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陰虛證

中醫病證名

胃陰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潤,以胃脘嘈雜,飢不欲食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病因病機


多由熱病後期,或氣鬱化火,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溫,傷津耗液,胃陰受損所致。

辨證要點


胃陰不足,虛熱內生,故見胃脘嘈雜,隱隱作痛;陰液不足,胃失濡潤,則見飢不欲食;胃氣失降,則乾嘔呃逆;胃陰虧虛,機體失潤,則見口燥咽干,大便閉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臨床表現


胃脘嘈雜,隱隱作痛,飢不欲食,乾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閉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養胃生津,降逆止呃。

方劑


常用中藥


沙參麥冬玉竹、生地、枇杷葉、柿蒂

常用腧穴


中脘、足三里內關膈俞太溪

常見病


呃逆。

預防與調攝


1、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2、注意寒溫適宜,避免外邪侵襲。
3、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饑飽失常。發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飲食,半流飲食。

轉歸預后


呃逆一證,輕重預后差別極大,如屬單純性呃逆,偶然發作,大都輕淺,預后良好;若出現在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病情多較重;如見重病後期,正氣需甚呃逆不止,呃聲低微,氣不得續,飲食不進,脈沉細伏,多屬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極易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