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初唐詩人李嶠創作的五言絕句
《中秋夜》是初唐詩人李嶠所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出自《全唐詩》。這首詩雖短小,卻寓意深刻。
中秋夜
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1.圓魄:指中秋圓月。
2.安知:哪裡知道。
3.雨兼風:急風和暴雨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中秋月圓人未圓,舉杯望月把親牽。獨自守著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為幸福的明天,漂泊異鄉又一年。中秋月圓之夜本是親人團聚的時候,因漂泊在外卻不能團圓。這首詞很明顯,反映了作者對家鄉思戀和對親人牽掛。中秋月圓之夜,把酒對月訴說相思苦。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裡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麼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李嶠雕像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搞改革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採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雲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緻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存《做愛天》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後土賦《暖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說唐玄宗於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並讚歎作者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