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生

原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王更生,又名王蘇,曾用名胡大明,他1908年10月出生於河南省永城縣芒山東數里橋東村一個貧農家庭,1920年2月,王更生到離港河崖3里遠的趙莊私塾就讀,1922年7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蕭縣張壽樓高等小學堂學習,1925年7月,王更生高小畢業后回家勞動,1927年春,王更生與嚴可畏,袁利民等人離開南陽,經武漢到了安慶,投奔北伐軍第三十三軍柏文蔚,1927年10月,三十三軍即被蔣介石下令解散,大部分被打散或繳械,餘下的縮編為一個團,併入新編第三旅,王更生被遣回原籍。

個人簡介


1928年初,王更生回到家鄉,被聘為港河崖小學教員。7月,蕭縣師範學校學生共產黨張兆昆放暑假回鄉,在張兆昆的啟發教育下,他的思想認識和階級覺悟進嶧步提高。他向張兆昆表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張兆昆根據他的表現和政治覺悟,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9月,新三旅調防安徽蕪湖地區。時已參加國民黨汪精衛改組派的柏文蔚,乃策動原三十三軍縮編的一個團搞反蔣兵變,被蔣之嫡系部隊打散。王更生即隨董鐵成回到皖南郎溪,擔任郎溪自衛團教練。冬,他們又一起到上海接受了改組派“救黨護國軍”總司令柏文蔚的命令,在郎溪縣伺機組織暴動。1930年 2月,他們在郎溪東鄉松堂廟組織反蔣兵變,因內奸泄密,暴動未遂。董鐵成逃跑受通緝,王更生被捕入獄。1931年春,敵人發現“禮”字型大小牢房有異常活動,即把王更生和薛繼蘇轉押到“過”字型大小單人牢房。 1934年春,王更生被迫到“反省院”“反省”。 1935年8月,王更生化名馬松給安慶獄中的馬霖寄錢,被叛徒陸長淮發覺,準備到嘉山逮捕他。他聞訊離開嘉山到郎溪,在董鐵成辦的一所小學任教。
1937年9月,王更生返回家鄉即與失掉關係的蕭縣共產黨員李忠道、縱漢民、馮家平及張兆昆和永城縣的劉屏江、陳建平、王卓然等取得聯繫,開始著手恢復蕭縣黨組織,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1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蕭縣黃口鎮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成立了中共永城縣工作委員會,劉屏江任工委書記,王更生和盛稅堂任組織委員,王卓然和陳建平為宣傳委員。
1938年5月12日,日軍侵佔永城。1938年秋,王更生與中共蕭縣縣委取得聯繫,被分配到地方做群眾工作。 1939年初,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挺進到永蕭碭地區開避工作,王更生即由地方轉到部隊工作,先後任第四大隊一營一連文書、營部書記兼統計員、文化教員等。由於王更生工作積極出色,鬥爭堅決勇敢,於1940年1月由工作團長華景春和陳灼2人介紹,經東進支隊黨委審查批准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9月王更生被任命為團長兼指導員。1943年10月,中共濱海區黨委又重新審查了王更生的歷史,他詳細認真地彙報了自己整個的歷史情況,並寫出詳細的自傳材料。濱海區黨委研究決定恢復王更生的黨籍,黨齡從1940年 1月 算起。隨後,即任命王更生為濱北地委所屬莒政府縣長、縣大隊長、縣委委員。1945年10月,王更生被調到濱海行政公署任民政處處長,領導全地區的善後工作。
1945年12月,王更生調任東海縣(隴海路北,現為江蘇省轄)縣長、縣委委員、縣基幹團團長。1947年12月,王更生和縣農會主任被抽調到中共華東局高級黨校學習新區政策。臨行之前,中共東海縣委給王更生做了鑒定,認真審查了他的歷史,並確定他的黨齡從1938年2月算起。1948年8月,王更生被分配到豫皖蘇第八專署任副專員。不久,他即接任專員。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后,八專署成立了戰勤指揮部,王更生任司令員,具體領導支前工作。1949年3月,豫皖蘇中央分局及所屬各地委撤銷,各歸還原建制。地委書記於一川、專員王更生、分區司令員王國華。1951年2月,王更生亦奉調到廣東省任潮汕地區專員。1952年5月,粵東行政公署成立,王更生任行署副主任兼潮汕專區專員,區黨委委員。1953年1月,他調任廣東省人民政府農林廳廳長、黨組書記。
1955年8月,王更生進入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在他學習期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即任命他為省農林水辦公室主任。1956年8月學習結束后,他又兼農業廳廳長。1957 年5 月,王更生被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1958年被推選為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1960年11月,他又調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在“文化大革命”中,王更生橫遭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被解除一切職務“靠邊站”,又遭到關押,失去人身自由。粉碎“四人幫”以後,王更生得到徹底平反。
王更生離休后,黨組織給他做出了最後結論,恢復了他1928 年7月入黨時的黨籍,參加革命工作亦從入黨之日算起,行政九級,副部長級待遇。1984年2月7日12時40分,王更生因患膽囊癌醫治無效,在北京衛戍區醫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