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檳榔的結果 展開

檳榔

棕櫚科檳榔屬植物

檳榔,中藥名。棕櫚科檳榔屬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乾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採收成成熟的果實用水煮后,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主治腸道寄生蟲病,食積氣滯,瀉痢后重,水腫,腳氣腫痛,瘧疾。

形態特徵


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長1.3-2米,羽片多數,兩面無毛,狹長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頂端有不規則齒裂。
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軸粗壯壓扁,分枝曲折,長25-30厘米,上部纖細,著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單生於分枝的基部;雄花小,無梗,通常單生,很少成對著生,萼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4-6毫米,雄蕊6枚,花絲短,退化雌蕊3枚,線形;雌花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圓形,長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長圓形。
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長3-5厘米,橙黃色,中果皮厚,纖維質。種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爛狀,胚基生。花果期3-4月。

分佈範圍


我國主產於廣東、雲南。國外以菲律賓、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產量最多。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

炮製方法

1、檳榔: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乾。
2、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內,文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

苦、辛,溫。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

主治

用於絛蟲病、蛔蟲病、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相關配伍

1、癰疽腫毒,已潰、未潰:黃連、檳榔等分。為末。以雞子清調搽之。(《簡易方》)
2、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徐長卿(炙)半兩,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兩,滑石二兩,檳榔一分,瞿麥穗半兩。每服五錢,水煎,入朴硝一錢,溫服,日二服。(《聖惠方》徐長卿湯)
3、一切癰疽,瘡癤、疳惡瘡、下疰瘡潰后,外傷風寒,惡汁臭敗不斂,並主之:木香、黃連、檳榔等分,為末油調頻塗之,取效。(《和劑局方》)
4、氣熱咳嗽:石韋、檳榔等分,為末。薑湯服二錢。(《聖濟錄》)

成份

含生物鹼0.3%-0.6%,主要為檳榔鹼,其餘有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等,均與鞣酸結合而存在。又含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亞油酸、硬脂酸等。尚含鞣質及檳榔紅色素。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10g;驅絛蟲、薑片蟲30~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適量。生用力佳,炒用力緩;又新鮮者優於陳久者。

主要危害


服用劑量過大可岀現流涎、噁心、嘔吐、腹痛、心悸、頭昏甚至驚厥等注射阿托品可緩解癥狀。煎劑冷服,或用2.5%明膠液滴定去除檳榔煎劑中的鞣酸,可減少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注意事項

脾虛便溏,氣虛下陷者忌用;孕婦慎用。

植物文化


1、《本草綱目》:除一切風、一切氣,宣利臟腑。
2、《別錄》:消谷逐水,除痰,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相關事件


2021年8月,多名中國公民,包括台灣同胞,在乘坐不同航班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這一新聞再次引發公眾對於檳榔的好奇。檳榔究竟是“何方神聖”,被土耳其、新加坡、阿聯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認定為毒品,被眾多歐美國家禁售。
2021年8月13日,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暫時還沒有相關方案,要等國家局那邊有行動之後湖南省才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