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盧浩然的結果 展開

盧浩然

中國農業學家

盧浩然(1916-2002)農學家,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士學位后考取中央大學研究生,1942年獲農學碩士學位。1943年,赴印度留學,在孟買大學國際著名遺傳育種學家B?P?巴爾(Pal)博士指導下,繼續從事雜種優勢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46年獲農學博士學位,歷任福建農學院教授,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遺傳研究所所所等職。

個人資料


盧浩然自幼上過私塾,讀過不少散文和小說。1933年在福建省立晉江初級中學結業后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學高中部,1936年畢業。盧浩然喜愛文學和數理課程。少年時代受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門生的思想熏陶,萌發了立志學農的願望,決心要為改變我國農村的貧窮、愚昧和落後面貌而努力。1936年夏,盧浩然考入台灣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0年獲農學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水稻遺傳的研究。同年考取中央大學研究生,繼續進行水稻遺傳專題研究,1942年獲農學碩士學位。在讀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期間,他除了完成必修課程和論文外,花了不少時間加強基礎課和外文課(英、德、日)的學習,並選修了與作物遺傳育種有關的一些專業基礎課。 1937年“七七”事變時,他還是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出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恨和愛我中華的熱忱,他一面勤奮學習,一面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撰寫有關戰時糧食生產、消費和運銷等問題的文章刊登在1938年《四川經濟》月刊上。1943年他通過考試,以中印交換研究學者的身份,在孟買大學國際著名遺傳育種學家B.P.巴爾(Pal)博士指導下,繼續從事雜種優勢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時,他身居異邦,心馳祖國,在無比激動之餘用英文寫了一篇小品《梅花——中國的國花》,以梅花傲風雪的風姿比喻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氣節,歡慶八年艱苦抗戰的勝利。1946 年獲農學博士學位時,導師對他的《作物雜種優勢》博士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對這個國際公認的難題作出了貢獻。這年,他滿懷“科學救國”的熱忱回到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任副教授。

留學印度


1939年暑期,盧浩然參加金善寶組織的四川耕作制度調查時開始涉足黃麻生產問題。留學印度期間,他對印度的黃麻科研動態也比較關注。1947年兼任農林部棉產改進處名譽技正及南京麻種場名譽場長時,開始黃麻的天然雜交、性狀相關等基礎進行研究,當年春天他建議從印度引進"D 154"、"翠綠"黃麻種子10餘噸。這兩個品種成為我國50年代黃麻生產的主要推廣良種。

建國后


,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開展黃麻遺傳育種與品種資源研究。他先後與鄭雲雨等中青年科學工作者選育出10 個黃麻優良品種。1978年"梅峰4號"獲福建省科學大會獎;1980年"閩麻5號"、"179"分別獲省科技成果二、三等獎。他還開展了一系列遺傳研究,先後發表有關黃、紅麻的論文、專著共30餘篇(冊),其中他與祁建民合寫的《黃麻品種產量與纖維品質性狀的相關遺傳進度與選擇指數》、《黃麻的遺傳》、《黃麻數量性狀遺傳潛勢的分析》等論文,分別獲福建省科協優秀論文獎和福建省高校科學理論成果獎。

四個結合


盧浩然是我國知名的黃麻遺傳育種專家,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麻類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半個世紀以來他在麻類作物科學園地里潛心研究,獲得10項科研成果獎。在農業教育崗位上,培養出一批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在長期的科研與教學研究中,他堅持了下述"四個結合"的治學立業之道:
(1)教學與科研結合,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他主講過的課程包括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的全部必修課及麻類育種、栽培和研究生專業課,聯繫生產實際,組織研究生和青年教師開展專題研究。以他為學科帶頭人的福建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人才輩出,成績斐然。
(2)育種與遺傳研究結合,把育種實踐上升為理論,又用遺傳理論來指導育種實踐。1943年他與徐冠仁在《印度植物遺傳與育種》雜誌上發表了"水稻植物學性狀的遺傳研究"一文,並獲國內自然科學論文二等獎。50、60年代,他擔任福建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副教務長時,主持遺傳育種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與中青年教師一起選育推廣了矮稈、高產的"梅峰號"水稻品種,總結出一些有關親本選配原則如雜交後代的選擇方法;結合育種、研究具有經濟意義的一些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的遺傳規律;聯繫雜種優勢利用,探討了核質互作和配合力;結合品種資源研究,對構成品種類型的主要特徵進行聚類分析。
(3)育種與栽培研究結合,良種良法一起推,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他編寫的《黃麻優良品種-梅峰4號和"179"》科普小冊子,強調了良種良法相結合對普及良種的意義與效果。
(4)研究與推廣結合,採取多點試種,送種上門,為班講課,下田指導等多種形式,使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成就


盧浩然先後被推選為中國遺傳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主任和第三屆顧問,福建省農學會第二屆副會長、第三屆顧問,福建省科協第一、二屆常委及第三屆榮譽委員。他是《作物學報》編委和《中國麻作》主編。曾擔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麻類分支和《中國麻類作物栽培學》的主編,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專著和科普作品100多篇(冊)。他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福建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及福建省委第三、四、五、六屆副主席。1987年10月盧浩然被印度遺傳育種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的稱號。

貢獻


盧浩然同志是一位造詣很深的農學家。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長期主持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並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貫堅持理論聯繫實踐,實行教學、科研、生產(推廣)三結合。他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注意培養青年骨幹和新一代學術帶頭人。他創建了福建農林大學遺傳育種研究所,遺傳育種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為福建的農業教育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在長達半個世紀教書育人的生涯里,他治學嚴謹,培養出一大批高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其中有許多是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科研單位的學術帶頭人。
盧浩然同志是一位學識淵博、碩果累累的作物遺傳育種專家,是國內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帶頭人。他是國內最早涉足作物雜種優勢研究的少數專家之一,他於1949年發表的相關論文,為我國雜種優勢的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礎。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專著和科普作品100多篇(冊)。他參加編寫的《中國黃麻品種志》是我國第一部較完整的專著,他還擔任《中國麻類作物栽培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麻類分支的主編和《中國麻作》雜誌主編。
他培育了黃麻和水稻等良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獲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獲全國科技大會獎,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三等獎。被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推選為第一、二、三等獎。他還被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推選為第一、二屆主任委員,中國遺傳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福建省遺傳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二、三、四、五、六屆名譽理事長,福建省科協第一、二屆常委及第三、四、五屆榮譽委員,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88年印度遺傳育種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他始終關心和指導福建省農工民主黨的自身建設,團結和帶領全省廣大農工黨成員,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發揮智力優勢,深入基層開展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調研、扶貧和諮詢服務,為我省經濟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77年12月起,盧浩然同志連續當選政協第四、五、六、七屆福建省委員會副主席。盧浩然同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實踐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共事,風雨同舟的生命歷程,成為民主黨派學習的楷模。他衷心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舉民主與團結兩面旗幟,不辭辛勞,積極參政議政,他為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