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補性中藥

中藥學術語

溫補性中藥具有調節機體紊亂,使之趨於正常的功能。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

簡介


溫補型中藥基本上就是一些熱性的中藥如:人蔘鹿茸刺五加淫羊藿當歸冬蟲夏草、黃芪等
性涼的補虛葯:
還有性平的:枸杞黨參等。

相關知識


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對於有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藥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