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分類
恐龍分類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
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要介紹非鳥恐龍。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目錄
似棘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0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加拿大
特性:向後突起的冠子可達1.8米長,有助於發出洪亮的叫聲
突棘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5米 體重4噸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尼日
特性:脊背上有形似船帆的大面積突起
腔骨龍時代:三疊紀晚期 2億1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2-3米 體重20千克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美國新墨西哥州等地
特性:早期的恐龍之一,身體細長
異龍時代:侏羅紀晚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2米 體重1-2噸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美國各地、坦尚尼亞等
特性:侏羅紀時代最強大的恐龍
兇惡龍 時代:侏羅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9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加拿大
特性:中型的霸王龍,頭部大,軀體粗壯
劍龍時代:侏羅紀晚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9米 體重1.8噸
食性:植食性
特性:脊背上有兩排骨板(稱劍板)
盔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2米 體重3.8噸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加拿大、美國、俄羅斯
特性:冠子形似平碟,內部為中空
腫頭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4.6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
特性:頭部厚度可達25厘米,頭的周圍和鼻尖上布滿了骨質小瘤
戟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5.5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蒙大拿州、加拿大
特性:鼻子上有一隻長角,是強有力的武器
三角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9米 體重6噸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加拿大
特性:體型最大的角龍,在鼻子、兩隻眼睛、上方各有一隻角
青島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6-7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中國
特性:兩眼之間有一根長角形的骨頭向上突起
包頭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7米 體重2噸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加拿大
特性:背部的鎧甲上排列著短而粗的棘,眼瞼下有著骨骼
慢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9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蒙古
特性:前肢較長,有巨大的爪,後肢健壯
莫它布拉龍時代:白堊紀早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7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澳大利亞
特性:頭部平坦,鼻尖上有骨質瘤狀物,牙齒很銳利
平頭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3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蒙古
特性:骨稍薄,腰部骨骼很寬
竊蛋龍 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2米
食性:雜食性
生長地:蒙古、中國
特性:嘴與鳥喙相似
霸王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5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美國蒙大拿州等地
特性:前肢弱小但後肢發達,能快速賓士
無齒翼龍時代:白堊紀早期至晚期
體形:翼長9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北美、亞洲
特性:大型翼龍,尾巴短,無牙齒,捕食魚類
鸚鵡嘴龍時代:白堊紀早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0.8-1.5米 體重23千克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中國、西伯利亞、泰國
特性:被認為是角龍的祖先,有與鸚鵡相似的堅硬的嘴巴
小鳥龍時代:侏羅紀晚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2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美國懷俄明州等地
特性:吃被其他肉食性恐龍咬死的植食性的恐龍屍體
賴氏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15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墨西哥、加拿大
特性:板斧形的冠子向前方突起,而支撐冠子棘則倒向後方
蛇頸龍 時代:侏羅紀至白堊紀
體形:全長3-5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歐洲
特性:鰭發育的很好,除了吃魚,也捕食翼龍
結節龍時代:白堊紀晚期 6500萬年前
體形:全長5.5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
特性:從背部到腹部表面布滿了大小不等,類似瘤子的鎧甲
棱背龍時代:侏羅紀早期 2億1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4米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英國
特性:背部和側腹表面排列著圓錐形的骨質釘狀物,用於保護身體
雙冠龍時代:侏羅紀早期 2億1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6米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美國亞利桑那州、中國
特性:頭上有薄且脆弱的冠
阿普吐龍時代:侏羅紀晚期 1億4000萬年前
體形:全長25米 體重30噸
食性:植食性
生長地:美國
特性:又稱雷龍,行走時靠脖子和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
蛤蟆龍時代:二迭紀至三疊紀
食性:肉食性
生長地:中國
特性:又稱鎏金獸,還稱金蟾,頭成扁平狀,四肢發達,狀如蛤蟆,全身疙瘩,前肢有五趾,粗壯,長滿黃毛,趾末端有爪,趾間有蹼,眼睛向外突出,嘴巴寬大。生活在幽谷深潭中,能噴水吐霧,頭頂上有一對向後直伸的細而長的角,屬傳說中的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