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論

創作於戰國時期的散文

《至真要大論》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

出處與篇名解


【篇名解】
至,極也。真,精微、精深。要,重要、切要。吳昆《素問吳注》:“道無尚謂之至,理無妄謂之真,提其綱謂之要。”大論,即大的言論、宏論。
本篇主要討論了五運六氣的有關概念及六氣變化所致疾病的機理、證候、診斷、治法等。並討論了方劑的配伍、佐制、服法、禁忌等。進而概括出著名的“病機十九條”等重要醫學內容。因為這些都是最精深、最重要的內容,故以“至真要大論”名其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至真要,即至為真切重要之義。本篇著重說明運氣學說的臨床應用,並在病機、辯證、治療立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統而精闢的論述。內容把司天在泉六氣分治的變化所產生的疾病,以及六氣勝復的道理及其影響所致的病變,均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指出疾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文中還論述了藥物的性能、六氣淫勝的治療原則,以及處方的配伍、劑量、服法、禁忌等各方面,為後世治療學、處方學制定了一個規範。論中還把一般常見的癥狀,分別類型,歸納為病機十九條,說明各種證型和五臟六氣的關係,示人謹守病機,並使臨床辨證更有系統性和針對性。”

本章要點


本篇先述疾病和氣候的密切關係,再述五味在治療中的作用和六氣五行的配合原理。特別闡述了將癥狀歸納的“病機十九條”,臨床上執此而確定適宜的治則,又對藥物劑量、配伍、服法、禁忌等作了說明。

原文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①,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②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善。歲主奈何?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③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臟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⑤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⑥,此之謂也。
帝曰:其主病⑦何如?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⑧也。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帝曰:歲主臟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⑨,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帝曰:善。平氣何如?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⑩,可知之矣。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里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結,腨如別。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大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麵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苦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瀉,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於脾。沖陽絕,死不治。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巾煩熱,嗌干,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滿,膨膨喘咳,病本於肺,尺澤絕,死不治。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兒布,雨變枯槁。附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瀉鶩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麵塵腰痛,丈夫疝,婦人少腹痛,目眜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干,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成平之。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氣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腹痛,溏泄,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瀉,內為嗌塞,外發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陽之勝,凝凓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后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少腹堅滿,里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沖陽絕,死不治。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焫,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灑浙惡寒,振栗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后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復,病疿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太陰之復,溫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爇,介蟲乃耗,驚瘛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栗,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減,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復,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少陽之復,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濕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帝曰:善。復已而勝何如?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帝曰:復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勝復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瘛瘲;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痹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沖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以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及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后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化,與其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複,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后咸;陽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陽之主,先咸后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后咸;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后?願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家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曰:善。

註釋


盈虛更作:指五運之太過與不及交替作用。
②道:這裡指自然規律。
③司氣:指五運之氣。
④居氣:即間氣。
⑤六節:即六步。
病機:指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機理。
⑦主病:指主治疾病的藥物。
⑧專精:精粹的意思。
⑨平之:即治療的意思。
⑩南北:即下文的南政、北政。
黃反見黑:意思是黃色反見於北方黑色的地方。
怫:憋悶的意思。
邪氣反勝:本氣為自己所不勝的邪氣所乘。
風司於地:即厥陰風木在泉。
司天邪勝:指司天之氣被邪氣反盛。
風化於天:即風氣司天。
赤沃:尿血的意思。
熱格:指熱氣被阻隔於上。
陰中乃瘍:指陰部生瘡瘍。
里:指腹脅內部。
赤氣后化:即火氣之行令推遲。
鱗見於陸:鱗,代指魚類。因為雨水暴發,魚類出現在陸地的意思。
噦噫:指噯氣
以地名之:即以地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臟器。
以天名之:即以天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臟器。
丹熛:丹毒一類的病症。
清復內余:因為陽明司天為金氣居火位,沒有客勝之名,而清氣仍復內余。
本:指風、熱、濕、火、燥、寒六氣。
年之虛:指主歲之氣不及的年份。
少陽太陰從本:因為少陽之本為火,太陰之本為濕,本末同。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不同。
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
早晏:早晚的意思。
慍慍:慍通“蘊”,積聚的意思。
兩陰:指太陰和少陰。
兩陽:指太陽和少陽。
分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攸利:攸,所。攸利,所宜的意思。
掉眩:掉,搖晃;掉眩眩暈旋轉之意。
收引:指筋脈痙攣的樣子。
郁:,氣逆喘急;郁,悶。
瞀瘛:瞀,昏悶;瘛,抽搐。
厥固泄:厥,在病症中指昏厥和肢厥;固,二便不通;泄,二便泄利。
禁鼓栗:禁,通“噤”,指口禁不開;鼓栗,是戰慄的樣子。
如喪神守:指寒戰等一些軀體動作不能控制,有如神明不能主持。
暴強直:暴,是突然的意思,指突然發生的全身筋脈攣急。
鼓之如鼓:第一個“鼓”,是叩擊的意思。即叩擊腹部如打鼓一樣。
胕腫:指皮肉腫脹潰爛。
轉反戾:轉,扭轉;反,反張;戾,身體屈曲;轉反戾,即由於筋脈扭曲,使肢體出現扭曲、反張等狀態,與抽搐不同。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一般正治的方法,即用溫熱的葯治療寒症,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微和甚,指病勢而言。指病情清淺得單純沒有假象,治療藥物性質要與疾病外在表現相反,如表現為熱,就用寒葯,這種方法就是“逆之”;病情很重的往往表現出與疾病性質本身相反的假象,治療時藥物的屬性可能與疾病外在表現的偏性一致,例如大寒表現的發熱,還要用溫葯治療,這就是“從之”。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即反治法的法則。指用熱葯治療真寒假熱症,用寒葯治療真熱假寒症。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前一個“塞”,是阻塞不通的意思,后一個“塞”,是治病的補益法;前一個“通”,指實邪在內的泄利症,后一個“通”,是治療方法的下法。指用補益的方法治療虛性閉塞不通的病症,用通利的方法治療實性通利的病症。
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指疾病的本質。意思是要想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
日遠:這裡指間隔的時間比較長。
善惡之殊貫:這裡指藥物的有毒無毒之分。

作者爭議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