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遺址

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歷史遺跡

傅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俗稱“傅家頂蓋子”或稱“摩天嶺”,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是魯北地區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傅家遺址面積37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至3米。1985年至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發掘,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現墓葬508座,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類文物400餘件。

2006年5月25日,傅家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傅家遺址位於廣饒縣城南1.5公里處,傅家村就坐落於遺址的中部。該遺址東距淄河約4公里,北距小清河約15公里。從遺址向東約200米是東辛公路,濰高公路從遺址中部東西穿過。

歷史沿革


傅家遺址
傅家遺址
1985年至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廣饒縣博物館的配合下,曾先後2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 救性發掘清理,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508座,灰坑214個,水井4眼,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類文物400餘件。
2014年6月25日為配合廣饒縣怡景苑回遷安置小區工程的建設,經山東省文物局批准,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進駐十村遺址展開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遺址地貌較為平整,保存狀況較好,文化堆積層厚度約2米左右。出土遺物百餘件,包括陶、骨、蚌、瓷器等。發現遺跡有灰坑50餘個、水井3眼以及宋、清時期墓葬共20餘座。經山東省考古研究所郝導華隊長等專家論證,該遺址為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

文物遺存


遺存
該遺址平面為橢圓形,東西長75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37萬平方米,中心部分1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層厚約1—3米,內涵豐富。
該遺址發現4眼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水井,底部發現有汲水用具紅陶壺及部分石、骨器等。水井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先民們的一項重大發明,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墓葬分佈集中,疊壓關係複雜,墓穴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單人葬,二次葬和遷葬較多見,其中雙人疊葬為同類文化諸遺址中所僅見。多數墓葬無葬具,少數有棺槨。人骨頭向多朝東北,少數向西南。墓葬型制均為豎穴土坑墓,有二次葬、四人葬及雙人疊葬等。隨葬陶器組合主要是鼎、豆、罐和豆、罐兩種;器形主要有鼎、豆、罐、缽、壺、杯等。陶器以紅陶為主,少量灰、褐陶,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少見生產工具。
墓內多數沒有隨葬品,即使有葬品,數量也不多,少的一二件,一般不超過4件,最多的8件,有的僅見1個箭頭。隨葬品絕大多數為陶器,主要器型有鼓腹或折腹罐形鼎、缽形豆、罐、缽、壺、碗、單把罐等。製作比較粗糙,多為手制,由於燒制火候高,質地亦非常堅硬。器物組合以鼎、豆、罐或鼎、豆、罐、杯為主,其陳放位置一般在頭部左右兩側或腳下,陶豆多數扣在陶鼎上面。
傅家遺址
傅家遺址
在392號墓中,發現墓主顱骨右側頂骨的靠後部有一直徑為31×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推測墓主生前曾施行過開顱手術,且術后長時間存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先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先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鮑修鳳先生在整理、初步認證的基礎上,又邀請國內考古學人類學、醫學界著名專家共同組成鑒定委員會,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認為392號墓墓主顱骨的近圓形缺損系人工開顱手術所致。此缺損邊緣的斷面呈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后墓主長期存活、骨組織修復的結果。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的實例,距今5000年以前,比中國以前發現的開顱術實例提前了1000餘年。
從該遺址出土的遺物看,器類單一,地方特色濃郁。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陶為主,另有少量的灰陶黑陶。夾砂陶羼和粗砂粒,有的夾蚌殼泥質陶質地細膩,有的可能經過陶洗。器型主要有鼎、豆、罐、缽、碗、壺、杯、盂、盉等,以手工捏製為大宗。器表裝飾以素麵為主,有的進行磨光處理,多掛紅陶衣,有的通體施彩,主要有紅、黃、赭、白等色,彩陶紋樣有赭彩和白彩組成的渦紋、三角紋網紋、直線紋和折線紋等。口沿和足部多施赭彩,肩、腹部多施紅彩。復彩圖案常見於鼎、杯、罐、缽等器物上面,多以紅彩為地,赭彩漫塗,紅、白彩勾點,最流行在鼎和豆等口沿或圈足近底部飾一周黑彩。大部分是先在器物表面繪出圖案,然後入窯燒造,這樣生產出來的彩陶器皿,色彩鮮艷,美麗大方且堅固耐用。同時還發現少量彩繪陶
生產工具主要有蚌鐮、雙孔蚌刀和石斧等。裝飾品有玉璧、玉鐲、玉墜和骨笄等。另外還發現較多的動物骨骸和蚌殼,均破碎,是當時人們食物的殘骸或加工骨器的余料。這些骨骸以野生動物為主,以鹿類為多,水生動物有魚類及蚌類,其中文蛤等為棲息在海水鹽度較低的河口“兩和水”區域的貝類,這既說明了當時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漁獵經濟在社會生活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經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全面考察和鑒定,認為傅家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它的文化面貌同魯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有明顯區別,因此,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存可能代表了魯北地區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它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這一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地方類型和文化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深入探討黃河下游地區的古代文明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歷史意義


文化面貌與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有明顯差別,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魯北地方類型,對魯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

保護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