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

厥陰

徠厥陰在漢語中為多義詞,在中醫中指穴位名、一種疾病,經脈,也是九月和十月的代稱。

經脈名


意思是陰氣發展到最後階段,開始向陽的方面轉化。有時指足厥陰,有時指手厥陰,有時為手足厥陰合稱。《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王冰註:“厥陰者,肝之脈。秦明文辯:“厥陰有脈,脈絡陰器繫於肝。””《素問·經脈別論》:“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張志聰註:“厥陰之氣,為心主之包絡。”

九月和十月


《靈樞·陰陽系日月》:“此兩陰交盡,謂之厥陰。”按:十二月與足之左右各六經相合,七、八兩月為少陰,十一、十二兩月為太陰,九、十兩月於其間為陰氣交會之時,故稱厥陰。

六氣學說


指厥陰風木。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素問·五運行大論》:“巳亥之上,厥陰主之。”

厥陰俞穴


簡介

厥陰俞穴
厥陰俞穴
厥陰俞穴 jué yīn shù(BL14)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 膀胱經。擊中后,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人體穴位配伍〗 配內關穴心痛、心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心包背俞穴。
〖別名〗厥俞,厥俞,心包俞,關俞。
〖穴義〗心室外衛心包中的陽熱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較高溫態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
〖徠運行規律〗由心室的外衛心包中外輸膀胱經。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

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 四肋間動、靜脈后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后支外側支。

名 解

(1)厥陰俞。厥,通闕,闕乃古代宮癜、陵墓等的衛外建築,用於厥陰經之名,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俞名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乾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關俞。關,關卡也。俞,輸也。關俞名意指心臟中的血液被關卡於內,而血液的氣化之氣則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厥陰俞,可以治療疾病性氣喘、止咳;此外還能使胸部伸張,使怯弱性格者緩解緊張,降低自我防衛意識,從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穴道指壓法治療疾病性氣喘、利用穴道指壓法止咳、克服怯弱性格的指壓法。

厥陰病


簡介

病名。六經病之一。證候描述詳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該書載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從證候分析,屬於六經病陰陽勝復、寒熱錯雜(多為上熱下寒)的證情。《傷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陰自病之熱證,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蓋厥陰內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虧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肝火乘心也;飢不欲食,食即吐蚘,風木克土,胃中空虛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賊,不禁再利也。”治宜清上溫下,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厥陰病發厥者,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見《傷寒貫珠集》:“傷寒脈微而厥,寒邪中於陰也。”屬陽虛寒厥,症見厥逆、惡寒、下利、脈微,治宜四逆湯四逆加人蔘湯等方以回陽救逆。血虛寒厥,症見手足逆冷,脈細欲絕,則宜養血散寒為大法,用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等方。從厥陰病的寒熱勝復情況,可以判斷疾病的預后。張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微,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陰病之厥,由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故吳儀洛謂:“邪傳厥陰,其熱深矣。熱深多發厥,證皆屬陽,因陽與陰不相承接,故致厥也。厥陰后發熱,陽邪出表則易愈,厥多熱少則病進,熱多厥少則病退”(《傷寒分經》卷四)。如熱邪傳入厥陰,症見煩滿消渴,舌卷囊縮,譫語便秘,手足乍溫乍涼,脈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見《傷寒括要》卷上)。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為里實噦逆。

病理機制

病至厥陰,則肝木失調,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為熱,心火不能下達為寒,所以有上熱下寒;在正邪交爭中,陽勝陰衰則熱多寒少;陰勝陽衰則寒多熱少,所以有厥逆勝復。病邪內陷,氣血紊亂,陰陽不能順接,所以有各種厥逆證。肝胃氣逆或濕熱下注或實熱壅結或脾胃虛寒,所以有吐利。

治則方葯

厥陰病為里虛而寒熱錯雜之症,其治法: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並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1.厥陰病證治法
(1)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熱錯雜證,治療也當寒溫並施,烏梅丸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證與厥陰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本證也是上熱下寒,證情比較複雜,故也寒熱並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用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4)利下粘膩膿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是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有很高的療效。
(5)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最為適用。
(6)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用吳茱萸湯。
2.厥陰病變證治法
(1)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2)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3.厥逆證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2)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3)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

六經辨證厥陰

《傷寒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厥陰,論述厥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