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碼頭遺址

御碼頭遺址

御碼頭遺址位於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駱馬湖西南。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江蘇省
御碼頭遺址 VI-並4

簡介


御碼頭遺址位於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駱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龍王廟,並建有“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於皂河鎮京杭大運河岸石碼頭,經“馬路”至龍王廟祭拜並下榻於龍王廟行宮。御碼頭約有80平方米,塊石壘砌,離水面高約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見。長河景觀工程將全面恢復綺紅堂御碼頭、銅邦鐵井、娘娘廟高梁橋等遺址,做到處處有美景、步步有典故。據北京晚報消息,北環水系轉河段是長河的一部分,正在治理的轉河將運用水景、雕塑、生態景觀、濱水游廊、橋涵等景點將“長河遺夢”的主題思想貫穿其中,把長河的歷史內涵融進景觀設計,再現長河數百年的滄桑歷史。歷史上的長河稱作御河,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從水路去頤和園的交通要道。河道兩側有許多文物古迹,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綺紅堂”御碼頭是慈禧太后從長河登船去頤和園的起點,也曾經是慈禧光緒辦公、用膳、召見群臣的地方,現在南宮門上懸掛的藍地金字牌匾“綺紅堂”清晰可見。“銅邦鐵井”是一個石井遺址,相傳人們打水時桶放下去井壁發出撞擊聲,像擊銅又像敲鐵。轉河治理工程不但要恢復“綺紅堂”御碼頭和“銅邦鐵井”,還將恢復高梁橋、娘娘廟、老西直門火車站等古迹

歷史記載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為治理皂河地區黃河及運道的洪水災害,康熙皇帝“撥帑金、鼎新神廟”,建造了“安瀾龍王廟”(現龍王廟行宮),並在其建築群的東側修築了一條供周邊百姓進入龍王廟祭祀水神的路道,俗稱“馬路”。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御舟泊於皂河鎮內京杭大運河南岸的石碼頭,五次經“馬路”至龍王廟內祭拜水神,並下榻廟內大禹王殿。從此,人們將這條“馬路”稱之為“御馬路”,御舟泊停的“石碼頭”也稱之為“御碼頭”。近三百年來,御馬路以較為完整的路形保持到現在,路面上的部分基石依稀可見。路兩邊居民的門牌標識均以御馬路命名和排序。一九八五年江蘇省文物處編寫的文物志,均有條目記載。御馬路、御碼頭是龍王廟行宮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九九一年被原宿遷市公布與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御馬頭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納入龍王廟行宮合併保護。

歷史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南巡,在天寧寺西園建行宮,行宮前築有碼頭,是乾隆帝游瘦西湖登舟之處,故稱御碼頭。御碼頭在今天寧寺西側西園飯店門口,北城河畔。用塊石駁岸,岸邊築平台,平台以上是坡道,用條石鋪成,共39級,寬約6米,坡道平緩。河邊建小亭一座,亭內立“御馬頭”石碑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