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健身法

健身方式

生活中,如果工作或是勞作了一段時間,身體感到有些疲倦時,不妨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閉目養神小憩片刻。因為靜坐是一種簡便、迅捷、實用的健身方式。靜坐健身養生法風靡世界,被稱為“超常靜坐術”或“坐善”。養生學家還把它作為挖掘人類智能本原和潛意識功能的方法之一,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簡介


靜坐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健身法,也叫“盤坐”或“打坐”,通常是閉目盤膝而坐(可以單盤,也可以雙盤,根據個人的身體條件循序漸進)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整個人進入不想任何事情的一種狀態。在道教、佛教以及印度的瑜伽當中都有打坐修鍊方式,佛教中打坐被稱為“禪坐”或“禪定”,瑜伽中的冥想也與打坐有異曲同工之妙。
靜坐健身法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到今,那些長生不老的高僧道士、文人墨客,幾乎無一不是靜坐健身的高手。現代保健學認為,生命在於運動,但也需要靜養。當人疲倦、勞累時,靜下心來,放鬆心情靜坐,會使人的精神完全放鬆,身體能量的消耗大大減少,心跳的速度和呼吸的頻率會明顯減慢,相應的身體的緊張感消除了、身體的耗氧量降低了、微循環得到了改善,腦部的供血量增加了,血壓也自然下降了,從而有助於人體消除疲勞、休養生息,生命更有活力。
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也少不了靜止,動者養形,靜者養神,靜坐是一種獨特的、非常好的養生方式。我國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都講究靜坐,道家叫練氣功,佛教叫禪坐。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歸於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暢,所以靜坐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修身養性,延緩衰老。
靜坐健身法
靜坐健身法

來由


郭沫若的靜坐,最早要追溯到二十年代初期,1914年初,他東渡到日本,當年6月考上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由於用腦過度,在一高預料一年畢業后,他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心悸、乏力、睡眠不寧且夜多惡夢,一夜只能睡二、三個小時,昔日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幾乎消失,往往讀書讀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並感到頭昏不堪,筋疲力盡。
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的身體素質並不強健,幼年時曾患過一場重病,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留學又患過傷寒,致使兩耳失聰。然而郭老卻享有87歲的高壽,其中的奧秘何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靜健身法,發揮了養生強身、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
到了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東京舊書店裡偶然買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公即明代大理學家王陽明)。讀到王陽明先生以“靜坐”法養病健身的故事後,他就開始試著學起來,每天清晨起床與晚上臨睡時各靜坐30分鐘,並且每日讀《王文成公全集》10頁。就這樣,不到半個月,奇迹發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轉,睡得香甜,夢也少了,胃口恢復如常,漸漸地竟連騎馬都不感到累了。“靜坐”在郭沫若身上產生了神奇的效果。郭沫若曾意味深長地說:“靜坐於修養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贊成朋友們靜坐。我們以靜坐為手段,不以靜坐為目的,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
“靜坐”健身法使郭老的身體由弱變強。

為什麼要打坐


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很新的問題,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對“為什麼要打坐”進行了闡述。打坐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據說還能增強你的記憶力,我那位朋友告訴我說,嘗試打坐一百天之後,你會發現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同時打坐絕不僅僅是對身體有好處,對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會有益處。
郭沫若曾在《靜坐的功夫》一文中談道:“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於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中醫藥學上,靜坐養氣也為醫理所提倡,《黃帝內經》上說:“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記憶體,病安從來?”打坐是集中注意力、達到心神合一的一種途徑,是一種通過冥想實現的心理暗示療法。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院里,醫生除了給病人用藥外,還經常教他們如何盤腿打坐,以消除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在日本,也有許多年輕女性到寺廟盤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壓力和煩惱。
打坐最主要的一點在於平和心境,讓自己靜下來、沉下去,是一種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的方式。當我們感到快樂的時候,很難靜下心來,反之痛苦難過的時候亦很難靜下心來,而打坐看似簡單,但卻是非常有效的幫助你能沉靜下來的方式。因為打坐的時候,開始會從心裡感到一種壓迫感,頗有不發出去不行的意味,但是打坐就要幫助你定住自己,不管外部的環境如何惡劣、自己的心緒如何混亂,都要定在當地。
這是一種對心性的修鍊,所謂佛教中的戒、定、慧也有這個意思。戒而修定,定能生慧,但打坐並非一定要與佛、道的修行有關,普通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打坐,除了強身健體,也是一種修心的過程,讓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如常。

功效


專家指出,堅持規律的、長期的靜坐,能起到祛病強身、延緩衰老、消除疲勞等功效。長期堅持靜坐,能大大降低人體精神、肌肉及身體各個器官的緊張度,減少血清乳酸量的分泌,人體的氣息會更舒緩,身體中的血脈更順暢,整個人的身心都得到休整,使人的情緒更為樂觀、向上,精神愉悅,而且補充了自身的精氣,對養生、怡性、保健、養精蓄銳等,增強生命活力都有益處,這是其他健身方式達不到的功效。
另外,靜坐有助於保護人體肝臟和控制體重。如果我們在一日三餐后,不是馬上就進行劇烈活動或者立即開始繁忙的工作,而是抽出20分鐘的時間靜坐休息,這對於保護肝臟有很好的作用,吃完就工作的生活方式,往往會導致人體發胖,造成贅肉橫生。

適宜時間


靜坐以清晨或臨睡前為宜,周圍環境宜清靜、通風良好,每次30分鐘,入靜后要特別注意放鬆頭部和面部。坐完后,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

超覺靜坐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也不斷地增加。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的同時,很多人常感到身心疲憊。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大量實踐證明,超覺靜坐不失為一種簡便實用的健身方法。
靜坐源於印度,是古印度高僧日常修行的一種方法。印度裔物理學家瑪哈里施把印度古老的健身養性之術——瑜伽功,同現代物理學中的統一場論結合起來,創立了一種全新的靜坐法——超覺靜坐。
1958年起,瑪哈里施開始將這種健身法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學習、運用這種好學易用的健身法。同時,很多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對這種靜坐法進行了研究。
超覺靜坐”健身法融合了東方神秘主義和西方的科學科學研究,顯示靜坐確實有效,特別是針對壓力引起的癥狀。報導說,精密的顯像技術,說明了靜坐的確可以「重新調整」腦部,例如,可以改變讓血液升溫的「交通堵塞點」,疏通腦部的血液循環。
人在靜坐的時候,消耗的氧氣比平時少17%,每分鐘心跳數目減少3次,theta腦波會增加。Theta腦波在四到八赫之間,是入睡前出現的腦波。靜坐者不會真正睡著,卻能保持警覺。,不但能夠降低血壓,還能強化免疫系統,有益於人體健康。
人體健康的程度,包括情緒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腦皮層的機能,即取決於大腦主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否平衡。超覺靜坐的訓練有素者,能使主、副交感神經的興奮與抑制迅速趨向於平衡同步,達到一種既非清醒、亦非睡眠的積極休息狀態。此時用腦電波顯示儀測試,發現大腦的前後部、左右半球之間及中部與大腦皮層之間的腦電波都產生明顯的同步趨向。這表明大腦各部位神經中樞間的靈活性、協調性大大增強,從而使大腦功能得以改善。這不僅可消除疲勞、對肌體產生良性反應,還有助於記憶力、智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超覺”是指人的思考活動完全停止,而只有清醒的純意識存在,醫學上稱為“第四意識”或“純凈意識”。在“純凈意識”里,任何思想與物質都不存在,人體感覺處於一種超越時空的狀態。禪學稱這種狀態為“空的境界”或“無我的境界”。
瑪哈里施的“超覺靜坐”就是讓人們忘記自己,這並不是失去記憶,而是意識回歸心靈深處,體驗完全沒有思想活動的感覺(即純凈意識)。體驗純凈意識時,呼吸變得柔和,身心進入深度休息,整個身體完全鬆弛,但內心的意識仍然是清醒的。
學習超覺靜坐很簡單,並不像某些功法需要精力集中那樣費力。超覺靜坐採用自然舒適的方法。隨便坐在任何地方,只要感覺舒服就好,安靜之地當屬首選。坐姿也可以隨意選擇。一句話,順其自然。然後閉上眼睛,放鬆精神。身體發癢可以輕撓幾下,肢體麻木也可稍微活動一下。每次靜坐20分鐘,每天可以早晚各練習一次。
每天安靜做十分鐘到四十分鐘,專註於呼吸或一個字或一個形象,你就可以訓練自己,把精神集中於當下這一刻,忘卻過去與未來,完全接受超現實,從而超越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上經常會感到緊張或有壓迫感。要想提高精神上的自然治癒力,使所有生理機能得到正常發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休息。通常,我們採取的休息方法只是睡眠而已。超覺靜坐則能夠獲得更深一層的休息。這種充分休息,影響到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也給自律神經系統帶來良好影響,能提高人抵抗精神壓抑的能力。
人對靜坐產生興趣,有醫學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越來越多醫師推薦靜坐,當作防止、延緩或至少能夠控制長期性疾病如心臟病、愛滋病、癌症和不孕症等等病痛的方法。憂鬱症、過動兒症和注意力短缺症等心理疾病也可運用靜坐平衡過來。

練習方式


初初練習打坐,先記住“三調”,即調身、調息和調心。
調身,是先把自己的坐姿調整好,雙腿盤起,直立而坐。盤腿可以散盤,可以單盤,也可以雙盤,看個人的基礎,左腳在下,右腳在上,或反之,都可以,以自己舒服和自然為宜。兩手掌上下相疊,大拇指輕輕相抵,同樣的哪只手在上都可以。肩膀放鬆,頸部打直放鬆,用頭頂的正上方來調整姿勢的基準點,想象那裡有條線將你的身體往上拉,讓身體的重心形成一個三角點,而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
調息,開始先放鬆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將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呼氣的過程意念中只有呼,吸氣的過程意念中只有吸。讓意念跟隨呼吸,如影隨形,但輕鬆地跟隨。
調心,到這時候,呼吸以外的念頭就基本上可以稱之為雜念了,對雜念不抗拒,雜念來,不管它,只是回到呼吸。不管什麼樣的雜念,都不要理它,不要排斥它,任由它來,但很單純地回到關注呼吸上來,這就叫做調心。

特點


靜坐養生來自孔子《論語》。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古代人的“清靜無為”的養生學思想,在《莊子.天道》中記載:“靜者無為,年壽長也。”金元時代的劉河間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去!”還有人講;“清心寡欲,靜養心神。”
“坐善”是一門修鍊生命、修鍊意識、修鍊大腦、修鍊潛意識的學問。“坐”指修鍊時採取盤坐式端坐的方式,形體端正。“善”意為特殊的營養,表示靜坐時要放鬆精神和形體,通過穴位和體表,從自然界攝入特殊營善素,在體內轉化為特殊的營養。坐善時,修鍊者一定要進入到“無”的境界和意識狀態,就是說,練功時,修鍊者的意識領域要排除一切雜念,斂神入靜,盡量做到一事不留,一念不起,意識澄凈清明,接近“零”態。坐善的“善”是形意字,從羊從大從口,是老子氣功學的專用名詞之一,意為特殊營養,這種人體的營養並非飲食營養所能夠包含。
靜坐的原則為;“松、靜、守、息。”靜坐調息養生的要點是環境、溫度、空氣、姿勢、放鬆、腹式呼吸、意念守神等。靜坐與氣脈,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用動作來消耗體能。
靜坐養生的生理性基礎大體為:人體入靜以後身心能夠充分的休息,神經系統得到凈化,大腦功能得以恢復。養生學家認為,靜坐時人體的基礎代謝明顯下降,耗氧量減少,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代謝水平為正常人的60%,皮質激素,生長激素減少,從而促進蛋白質更新率減慢,酶活性改變,免疫功能增強。生理學家認為,處於超覺靜坐的人,大腦皮層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同時,皮層功能同步化增強,皮層與皮層下神經的功能協調統一,使整個機體的指揮系統—大腦的活動顯得穩定而有節律。靜坐使人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能夠使全身小血管處於舒張狀態,有降壓的作用。
盤腿靜坐而坐可縮短下肢和心臟的距離,不會因久坐而引起下肢水腫。而且,經常練習盤腿坐,能改變腿部以及下肢的柔軟性,使兩腿、兩髖變得柔軟,有利於預防和治療關節痛。常練盤腿靜坐,還可以減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環,這也就增加了上半身,特別大腦的血液循環。
靜坐不僅能養生,還能養顏,靜坐,佛法坐禪,靜坐,可以澄心,符合祖國醫學心定則心順,氣順則血道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強身祛病的目的。
錢穆先生的養生方式中從二十多歲就練習靜坐(息功),靜坐與養生是我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寶貴遺產。通過靜坐,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達,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靜坐能夠使大腦神經思維靜止,則又是一種最佳的休閑與養生。實踐證明,靜坐對於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幫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強,可以改善高血壓、冠心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我國文學巨匠郭沫若先生,從年輕就開始練習靜坐養生,而且通過靜坐可以提高郭老的思維和創造力,並且靜坐養生治療好了郭老的神經衰弱病症。郭老在《靜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應來源於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引領全球靜坐養生熱潮,是現代著名養生家,佛學家,教育家蔣維喬先生經典名作。得到了弘一法師、南懷瑾等無數權威名家的大力推薦。動與靜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養生調息的靜是靜中有動,一切生命的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態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從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的智慧都是從“靜”中而來,所以佛家戒、定、慧的“禪定”從靜中求得智慧,
“靜能生慧”是儒家的傳統觀念。四書之一的《大學》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說入靜在開發智力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靈感、文思往往就從靜坐中源源而來。大書法家王羲之說,書法入木三分,乃系靜坐練習所得。
靜坐要“氣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從現代醫學證明中醫的丹田理念,與人體生理性中腎上腺素有關,意守丹田其醫學寓意可能與大腦—腎上腺系統的反饋與負反饋系統的條件反射和條件調節有關。這也與傳統醫學中的“人身原來有葯醫”的理念密切相關。
“靜坐”與中醫學中的“氣”也有關,與佛家的“禪定”、“止觀”、“思維修”,以及“瑜伽術”、“催眠術”,與動物學家的“龜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都有一定的關聯。以禪意養生,自古以來,禪意與養生的關係密切不可分割,正是因為此,這裡以最為自然的方法創造出最為自然的“五感禪意養生法”。平衡療法注重的是觸覺,可以通過靜坐或按摩療法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音樂療法通過刺激聽覺在靜坐養生的同時達到平衡心身和調節大腦的目的。膳食療法是在靜坐養生時以食療和葯膳來達到味覺養生之目的。氣息療法則以植物香氣或大自然的空氣來滿足嗅覺的需求,達到凈化呼吸系統的目的。在靜坐養生的禪意之中可利用色彩療法,調節心理,滿足視覺的功能,達到放鬆精神的目的。

注意事項


一開始練習打坐,多數人是坐不住的,每坐一分鐘,都好像在忍受一種煎熬。開始是大腿根疼,一直延伸下來,到大腿、膝關節、小腿甚至腳踝。不用緊張,疼痛說明經絡不通,中醫當中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原理。這時候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堅持。
通常練習打坐,都從散盤開始,就是兩條腿互相不盤起來,慢慢地開始單盤,即一條腿盤在另一條腿上,到最後進行雙盤的練習,就是“雙蓮花”的坐姿。如果能夠堅持練習到每次雙盤打坐一小時以上,就會感覺到身體非常輕盈,也能感覺到氣在身體里流動,這就是打通經絡的過程。打坐的練習其實也是一個通關的過程,開始時可能坐一分鐘都覺得難以忍耐,慢慢堅持,10分鐘、20分鐘、30分鐘,一般練習者打坐到30分鐘是一大關口,因為麻的感覺會非常強。到40分鐘的時候最強,堅持到50分鐘反而不大覺得了,這是運動上說的“臨界點”,過了臨界點之後到打坐一小時的時候就已經感覺不到麻了。
需要注意的是,打坐的練習不要在飯前或者飯後的半小時內開始,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在風口或空調的環境中練習。最好能夠在打坐前適當地進行一些熱身運動,以便讓血脈能夠暢通。初次練習打坐如果不能堅持也不要勉強,一切順其自然,可以放鬆一下再繼續。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在有經驗的人指點下進行練習,不要盲目,也不要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