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濟津
位於山東聊城市的水利工程
1980年代,向北京、天津兩市供水的密雲、官廳水庫,由於上游連年乾旱少雨,1981年僅蓄水2000萬立方米,只能勉強滿足向北京送水,天津供水難以保證。為解決天津用水問題,國務院於1981年和1982年兩次決定從黃河引水,要求河南、山東兩省予以支援。於是有了第一、二次引黃濟津工程的實施。
2000年是華北地區連續乾旱的第4年。面對天津城市供水緊缺的嚴峻形勢,市水利局提前制定了外調水方案和實施意見。2000年6月,引灤源頭潘家口水庫已達死庫容(6月6日庫容為3.33億立方米)。水利部於6月22日以水資源[2000]236號文向國務院報送"關於天津城市供水應急措施的請示"。7月14日~15日,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率隊察看了於橋、潘家口等水庫的蓄水情況,聽取了天津市政府領導的彙報。9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引黃濟津,水利部以水汛[2000]406號文明確了分工,落實了責任。
1981年8月11-15日在北京召開引黃濟津緊急會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5省市和國家計委、經委、建委、農委、水利部等單位的負責人出席會議。國務院以國發[1981]13號文批轉《京津用水緊急會議紀要》,要求河南省引黃河通過人民勝利渠向天津送水3.5億立方米,山東省通過位山和潘庄兩條輸水路線送水3億立方米。
1981年8月27-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在濟南召開第一次引黃濟津緊急會議,聊城、德州地區及有關縣市負責人參加,部署引黃濟津工作,要求位山、潘庄兩閘各送水20立方米每秒,從1981年12月1日至1982年2月20日向天津送水2億立方米,爭取3億立方米。
經過進一步查勘、規劃,確定了具體輸水路線:
2.潘庄路線。從齊河縣潘庄閘引水,經一級沉沙池初步沉沙后入總乾渠,再經過二、三級沉沙池進入乾渠,在尚廟涵洞處進馬頰河,然後控制李橋閘壅水再入減河,在減河、岔河上築土堤截水倒漾,在四女寺入衛運河。途經齊河、禹城、平原、德州、武城等5縣市,全長130公里。
兩條輸水線在衛運河匯流后,順南運河送水至天津團泊窪和北大港水庫。
聊城、德州兩地區經積極準備,於10月下旬全面開工。參加施工的共20個縣市,調集民工43萬人、拖拉機4500台、排水機械13000多部、膠輪車25萬輛、大牲畜10000多頭,突擊20天,投入1493萬工日,完成土方2134萬立方米,建成較大建築物43座,輸水路線全部疏通。經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驗收,認為工程全部符合標準。為避免冬季送水冰凌卡塞渠道,儘力爭取時間早送水,將原定的各輸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擴大為40立方米每秒。11月27日兩閘同日啟閘放水,至1982年1月15日凌晨共送水3.02億立方米,提前35天完成任務。
此外,為支援河北省抗旱用水,又繼續送水8天,共計送水3.32億立方米,其中位山閘送水1.69億立方米,潘庄閘送水I.63億立方米。
1982年密雲、官廳兩水庫仍然蓄水較少,預計天津市將再度出現水源危機。國務院決定再次從位山、潘庄兩條路線向天津送水。
1982年9月22-24日,水電部在天津召開引黃、引岳(岳城水庫)濟津會議。根據國務院指示精神,要求山東省從1982年11月15日~1983年1月15日通過位山、潘庄兩條輸水線路向天津送水4.5億立方米,爭取5億立方米。9月26-27日山東省引黃濟津領導小組在禹城縣召開會議,傳達水電部《引黃、引岳濟津會議紀要》和省委、省府安排意見,討論落實第二次引黃濟津任務和實施方案。
按照省引黃濟津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聊城、德州地區調集16萬多名民工突擊施工,共投工328萬工日,完成土方478萬立方米。工程竣工后,位山、潘庄兩閘分別於11月1日和11月11日開閘放水,比原計劃提前11天和5天。兩閘先後於1982年12月23日和1983年1月3日關閘,位山閘放水53天,入衛運河水量2.75億立方米;潘庄閘放水54天,入衛運河水量2.34億立方米,共計5.09億立方米,提前12天超額完成送水任務。
兩次引黃濟津國家共投資2.2億元,截止1982年底,完成投資9386萬元,占投資額的42.7%,大部分為臨時送水急需的土方工程投資,還有乾渠襯砌及其他建設項目,需要繼續興建。
入境後分兩條線路,北線沿南運河、子牙河經西河閘進入海河幹流,全長60.5km,設計輸水流量為20立方米/秒;南線由馬廠減河、馬圈引河進入北大港水庫,再經十里橫堤、獨流減河北深槽、洪泥河進入海河幹流,全長85.4km,設計輸水流量為30立方米/秒。引黃濟津工程總長586km,其中天津境內長146km。
天津市在引黃濟津中的主要工程包括:臨時封堵沿線閘涵、口門457座;清淤、清障、清垃圾38萬立方米;建臨時擋水壩12座;進行堤防加固防滲處理500m,復堤37.6km;九宣閘下游建消能防沖設施1座;修建北大港水庫50立方米/秒排咸閘1座,開挖排咸溝9km,完成北大港水庫鉛絲拋石護坡5.97km。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李盛霖任組長的引黃濟津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全市動員大會,市委書記張立昌做了動員講話。
2000年8月15日,引黃濟津工程在山東、河北兩省和天津同時開工。天津市除組織專業施工隊伍晝夜奮戰外,市委書記張立昌、市長李盛霖等主要領導帶頭,數萬名幹部、群眾積極參加義務勞動。10月10日,天津段工程全部竣工,比原計劃提前5d。10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國家計委副主任劉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陪同下,赴津、冀、魯檢查引黃濟津工程。天津市市長李盛霖、副市長孫海麟陪同視察了天津市靜海縣九宣閘。10月13日15時05分,溫家寶副總理在黃河位山閘親自開啟閘門,引黃濟津工程開始向天津送水。10月21日14時整,黃河水到達天津靜海縣九宣閘,比原計劃提前9d。2000年11月1日,引灤水與黃河水實現平穩切換。2001年2月2日10時,位山閘關閉,歷時112d的引黃濟津輸水圓滿結束。位山閘累計放水8.66億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閘收水4.01億立方米。其中,通過南運河向海河送水1.17億立方米,通過馬廠減河向北大港水庫輸水2.84億立方米。
20世紀80年代,潘庄線路作為引黃濟津工程的重要線路,曾兩次承擔實施引黃濟津應急調水任務。但自1982年11月第五次引黃濟津工程中與位山閘聯合向天津調水后,潘庄線路已沉寂了28年,如今緣何再次啟用引黃濟津潘庄線路應急調水工程?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實施的5次引黃濟津應急調水,均是利用山東省聊城市位山引黃線路。該線路同時承擔著向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等城市供水,向白洋淀生態補水以及沿線農業灌溉等多重任務。近年來,隨著引灤來水減少和城市供水需求不斷增加,天津市供水形勢越來越嚴峻,位山引黃線路已經不能滿足天津市的引水需求。因此,重新開闢引黃濟津應急調水線路,勢在必行。
經過多次調研和實地查勘,黃委確定重新啟用引黃濟津應急調水潘庄線路。渠首潘庄閘位於山東黃河齊河河務局潘庄險工,上距艾山46.14千米,下距濼口58.06千米,屬一級建築物。該閘於1971年10月動工修建,1972年6月竣工引水,鋼筋混凝土箱式結構,共3聯9孔。孔口凈高2.55米;凈寬2、5、8號孔為3.0米,其他孔為2.7米;閘室洞身全長70米;設計防洪水位42.40米,校核防洪水位43.90米;設計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20立方米每秒;閘底板高程30.10米;設計地震烈度8度;啟閉能力為2×25噸。
此次重啟潘庄線路引黃濟津,主要利用原有渠道,從山東省黃河潘庄渠首閘引水,經潘庄總乾渠入馬頰河,再經沙楊河、頭屯乾渠、六五河,穿漳衛新河倒虹吸后入南運河,至天津市九宣閘,線路總長392千米。其中,山東省境內線長128千米,河北省境內線長224千米,兩省邊界段40千米。
該線路與位山線路相比有其明顯優勢:一是潘庄閘閘底高程低於黃河河底1.8米,在黃河低水位時也能引水,可減少黃河水資源浪費,大大提高引水保證率;二是潘庄乾渠沿線地勢低洼,當地群眾可以利用引黃泥沙造地壓鹼,泥沙處理成本較低;三是潘庄線路比位山線路長度縮短近50千米,可減少沿途輸水損失。
從長遠考慮,引黃濟津潘庄線路可與位山線路互為備用,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後,除了作為天津及山東、河北三省(市)應急輸水渠道,還可以作為沿途地區日常農業灌溉和生態補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