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為作者即席為孔巢父所賦,詩中對其歸隱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對其遠行寄予了真誠的祝福,並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全詩結構嚴密,句式富於變化,意蘊悠長。

作品賞析


此詩寫孔巢父執意離開長安,蔡侯為之設宴餞行,杜甫在宴上賦此詩以表達依依不捨之情,並在詩中讚揚了孔巢父的高風亮節。
此詩大致分四個層次。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敘述孔巢父辭別長安去往江東。孔巢父東遊,志在遁世求仙,因此這幾句多提到神仙之事。次四句為第二層,寫的是詩人對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想象之情境。龍蛇山澤,狀其歸隱之跡。春寒野陰,記其別去之時。蓬萊征路,預言其當有志同道合之人指點。“自是”四句為第三層,言孔巢父對人生有獨特的見解,對功名利祿看得很淡,且歸隱之心已決。世人不了解孔巢父才作出愛惜而苦留的舉動。說富貴如草露,說明孔巢父獨有仙骨。最後六句為第四層,寫蔡侯置酒為孔巢父餞行的情景。“幾歲”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說不知你何歲何年才成得個神仙。“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兩句寫請孔巢父轉達對李白的問候,點明題中的“兼呈李白”,從側面點出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深厚情誼。置酒者是蔡侯,惆悵者是杜甫,寄書道訊者是孔巢父,賓主一齊點明收尾。
全詩結構嚴密,句式富於變化,意蘊悠長。正如謝榛所說:“拙句不失大體,巧句不害正氣,鋪敘意不可盡,力不可竭,貴有變化之妙。”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訪道,故詩中多縹緲恍惚語,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響。

創作背景


朱鶴齡認為,此詩為杜甫天寶年間在京師長安所作。當時蔡侯餞別孔巢父,杜甫在筵席上賦此詩。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巢父在天室間嘗游長安,辭官歸隱,史不及載耳。舊注云:巢父察永王必敗,謝病而歸,公作此送之。大謬。”
蕭滌非考證出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是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春,地點在長安,它是杜甫集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