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茯苓飲

外台茯苓飲

外台茯苓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附方)。具有罩消痰氣,令能食之功效。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組成


茯苓、人蔘、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用法用量


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功用


消痰氣,令能食。

主治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方義


脾虛不能為胃散布津液,因而水停為飲,滯留於胸膈,則滿而上逆,以至於吐水,吐傷胃氣,所以滿不能食。用人蔘、白朮健脾氣,以制水飲;生薑、橘皮、枳實除飲消痰以和胃。這樣邪去正復,脾胃調和,自能進食。

使用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附方


名稱:茯苓飲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二兩,澤瀉、乾薑(炮)各一兩,白朮、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腹頻呷,一日三次
主治:胃反吐逆,發渴飲水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名稱:茯苓飲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遠志(去心)各二兩半,芍藥、防風(去叉)各一兩半,桂(去粗皮)二兩,甘草(炙)一兩一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六錢匕,水二盞,加大棗一個,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入鐵粉一字,攪勻,食后服,日二夜一
主治:風癰,因虛羸氣弱,驚悸多夢心神不定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名稱:茯苓飲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炙,銼)、防己羚羊角(鎊)、郁李仁(湯浸,去皮尖)、木香各二兩,檳榔(碎)五枚,紅雪二兩半(旋入)
用法:上藥,除紅雪外,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七分,絞去滓,納紅雪二錢匕,空腹溫服。當快利三二行,須隔日服
主治:腳氣。兩腳腫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時復心悶,夜卧恍惚,昏熱驚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研究》:“外台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茯苓、人蔘、白朮各三兩,枳殼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各家論述


醫宗金鑒》: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虛與氣結,滿不能食,當補益中氣,以人蔘、白朮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破諸氣為臣;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則陳皮,生薑為使也。其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