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濱江商務區

武昌“三區兩翼”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

武昌濱江商務區,東臨友誼大道,南至楊泗港大橋,西臨長江,北至二七長江大橋,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8.58平方公里。武昌濱江片區樓宇區位最中心、資源最優質、交通最便利,是武昌“三區兩翼”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

武昌濱江商務區以高端商務為龍頭,國際金融為主導,文化創意、信息諮詢產業集群、國際社區、商業配套為支撐,人文生態發展為基底,積極打造武漢經濟升級新動能。

2018年,該片區已建商務樓宇37棟,總建築面積近226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000餘家,入駐率87.1%。在建商務樓宇9棟,總建築面積105.12萬平方米。擬建商務樓宇3棟,將為濱江片區樓宇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0年,《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中指出要建設精緻互補的沿江功能引領區,武昌濱江商務區要聚焦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新興產業功能,提升當代大城形象。

概述


項目發展介紹
2008年10月24日正式啟動后,濱江商務區建設進展順利,拆遷和招商引資正緊鑼密鼓推進。
武昌濱江商務區融資、土地儲備、招商同步進行。武昌區開發建設專班和招商專班已成立,招商項目庫建成。據悉,武車片、裕大華片將率先啟動。區域內規劃建設的臨江大道、武車路、秦園路“一橫兩縱”道路,將依次開工建設。
這片地塊,西臨長江,東連沙湖,是武漢市主城區最核心區域,也是武漢濱江岸線最長的區域,總用地面積達135公頃。從武漢近代工業起步,直至改革開放初期,這裡都是武昌的工業精華所在。
2012年,武昌濱江商務區實施性規劃編製完成,萬達中心投入使用,武漢綠地國際金融城、奧山世紀城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2013年,武昌濱江商務區重點加快綠地中心建設,推進裕大華、交職院、熱電廠、秦園路、二橋周邊等片區地塊開發,增強沿江地區商務功能。

項目簡介


規劃建設

武昌濱江商務區地處長江大橋與二橋之間,西臨長江,東連沙湖,包括武昌車輛廠片、月亮灣片、裕大華片以及積玉橋D、H片。總用地規模約277公頃,沿江總長度達3230米,規劃有4條軌道線和1條過江隧道穿越,交通便利。市規劃局已拿出商務區的概念性規劃,規劃顯示,建成后,長江大橋和二橋之間的連續濱江界面長達5530米;形成六條垂直景觀通廊,新建集中綠化面積達20公頃,新建濱江綠化帶長度達3000米;車輛廠片規劃控制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群統領區域景觀,裕大華片形成高度不少於180米的次級景觀節點,月亮灣片控制標性構築物,豐富沿江景觀;總建築規模約200萬平方米,其中公建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建成后的武昌濱江商務區,將成為武漢主城區新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具有濱江特色的、標誌性的、多元化功能區。

區位建設

濱江商務區處在長江生態景觀軸線之上,擁有武漢最廣闊的江景資源。同北岸近百年的外灘建築群相比,位於長江南岸的武昌濱江商務區可以稱得上是一塊難得的處女地,而這種后發的優勢為武昌濱江商務區天際線的全新打造提供了先天條件。

文化建設

濱江商務區承載著以紅樓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首義文化區、以黃鶴樓為代表的名勝旅遊區的景觀特色,以毛澤東舊居、農講所、五大會址為代表的紅色聖地,接受以武漢大學為代表的知名高校區、以東湖為代表的楚文化旅遊區、以公司總部區核心區為代表的現代現代服務業生態景觀輻射。有其獨特的臨江文化魅力,延續戶部巷小吃一條街和彭劉楊路美食一條街的飲食文化,是連接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徐東現代商圈和解放路傳統商業文化的紐帶。

地標建設

江城之門項目佔地面積49.7畝,位於武漢市武昌濱江商務區內,地處長江主軸核心商務帶、景觀帶主軸線上,緊鄰內環內臨江大道,處於武漢市幾何中心,地理位置優越。項目西臨長江、臨江大道,東至武九鐵路,南至(規劃)下新河路,北臨武昌熱電廠。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兩家世界500強公司聯袂打造,主要建設238.6米甲級寫字樓,外觀為江城之門。
江城之門效果圖
江城之門效果圖

發展優勢


長江承載著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也是城市未來的指引者。與漢口濱江有著上千年厚重的商埠繁華不同,武昌濱江區發展相對滯后。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積玉橋濱江商務區、青山濱江商務區以及白沙洲板塊的崛起,武昌濱江區盡顯後起之秀的氣勢。
武昌濱江後起之秀
武昌濱江區的興起開始於積玉橋,這是被譽為“堆金積玉”的一塊寶地。
景觀資源方面,它與武漢關、江漢路等地標所組成的漢口江灘隔江相望,而對方被認為是“最美麗的長江兩公里”。這裡有武漢眾多引以為傲的標誌性旅遊勝地,如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戶部巷、首義文化區等等。
交通方面,這裡位於城市內環,四通八達,除了武漢長江大橋外,武漢第一條過江隧道也從這裡穿過,年底,這裡還將通行第一條地鐵——2號線。商業方面,這裡有歷史悠久的司門口商圈。人文方面,有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湖北中醫學院等高等院校環繞,以及首義文化熏陶的積玉橋更被認為是一處充滿著濃郁文化氣息的上善之地。
可以說,佔據天時地利優勢,積玉橋的興起只是時間問題,它只是需要一個契機來撬動。
2008年,武昌濱江商務區迅速跨越“草圖”階段,從藍圖走向現實。在這個全長5.53公里的濱江帶,在武漢萬達中心、606米武漢綠地中心等標誌性項目的帶動下,集新興商務辦公、休閑娛樂等多元化功能於一體的武昌濱江商務區開始初具雛形,並且肩負著重興武漢“東方芝加哥”的重任。
交通提速濱江區串連成線
雖然起步較晚,但武昌濱江區的發展極具后發優勢。
一方面,積玉橋武昌濱江商務區如火如荼建設,而在長江二橋北側,隨著武漢火車站、二七長江大橋以及二環線暢通等市政建設的推進,青山濱江商務區建設也提上日程。規劃中,青山濱江商務區未來將構建實體經濟總部、商務商業等7個層次的空間格局。
在中指院華中分院副總監李國政看來,武昌的兩個濱江商務區在交通的帶動研究下,具備了串聯成線的極大可能。“濱江商務區是一個城市的窗口,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濱江商務區串聯起來,其功能作用將會集聚、放大。”他說。
湖北房地產經濟學會專家委員殷躍建提議,“對武昌一側的濱江整體發展,不應該以行政分區,更應該以功能分區,若是將楊園區域納入中心城區,起到濱江商務連廊的作用,使得兩大濱江商務區連為整體,將促進整個武昌濱江帶的協調發展。”
交通建設的推進為兩大濱江商務區串連成線提供了無限可能。首先是地鐵5號線,其起於武漢火車站,止於黃家湖,幾乎與和平大道走向重合。此外,隨著鸚鵡洲大橋,以及“武昌第二大道”即雄楚大街改造工程的開工,武漢二環線貫通指日可待。“地鐵5號線幾乎是為武昌濱江帶量身打造,在5號線及二環線的帶動下,未來的武昌濱江商務帶一定會大放光彩。”李國政說。

發展現狀


2013年4月,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表示,武昌濱江商務區規劃範圍東面至友誼大道和湖北大學一帶,南面至中山路,西面至長江,北面至二七長江大橋,規劃用地從278公頃擴大到1260公頃,擴容3.5倍。統籌考慮園區功能布局和產業發展空間。核心區內臨江一線禁止建設住宅,提升濱江商務區公建功能比例;同時,將嚴格限定住宅建築比例,確保濱江商務區商務功能。
2017年《武漢市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建設“長江主軸”、“長江新城”,正式納入武漢市“十三五”規劃,將重點圍繞武昌和漢口濱江文化商務區,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
2018年,該片區已建商務樓宇37棟,總建築面積近226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000餘家,入駐率87.1%。在建商務樓宇9棟,總建築面積105.12萬平方米。擬建商務樓宇3棟,將為濱江片區樓宇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作為武漢長江主軸的核心部分——武昌濱江商務區,東臨友誼大道,南至楊泗港大橋,西臨長江,北至二七長江大橋,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8.58平方公里。武昌濱江片區樓宇區位最中心、資源最優質、交通最便利,是武昌“三區兩翼”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
2020年,《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中指出要建設精緻互補的沿江功能引領區,武昌濱江商務區要聚焦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新興產業功能,提升當代大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