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硬化

醫學

徠指一種慢性的,通常是原發性的疾病。其特點是骨髓纖維變性,脾腫大,同時有白紅系原始細胞增多性貧血,伴有淚珠狀紅細胞。骨骼多發局灶性骨質硬化是由於成骨細胞的活動增強,使單位體積內骨量增多,形成骨質的增生或硬化。X線上表現為骨小梁增多、增粗和密集,嚴重時骨質結構不能分清呈一片濃白影。多發局灶性骨質硬化是骨病的基本X線徵象之一,也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在骨骼的常見表現。雖然涉及病種不多,但大部分疾病罕見,鑒別診斷困難,容易相互誤診。

病因


本病原因不明。可併發於慢性髓(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亦可見於15%~30%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人。類似於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綜合征亦曾見於各種癌腫,感染和接觸某些毒素以後。惡性或急性骨髓纖維化(通常是一種變異型)呈迅速進行性惡化的病程,事實上這可能是真正的巨核細胞白血病。
骨質硬化
骨質硬化
典型的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發病高峰在50~70歲,從估計的發病時起算中位存活期為10年。根據G6PD同工酶和染色體異常的研究,提示本病發生了異常的髓系幹細胞的克隆增生。通過對骨髓移植后的骨髓成纖維細胞的研究分析,已證實骨髓成纖維細胞不是從同一造血細胞系中產生的,因而一般認為本病的主要特點是屬於對原發病的反應性表現的一種併發症。
一些學者認為骨髓纖維化是由於某中異常刺激使造血幹細胞發生異常反應,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甚至新骨形成,骨髓造血組織受累最終導致造血功能衰竭。

化分型

MF主要病理改為骨髓纖維化及脾、肝淋巴結的髓外造血。骨髓纖維化的發生是由中心逐向外周發展,先從脊柱、肋骨、骨盆及股骨、肱骨的近端骨骺開始,以後逐步蔓延至四肢骨骼遠端。
1)早期全血細胞增生伴輕度骨髓纖維化期骨髓細胞呈程度不一的增生。紅、粒、巨核細胞系均增生,以巨核細胞最明顯。脂肪空泡消失,網狀纖維增多,但尚不影響骨髓的正常結構。造血細胞佔70%以上,骨髓基質以可溶性膠原蛋白增加為主。
2)中期骨髓萎縮與纖維化期纖維組織增生突出,占骨髓的40%~60%,造血細胞佔30%,巨核細胞仍增生。骨小梁增多,增粗,與骨髓相鄰部位有新骨形成。各個散在造血區域被由網狀纖維、膠原纖維、漿細胞和基質細胞形成的平行束狀或螺旋狀物質分隔。
3)晚期骨髓纖維化和骨質硬化期,MF終末期。以骨質的骨小梁增生為主,占骨髓的30%~40%。纖維及骨質硬化組織均顯著增生,髓腔狹窄,除巨核細胞仍可見外,其他系造血細胞顯著減少。此期骨髓基質成分中聚合蛋白為主,主要表現纖維連接蛋白,外連接蛋白和TENASCIN分佈增加。

臨床表現

其病大多隱匿,進展緩慢。許多病人常於癥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確診。最多見的為疲乏、體重減輕及巨脾壓迫引起的各種癥狀。起初,全身情況尚好,逐漸出現脾增大、代謝亢進、貧血加重的癥狀,晚期可有出血癥狀。其臨床表現主要有:
1)脾、肝腫大脾大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幾乎100%。偶爾病人自己發現左上腹有一腫塊或體檢時被發現。有人認為脾大程度與病程有關,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於脾大,常感覺腹部飽滿或沉重壓迫。脾觸之堅實,一般無壓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發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聽到摩擦音。
2)全身性癥狀 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體重減輕、怕熱、多汗等癥狀。食慾一般或減退。晚期消瘦尤為明顯。
3)貧血早期既有輕度貧血,隨血紅蛋白下降逐漸加重,晚期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體力活動后氣促、心悸等癥狀較明顯。
4)出血癥狀早期血小板計數增高或正常,無出血癥狀。晚期血小板減少,皮膚常出現紫癜或瘀斑,可有鼻衄。
5)其他少數病人可有不明確的骨痛。很少數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發生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

診斷治療


血細胞的改變是不一致的。通常都有貧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紅細胞為正常大小,正色素性。但有輕度的異型紅細胞症,網織紅細胞增多,以及多染性細胞增多,外周血中可發現有核紅細胞。晚期病人,紅細胞嚴重畸形和呈淚珠狀,這些異常表現足以提示本診斷。
白細胞計數通常增加,但極其多變。在大多數病人可見未成熟粒細胞,原始白細胞的出現未必表明已轉變成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數開始階段也可能增高,正常或降低,但是當疾病進展時往往出現血小板減少。
骨髓穿刺常干抽。要作骨髓組織活檢才能查出纖維化。由於纖維化不是均勻分佈的,如果第一次活檢還不能作出診斷,對疑有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應在不同部位重複作組織活檢。
【診斷標準】
國內診斷標準:
1、脾明顯腫大;
2、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有核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和減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結病理切片顯示纖維組織明顯增生。
診斷IMF須具備第五項再加其餘4項中任何2項並能除外繼發性MF。

治療方法

儘管幹擾素-α對本病有效,然而尚無一種療法能使基本病程逆轉或得到控制。治療只是針對併發症。雄激素,脾臟切除,化療(羥基脲)和放射療法都曾用以緩解病情。紅細胞生成素水平比貧血程度相對要低的患者,皮下注射紅細胞生成素可減少輸入紅細胞。對嚴重貧血患者主要療法是輸紅細胞。對病情進展快的年輕病例,應考慮異基因骨髓移植。
一徠、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血塗片鏡檢,ALP染色
骨髓穿刺及活檢
病理特殊染色
骨髓檢查、X線
細胞遺傳學檢查(ph+)
二、診斷
脾腫大。
可有貧血,外周血塗片可有幼紅、幼粒細胞、淚滴關紅細胞。
骨髓多次“干抽”或是“增生低下”。
肝脾、淋巴結病理顯示:膠原纖維或/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骨髓活檢病理顯示:膠原纖維或/和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上述標準必須具備第5項,加上其他4項中任2項。並能排除繼發性骨髓纖維化者,可診斷。
三、治療
綜合治療,如無明顯臨床癥狀可僅觀察不用治療
貧血:輸血、雄性激素
高代謝表現:可用瘤可寧、羥基脲、皮質激素。
少數可切脾
1)切脾指征
①脾大產生機械壓迫或疼痛。
②嚴重溶血
脾亢所致嚴重細胞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
2)脾切除禁忌症:骨髓造血嚴重低下。此外,切脾術后Plt可能繼發增加,也可致肝臟迅速腫大伴有疼痛,亦必須考慮。
脾區放療:低劑量脾區放療(25-50rad/d),在部分病例可控制脾大所致疼痛及髓外造成血。
免疫調節劑(如a-干擾素300萬u皮下注射,3次/周)或羅鈣全(0.25~0. 5mg/d)
四、療效標準
好轉:無臨床癥狀,脾比原有大小縮小1/2以上,Hb,WBC,Plt達正常範圍。外周血無幼粒紅細胞,骨髓增生正常。
進步: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脾較療前縮小,但不到原來1/2,Hb,W BC,Plt至少1項達正常範圍,外周血幼粒、幼紅細胞較療前減少1/2以上。
無效:未達進步標準者。

常規治療

由於骨髓纖維化發病隱襲,病情進展緩慢,在疾病早期如癥狀不明顯,貧血和脾腫大均不嚴重時,一般無須特殊治療或對症治療。骨髓纖維化的治療要根據病情、病程不同而選擇。
1、雄性激素可以加速骨髓中紅細胞的成熟及釋放,使貧血減輕,一般需3個月以上常用藥物:
康力龍2~4mg/次,每日3次,口服;
②達那唑0.2mg/次,每日3次;
③丙酸睾丸酮50~100mg/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
2、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抑制抗原抗體反應,使脾內的紅細胞破壞減少或抑制免疫複合
物激發的紅細胞的免疫性破壞,並可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合併溶血或出血的患者可以應用,一般選用潑尼松40~60mg/日,2~3周后逐漸減量,可使出血癥狀減輕或輸血次數減少。
3、化療藥物對骨髓造血組織有抑制作用,適用於巨脾,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過高的病例。可選用馬利蘭2~4mg/日或羥基腺0·5~1·0/日。中藥可緩解化療出現的系列副作用。

預後轉歸

本病進展緩慢,病程長短不一,1~20年不等,中位生存期為3~8年不等,少數人可生存10年以上,年齡超過60歲,巨脾、白細胞大於30×109/L和小於4×109/L,血紅蛋白100g/L或血小板減少者、Ph(+)、--7、7q-染色體核型異常者,骨髓活檢示骨髓萎縮、纖維化或硬化者,預后較差。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衰,出血或血栓,反覆感染和急性白血病,約20%患者最後可轉化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