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膝關節炎

關節面軟骨變性

骨性膝關節炎是膝關節的局部損傷及炎症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面軟骨變性,軟骨下骨板反應性骨損,導致膝關節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病因及常見疾病


骨性膝關節炎的患病率與患者的年齡、性別、民族及地理因素有關,現代醫學認為骨性膝關節炎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因素有軟骨基質合成和分解代謝失調、軟骨下骨板損害使軟骨失去緩衝作用、關節內局限性炎症等。

鑒別診斷


1.癥狀:多見於中老年人。受累關節隱痛,初期活動、受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進而持續疼痛,伴關節僵硬,活動后見好轉。後期關節腫脹、增大,活動受限、畸形,但無關節強直
2.體征:髕周多有壓痛;癥狀嚴重者膝關節伸屈受限;有積液者,浮遊髕試驗陽性。

檢查


輔助檢查:X線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有囊性變骨質硬化,關節邊緣有骨刺骨贅形成,髁間隆起高尖。

治療原則


1.體位:膝前部注射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墊枕,使關節屈曲(髕尖注射時取關節伸直位);膝後部注射時取俯卧位,膝前墊枕。
2.穿刺點定位:根據不同部位的病變選取不同進針點,如前部取側副韌帶起止點附著部,交叉韌帶(髕韌帶正中),半月板(內、外膝眼),髕上滑囊(髕骨上),脂肪墊(髕韌帶兩側),內、外關節間隙;後部注射多取在壓痛部位,如構成腘窩的諸肌與其肌腱的移行處或起止點,如股二頭肌止點即腓骨頭半膜肌止點即脛骨內側髁下緣,腓腸肌內、外側頭止點即股骨內、外上髁。關節腔注射常選取內、外膝眼或髕上囊入路(即髕骨外上緣外),後路常取腘窩中點上。
3.操作步驟:
(1)注射治療:經進針點快速進皮達病變處,向肌腱韌帶的起止點方向或病變的滑囊、脂肪墊注射消炎鎮痛液各點2~4ml。關節腔注射選用7號8cm長針垂直皮面快速進針,遇關節囊時稍有韌感,突破關節囊有落空感,注液無阻力,注入消炎鎮痛
(2)針刀療法:原位平行於肌腱、韌帶走行方向進針刀,達病變部位或切開滑囊,或分離松解粘連的肌腱、韌帶。
4.注意事項
(1)注葯時應取卧位,減少併發症。對有“暈針史”患者,除卧位外,還應遮擋視線,避免直觀操作。
(2)避免損傷神經或誤入血管。
(3)針刀經腘窩松解關節囊時,要用一手指捫清腘動脈,並用指頭拉開腘動脈和脛神經,針刀平行血管、神經走行沿指甲進針刀,達關節囊后縱行剝離松解,以免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