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從低向高轉變的過程
產業結構升級(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
產業結構升級就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軌。
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升級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從微觀來看,產業結構升級指企業通過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企業結構改變、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提高、產業鏈升級實現企業整體結構升級。從中觀來看,產業結構升級指一個產業中主要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產業鏈定位、產品附加值全部上升到一個新的層級,從而形成新的、更高級的產業結構。比如高鐵的機車技術、鐵路技術、管理模式、運行速度為主要標誌的運營效率、對於經營者和社會的效益都比老式鐵路要高出一個檔次,就是鐵路的產業結構升級。
其他如智慧農業與傳統農業也一樣:在土壤改良,農產品品種選擇培育、生產過程可控性增強、成本降低、產量質量提高、產品有利於人體健康、可再生性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智慧農業比傳統農業全方位上升到一個新的檔次,就是農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從宏觀來看,產業結構升級指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如從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增長方式轉變,資源運營增長方式向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知識運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轉變。
由於這些增長方式轉變是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內部要素與結構全面升級,所以這些增長方式轉變也叫產業結構升級。作為宏觀的產業結構升級一般指新的、更高級的產業業態的產生。無論微觀、中觀還是宏觀,產品附加值提高都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與靈魂,經濟活動的主體性提高是產品附加值提高的根本。產品附加值提高不能和生產率提高划等號。根據產業結構內部各要素的相互關係,生產率提高只是產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徑和手段之一。雖然提高企業利潤率和GDP增長指數是產業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產品附加值提高的動力,但產品附加值提高也不能僅僅和企業利潤率、GDP增長指數提高划等號。
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技術水平低、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其產業結構必然處於較低層次上。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包括幾個方面:
(1)由以輕紡工業為主要經濟結構上升到以重化學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2)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經濟結構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的經濟結構;
此外,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看,產業結構升級還包括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的升級。
一、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性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從根本上說,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
(一)消費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003年人均GDP達到了1000美元以後,必然會遇到人們的需求多樣化問題,隨之也必然會面臨消費結構如何升級的問題。
從全社會看,消費結構升級首先表現為收入水平較高的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在現階段,城市居民基本上解決了吃、穿和部分用的問題,開始向以住、行、通訊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層次升級。這種消費結構的升級,將會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增長,其中包括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訊、旅遊、醫藥等具有消費品性質的產業,為這些產業提供中間產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行業,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二)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平均每年新增就業人口697萬人,服務業已成為國家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目前我國農村尚有1.5-2億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估計在20年間將有3億以上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未來20多年間,每年的就業壓力約為4000萬人,失業將長期困擾21世紀的中國。在這種狀況下,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的發展而彌補因為產業結構轉型所引發的就業機會減少的弊端 一般來說,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只有通過發展服務業,才能真正解決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就業機會減小的問題,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
(三)解決環境能源壓力的需要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但又是個資源小國。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日益加大。
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必須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民經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踐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關係到該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直接影響該國社會的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我國的產業結構問題是經濟發展中的頑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就致力於調整和改造,在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競爭壓力下,國家的產業結構出現了新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保障,是我國經濟安全的根本屏障。改革開放至九十年代初,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快,是農民增收最快的一段時期,之後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農民的低收入直接導致了農村市場的消費需求不分有限,甚至越來越小。
(二)工業大而不強
製造業技術裝備水平普遍低下,製造業結構低度化。缺乏原創產業,核心技術被跨國公司掌握。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不斷出現與增強的區域間結構的高度相似趨勢,大家都是什麼對地方經濟有利就做什麼,城市之間就是同構化競爭國家剛剛進入重化工業時代,仍然要以發展經濟總量大、污染總量也大的重工業和化工業為主。國家要提升產業結構,發展重化工業,而重化工業正是能源、水資源等環境資源耗用相對較高的產業 這些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三)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國家現在的經濟增長過於依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的速度過慢。國家的商業服務設施檔次小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強,對外開放的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些反過來又影響到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到2004年,第三產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還只有33.996%。而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1%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
三、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已經解決了產業結構中的一些問題。今後,為了進一步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一)堅持自主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中心環節
技術進步是推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直接動力。產業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這三個“缺乏”集中起來就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所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被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自主創新,不是放棄技術引進,而是要強化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且還包括產業創新、產品創新和品牌創新。自主創新,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重點跨越。
(二)充分政府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
各地區要按照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總體要求和任務,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落實措施。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加強對全社會投資的宏觀調控。要完善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等相關政策,合理引導各類投資的方向。去年以來,配合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先後制定出台了汽車、水泥、電解鋁、鋼鐵等行業的產業政策,在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和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積極合理地引導外資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