介紹。
55、《談“保險”: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四》,載《文史知識》2000年第4期。
56、《“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評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系列”》,《中華讀書報》2000年9月30日。
57、《貴福殺害秋瑾考實》,《北京日報》2000年10月9日。
58、《文化史的視野:近代文化與文化交流片論》(“我思叢書”之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59、《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第一作者),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獲第三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0、《清史編年》(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1年
61、《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之風氣》(合著),《北京日報》2001年10月22日。
62、《近代中國家庭史研究漫談》,《光明日報》2001年12月18日。
63、《閑話辜鴻銘: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台灣知書房出版公司2001年版,較1997年大陸版略有修改。
64、《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2001年台灣知書房出版集團,是《文化怪傑辜鴻銘》的台灣版,添補了參考書目等內容。
2002年
65、《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最初形成——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係》,《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4期轉載。
66、《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載《中國社會科學評論》(香港)2002年創刊號。全文收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大學歷史學專業學術論文讀本”系列《中國近代史讀本》(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6期摘錄.《文摘報》等報刊摘錄。
67、《“民族”一詞究竟何時在中文裡出現》,載《浙江學刊》2002年第1期,《文摘報》摘錄。
68、《歷史並不遙遠:李文海教授的學術追求與歷史研究》,《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第4期。
69、《抗戰前後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識的覺醒及其歷史意義》(合作),《北京檔案史料》2002年第1期。
70、《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再認識》(合作),《黨的文獻》2002年第4期。
71、《“中華民族”觀念形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合著),《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11月11日。
72、《康乾盛世歷史報告》(合著),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版。2009年獲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普及獎。
2003年
73、《近代中國新名詞研究之不足與辭彙傳統的近代變革——以日本輸入的漢字新名詞為中心的考察》。載《日本學研究》2003年3月第12期。
74、《清史編纂體裁體例問卷調查的綜合分析》(合作),《人民日報》2003年7月29日。
75、《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思想史意義發微——兼談對“一般思想史”之認識》,《開放時代》2003年第4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3年第10期。
76、《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上下,楊念群、黃興濤、毛丹主編),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
2004年
77、《關於新修清史框架設計的若干想法》,《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8、《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觀念認同性質論》,《北京檔案史料》2004年第2期
79、《<尋根>的境界》,《中華讀書報》2004年10月13日。
80、《"囻"字漫說》,《光明日報》2004年12月21日。
81、《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副主編之一,主編李文海)2004-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版。獲得學界廣泛好評。曾獲得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吳玉章優秀成果獎等。
2005年
82、《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兼談“思想現代性”與現代“社會”概念的中國認同》,《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11期。日本“現代中國史研究會”的會刊《現代中國研究》(日文)第17號(2005年9月30日)全文翻譯發表了此文。
83、《清代壽陽祁氏之文化》,《尋根》2005年第1期。《山西日報》2005年6月21日轉載。
84、《也談“她”字的發明與“伊”字》,《光明日報》2005年7月26日。
85、《真實重現民國時期社會生存圖景》(合著),《光明日報》2005年4月26日。
86、《論戊戌維新時期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整體萌發——兼談清末民初學術轉型的內涵和動力問題》(合著),《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4期全文收錄。
2006年
87、《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光明日報》“史學版”2007年1月5日摘錄介紹。《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1期摘錄。
88、《英文語法知識和概念在華早期傳播之一:第一部中英文對照的英語文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文史知識》2006年第3期。
89、《英文語法知識和概念在華早期傳播之二:<文學書官話>與<文法初階>》,《文史知識》2006年第4期。
90、《英文語法知識和概念在華早期傳播之三:其他一些重要書籍(1878年前)》,《文史知識》2006年第5期。
91、《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復興”觀念之歷史考察》(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新華文摘》摘要介紹。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10期全文摘錄。
92、《日本人與“和制”漢字新詞在晚清中國的傳播》,載《尋根》2006年第4期。
93、《“國學”與現代意識——清末民國的一種文化現象》,《光明日報》2006年7月15日。
94、《自省與“他者”:明恩溥與清末民國時期的民族性改造話語——《中國人的氣質》在華傳播研究》,載《近代文化史研究》2007年5月第1期。
95、《百年學術精品提要》(文史卷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6月版。
96、《中國人的氣質》(黃興濤校注,標點),中華書局2006年8月版。
97、“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主編),一共10本,2006年8月由中華書局重出修訂版。一次性重出。2007年4月再次重印。
2007年
98、《“話語”分析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4期摘錄.
99、《清代前中期西學影響經學問題研究述評》(合作),《中國文化研究》 2007年第1期。
100、《“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詞符號的發明、論爭與早期流播》,載《新史學》2007年4月15日第1卷。
101、《中國人的精神》(黃興濤、宋小慶譯)2007年5月海南出版社第4版(最新修訂版)。2008年9月台灣五南出版社出版第5版修訂版;2009年古吳軒又出版此書中英文對照本,即第6版。2010年又被“聯盟”出版。
102、《文化史研究的省思》,《史學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008年
103、《明末清初傳教士對西方美學觀念的早期傳播》,《文史知識》2008年第2期。。
104、《西學與清代文化》(合作主編,另一主編為黃愛平),中華書局2008年版。
105、《清末民國社會調查及其學術內蘊》(合著),《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11期。
106、《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社會科學興起》(主編,合作,另一主編為夏明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7、《現代統計學的傳入與清末民國社會科學的興起》(合著),收入《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社會科學興起》一書。
108、《清末新式學堂的倫理教育與倫理教科書初探——兼論現代倫理學學科在中國的興起》(合著),《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09、《西方地震知識在華早期傳播與中國現代地震學的興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10、《羅家倫致信北大校方趕英文老師辜鴻銘“下課”——一份新見北大檔案的介紹與解讀》,載《光明日報》2008年6月8日史學版(全文1萬字,整版)。
2009年
111、《情感、思想與運動: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研究檢視》,《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版《20世紀中國史》系列第一卷《中華世界と近代》譯成日文收入(感情・思想・運動――近代中國ナショナリズム研究の検討)。《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摘錄。
112、《“概念史”視野與五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16日。被《歷史學文摘》2009年第3期摘錄。
113、《一個有學術追求的好出版社》,《中華讀書報》2009年1月21日。
114、《“選擇”的意義:學者潘光旦的思想史地位漫說》,《博覽群書》2009年第4期。
115、《“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2009年10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內容被《中外文摘》(2010年第1期),《決策與信息》(2010年第3期),《中華遺產》2009年第5期等摘錄。入選2009年“中華讀書報”百佳圖書;2010年獲第六屆文津圖書獎推薦獎;2012年,獲第三屆原創圖書工程獎;第三屆福建省優秀出版物獎、第六屆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
116、《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12期。
117、《新史學》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黃興濤主編,中華書局2009年底版。
118、《新名詞的政治文化史:康有為與日本新名詞關係之研究》,載《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一書。
2010年
119、《<英吉利國譯語>的編撰與“西洋館”問題》,《江海學刊》2010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歷史學文摘》等摘錄。《明清史研究》轉載。
120、《戊戌變法與晚清思想文化轉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4月版。鄭大華、黃興濤、鄒小站主編。
121、《現代中華民族認同史小議》,《北京日報》2010年4月19日。
122、《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之大成——鼎盛時期圓明園的文化特徵及其成因》(合著),載《圓明園百景圖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作為“緒論”(中英文)。
123、《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合著),《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4期摘錄。多處轉載。
2011年
124、《清代滿人的“中國認同”——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此前《中華讀書報》曾在2010年10月27日發表其中部分。《歷史學文摘》等摘錄。《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2012年第57號全文轉載。《民族社會學》2012年全文轉載。收入劉鳳雲等主編《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論文集。
125、《清末現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人文雜誌》2011年第4期。《新華文摘》摘錄。
126、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oncept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and their application during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time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5,NO.1,2011.6
127、《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代中國為視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入選2011年“中華讀書報”百佳圖書;2012年4月獲國家圖書館第七屆文津圖書獎推薦獎。
128、《追尋文化之史》,《南方都市報》2011年7月3日。
2012年
129、《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原文整理註釋》(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30、《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釋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31、《近代中國商學興起的歷史考察》,《中華讀書報》2012年4月25日。
132、《概念史方法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史學月刊》2012年第9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獲獎記錄


2016年4月,當選為2015年度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