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海無涯苦作舟釋義為勤奮就是那登頂的唯一路徑,作者是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增廣賢文》中也收錄有此句

詩句解釋


思指:功達聳雲識峰頂,勤奮登頂唯徑;際識洋暢遊,耐、盡、刻苦習態艘船,夠載駛功彼岸。讀、習,捷徑,順船駛,廣博、汲取廣識,“勤奮”“刻苦”必,佳件。
句詩座右銘激勵,習哪怕聰,勤奮,收穫,功。句著,唐宋八首韓愈,治言,旨鼓勵怕苦讀。《增廣賢》收錄句。

作者簡介


韓愈(~),退,漢族,唐河河陽(今河南孟縣)。謂郡昌黎,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縣令。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為江陵府法曹參軍。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專程拜謁了杜甫墓,並作長詩《題杜工部墳》以吊之,最先認識到杜詩的價值。
衡州刺史鄒儒立會於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全詩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鏗鏘,氣勢磅礴,為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之傑作,亦為後世文人學士所推崇,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臨渺空闊,綠凈不可唾”兩句,已成為後世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登臨祝融峰,“韓愈開雲”千百年來在南嶽衡山傳為佳話,歷代文人以“開雲”為題歌詠不絕。
他也是第一個寫詩吟誦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楊慎稱其《岣嶁山》一詩“發揮稱讚豈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為對衡陽人文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大文學家。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代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釋疑


關於本聯的疑問:
人們經常引用或書寫一副勵志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總覺得這裡面分明有誤,曾試圖去弄清真相。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學者王芸生處,線索就斷了。
王芸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大公報》社的一名編輯。他在工作之餘,致力於研究中日關係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採訪若干名流,著成並出版了一部近二百萬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成為時人極推重的一位中日關係史專家。他為這部書所下工夫之大,委實令人驚嘆。別的不說,單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萬字定稿的寫作速度,即非一般學者所能想見。當時有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王芸生便口吟了這一副書山學海聯。其意,自然是在強調學習與治學首先必須勤奮和不怕艱苦。可是這副聯語究竟是王芸生自撰,還是他在復誦別人之作,我所見到的材料語焉不詳。但不管怎麼說,這副經王芸生之口而流傳至今的聯語,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裡?就在上聯的“路”和“徑”字上。這兩個字,讀音異其義同,出現在短短七個字的上聯中,本身就顯得笨拙、牽強而欠通,和下聯音義皆異的“涯”和“舟”字相對,也太失水準。我想,不論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經他之口傳出的,這麼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怎麼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海”對“書山”,“無涯”對“有路”,“苦作舟”對“勤為徑”,不論聲韻、詞性、內涵、意境,無不字字工穩,處處貼切。這才應該是此聯的本真!
可能有人一時還想不通。既是“學海無涯”,怎會又說“書山有路”呢?這樣豈不矛盾?其實,“學海”與“書山”,雖則有關,卻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為一談的。學海之無涯,源於莊子的“知也無涯”,不論學習與研究,的確永無止境。而書山之有徑,則是就客觀實際而言的,作為物質形態之書籍,總有其極限。別說是古人極言“學富五車”的那點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典籍、詩詞歌賦不難被飽學之士所遍覽,就是在今天各種著述浩如煙海之際,不也可以用幾台電腦加一堆光碟,便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圖書館的藏書都囊括殆盡么?
所以,“書山有路”而“學海無涯”,正體現了事物的一種辯證統一關係。
鄧遂夫著 《探源偶拾》(鄧遂夫(知名的紅學專家),自貢人,著名學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專職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其著述已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曾與魏明倫並稱“自貢兩大才子”。)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悟登舟”相對更合理
這幾句很簡單理解:讀書初看是沒有路可走,只有勤奮才能開創一條路。學習知識就如一個人身在大海中一樣,只有在裡面悟出道理,學為所用,這樣就好比一條屬於自己的船。知識轉化為智慧之船,人生里程的航行就有了方向。
解疑
書山與學海不能簡單作為名詞來看待,古文詞句不像今天的白話文,有什麼主謂賓之分,按今天的話說是讀書求知,就是學習;有路與無涯,路本身有種類之意,這裡就是說種類很多,應解釋多,廣泛,諸字百家,什麼樣的路數都有,這個字用在這一句里並不是指土路或是水泥路,更像的就是周總理所說的我們中國人所走的是馬克思之路,所以稱為馬路是一個意思;那麼涯解釋為極限,這樣一來有路與無涯的意思不就對上了嗎,有很多與沒有極限是不是一個意思了呢?徑與舟,徑應釋為走路,爬山,或者說是鋪路,千萬不能以途徑或單純的路來解釋,舟就是乘船,坐船,或是造船,不能說只是一隻船。
那這一對聯之意便是:知識是很廣泛的,但要通過不斷努力才能鋪出一條路來,爬上這座書山;學習是無休無止的,只有不懈刻苦便可以乘著船揚帆挺進知識的海洋。告訴我們,不要畏懼知識有很多,更何況它是沒有止境的,我們用幾輩子都不能學完,如果我們肯花功夫就一定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