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型銅鼓
北流型銅鼓
北流型銅鼓的鉛同位素比值:207Pb/206Pb平均值為0.87481,208Pb/206Pb平均值為2.1002
北流型銅鼓流傳時間,約從東漢至唐代,北流型分佈的區域以雲開大山兩側為中心,分佈範圍廣,中心偏東一些,東至廣東的信宜、羅定、雲浮、陽江、陽春、廉江、茂名等縣市,西至廣西的邕寧,南至海南島的陵水,北至廣西的桂平、平南、蒼梧。廣西北流、玉林和廣東信宜、海南島等幾個地區為北流型銅鼓大本營。
紋飾上,鼓面太陽紋形如圓餅狀,光芒細而長,芒間多以雷紋、席紋裝飾。早期的北流型以三弦分暈,只是到了中後期才多以二弦分暈。使用大量細密的幾何形紋飾,如雲紋、雷紋、線紋、席紋等。鼓面都有立體蛙飾。兩種鼓紋飾在布局上講究對稱。
北流型銅鼓的基本特徵歸納為:(1)形體碩大厚重;(2)鼓面寬大,伸出鼓頸之外,邊緣有垂檐; (3)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徑偏下,胸腰際收縮,曲度不大,以一道凹槽作為胸腰分界,鼓腰成反弧形,腰足間以一道凸棱分界;(4)鼓足外侈,與面徑大小相當;(5)鼓耳結實,多為圓基環耳;(6)裝飾青蛙小而樸實;(7)太陽紋圓凸如餅,以八芒居多。 (8)裝飾紋樣以雲雷紋居多。
《隋書·地理志》說:“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秦末漢初,粵酉地區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積累,階級對立現象也不斷增大。少數人成為君長、都老;大部分人則淪為奴隸。銅鼓的出現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應的。銅鼓體型高大,壁薄均勻,花紋精細,鑄造工藝複雜。銅鼓的鑄造過程,需經做模、翻模、鑲芯、澆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斷,在能夠生產銅鼓的年代里,其青銅器鑄造業已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備了鑄造大型容器的經驗和能力,這是鑄造銅鼓本身的技術條件。此外,還有原料來源問題,有採礦、冶鍊等物質生產問題。這些都是銅鼓生產中必備的物質條件。
北流型銅鼓的源流:北流型銅鼓是借用了從雲南石寨山型銅鼓(滇式銅鼓)傳過來的發達的鑄造工藝,並吸收了先進的漢文化,從而在更高層次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而鑄造成的。據六十年代廣西第六地質隊對北流銅石嶺進行地質普查的資料,當時就發現了七個采銅古礦井,礦井深達二十多米,有許多木質支架。又在1977年冬和1978年春,廣西文物隊會同北流文化局,對銅石嶺冶鍊遺址作了兩次試掘。試掘揭露的面積只250平方米,就發現煉爐14座,灰坑9個,排水溝2條,搜集到一批鼓風管、爐渣、銅錠、銅礦石、陶片等遺物。而姚舜安、萬輔彬、蔣廷瑜三位教授根據各方材料,窮數年之精力,並經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證明北流銅石嶺一帶不僅是古代冶銅遺址,而且初步認定是古代鑄造成北流型銅鼓的遺址,這個遺址的發現是國內鑄造銅鼓遺址的首次發現。
北流銅石嶺煉銅遺址的爐渣等棄物堆積一般厚出地面0.1-0.4米,最厚的達l米,只可惜在六、七十年代,一些單位和群眾大量收購爐渣作鋪路等之用,群眾到處掏挖,加上當地人多地少的原因,農民又在遺址上開荒種地,使遺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俚、僚人“鑄銅為鼓”,究竟作什麼用呢?《隋書·地理志》雲:“諸僚鑄銅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構仇怨,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魏書·獠傳》有簡略的記載:“往往推一長者為王,亦不能遠相統攝。父死則子繼,若中國之貴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雙,使其子弟自吹擊之。”其中“鼓”即銅鼓,說明貴銅鼓。裴氏《廣州記》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子女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叩竟,留遺主人也。”因此銅鼓的佔有,不僅體現了財產的富有,而且也是統治權力的象徵。實際上,銅鼓其作用遠不只用於戰爭。主要的還有用以報警、祭祀、驅逐猛獸、鎮壓“邪魔”以至於娛樂等等。周去非《嶺外代答》載:“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屈大均《廣東新語》在記載:“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竟作,彌日不絕。”
後來隨著封建王朝統治的加強,漢民族的大量遷入,使俚人與漢族進一步融合,漢文化越來越佔了統治地位,才逐漸使銅鼓失去了原來作為部族首領的權威地位,而走向了衰落。
北流型銅鼓出土,多於窖藏埋于山腰或嶺坡上,鼓面朝下,鼓腳朝天。多單獨埋藏,沒有共存器物,也不近墓葬。鼓腳朝天使銅鼓掩埋時鼓面不受外力作用,因而保護完整。從掩埋方式來看,銅鼓應是人們有意為之的淺埋。作為尊貴而神聖的銅鼓,為什麼要掩埋呢?我們可作如下猜想
一 擁有和使用這些銅鼓的主人認為而高山大川都是鬼神的歸宿地。久而久之,便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自然崇拜神。為了求得神靈的保佑,他們常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祀活動,在山坡水畔祭祀時,常用銅鼓賽神、娛神。銅鼓作為祭器不能抬回家去,活動的最後一步就是隨地挖一個深坑,將銅鼓投入土地神的懷抱。
二 在古代百越族中,銅鼓最初是作為戰鼓使用的,如果這期間發生的戰事戰敗,在戰亂之中,急於逃難,又不願銅鼓為異族所獲,因而埋入地下。臨時找一個地方將銅鼓埋藏起來,待有朝一日從返故土后再挖出來以作東山再起“復辟”之用,也應是戰敗者心態。據《明史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載:都掌蠻......克寨六十餘,獲賊魁三十六,俘斬四千六百,拓地四百餘里,得諸葛銅鼓九十三,銅鐵鍋各一。阿大泣曰:“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僣號稱王。鼓山顛,群蠻畢集,今已矣。”
三 銅鼓並非一般人員,應是一些具有一定身份的上層貴族及部落都老(酋長、巫師)才能使用,都老垂暮之年,常把銅鼓埋於地下,能找到銅鼓的人便是都老繼承人,找不到的,要另鑄銅鼓,方可擁立為都老了。
北流型銅鼓
北流型銅鼓
北流型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