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灘鎮

官灘鎮

徠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官灘鎮,原名漁溝鄉,1982年更名官灘鄉,1986年7月撤鄉建鎮。官灘,百年前是一片荒灘,民眾隨意放牧,故稱“官灘”,后興集,稱“官灘集”,鎮亦因此命名。

官灘鎮位於盱眙縣城東北距離12公里。鎮域東南接壤江蘇省三河農場,東北臨洪澤湖,南接盱眙城區,西濱淮河,北毗連洪澤縣老子山鎮。官灘鎮歷史文化悠久,據《盱眙縣誌》記載,楚懷王熊槐客死秦國后,楚亡,其孫熊心在盱眙山區牧羊。項梁抗秦時,為號召天下,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尋找到熊心,立為王,仍叫楚懷王,在盱眙故治聖人山、甘泉山一帶(現官灘鎮境內)建都。

2019年10月,官灘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概況


盱眙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西濱淮河,北臨洪澤湖,南鄰三河農場,北接老子山鎮,距縣城17千米。現轄3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

沿革


1958年為漁溝公社,1981年更名官灘公社,1987年建官灘鎮。1996年,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李庄、漁溝、許嘴、段庄、都管、洪湖、戚窪、韓庄、金圩、王橋、鄭庄、楊崗、劉庄、霍山、周庄、陳庄、侍澗、新橋、沈巷、肖河20個行政村和聖山居委會。2003年,轄聖山1個居委會和古河、新橋、陳庄、李庄、侍澗、漁溝、許嘴、都管、洪湖、霍山、楊崗、王橋、金圩、戚窪、甘泉、三墩16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30102:~001121聖山居委會~002122古河居委會~003121新橋居委會~202220陳庄村~203220李庄村~204220侍澗村~205220漁溝村~206220許嘴村~207220都管村~208220洪湖村~209220霍山村~210220楊崗村~211220王橋村~212220金圩村~213220戚窪村~214220甘泉村~215220三墩村

自然資源


都梁寺
都梁寺
官灘鎮沿淮近湖,依山傍水,集山、水、圩、灘於一體,資源十分豐富。境內蘊藏著大量的石灰石,極具開採價值;環繞鎮區的近湖水面蘆菱蓮藕豐茂,魚蝦蟹鱉鮮肥。全鎮總面積14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個場圃,1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官灘鎮距寧宿徐高速公路10公里,淮河主航道穿境而過,可停泊300噸-500噸貨船碼頭7座,能直達上海、蘇州、南京等大中城市。

經濟發展


2012年,全鎮按照縣委縣政府“138工作布局”,圍繞“億元項目增5個、財稅增收超4成、利用外資過千萬、工業開票三十億”年度目標,重抓項目,以發展工業經濟為重心,全年實現GDP5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財政總收入1.95元,比上年增長44.0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5億元,比上年增長24.18%;規模以上固投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列統企業開票2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15038元,比上年增長17%。連續第七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突出貢獻獎”,進入“淮安市農村綜合經濟十強鄉鎮”之列。

基礎設施建設


官灘街景
官灘街景
完成2012~2020年集鎮建設控制性詳規編製和論證。投資120萬元,在聖山北路、東苑小區、商貿城小區等新建下水道3866米;投資10萬元,在高郢小區和甘泉小區各建一座水沖式公共廁所;投資350萬元,在工業集中區官灘港新修1685米混凝土路;投資47.95萬元,架設150盞路燈,對老子山線路、狼山水泥廠專線、鎮區老線路進行改造、改道,為集鎮建設騰出近200畝土地利用空間。投資20多萬元,對40個農村莊台進行綜合整治;投資45萬元,對甘泉、三墩十老路沿線進行綜合整治。完成古河漕風光帶工程,春季綠化造林335畝,植樹7.6萬株,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鎮。

工業經濟


官灘街景
官灘街景
官灘鎮將招商引資工作擺在首位,把壯大工業經濟實力作為招商引資主要任務,突出招大引強工業項目,實現項目推進“百日競賽”七連冠。全鎮新引進項目15個,開工8個,竣工5個。投資5億元昌盛二期工程按序時建設,投資1億元江淮磁業如期竣工投產。新培植列統企業5個,累計27個,列統企業開票總額27.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43.2億元;昌盛電氣開票15億元,威勝電源開票2.89億元,北海不鏽鋼開票1.53億元,金長興電源開票1.36億元,翔發電源開票1.41億元。縣鎮兩區有工業企業56家,工業總產值91579萬元,位列全縣前三位。

農業經濟


全鎮有耕地5300公頃,水域2350公頃,灘塗1480公頃,全年實現糧食總產量7.6萬噸,油料總產量1000噸。官灘鎮以農業產業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投入204.7萬元,疏浚河道17條23.2公里,整治塘壩35面,清運土方70.5萬立方米,修建農橋4座。創建糧食作物高產萬畝示範片1個,三墩草坊片水稻機插秧經省農委專家現場核產畝產量736公斤。全鎮有50畝以上種植大戶112戶,規模養豬69戶,養豬6萬多頭,養雞大戶235戶,養雞720萬羽,50畝以上水產養殖大戶66戶,農機合作社8個。新增水稻插秧機101台,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80%,農業種植面積3500公頃,糧食總產量6.1萬噸。農業現代化進程監測得98分,為全縣第一。

第三產業


鎮區地圖
鎮區地圖
全鎮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72戶,比上年增長16%,新增註冊資本金2.02億元。百貨商店240個,飯店21個,旅社7個,理髮店11個,其他服務業72個,三產年收入8000多萬元。鎮內已擁有包括:海爾海信聯想格力TCL美的創維等一批電器專賣店萬潤發蘇果家家福等大型連鎖超市中國郵儲銀行盱眙農村商業銀行等三產服務業。

教育事業


官灘鎮中心小學
官灘鎮中心小學
全鎮有中學1所,教師65人,學生650人;中心小學1所,教師128人,學生1649人;幼兒園教師33人,學生980人。全鎮新投入200餘萬元,新建中學三幢宿舍樓,並添置電化教學設備、購買圖書,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通過教育現代化創建驗收,獲省“平安校園”、“健康促進學校”和市“綠色學校”等稱號。

旅遊景點


甘泉山軼事
花落花開甘泉山,祥瑞環顧白雲間;
煙霞桃紅沐春雨,吟風誦月枕夢還。
甘泉山,海拔60米,位於盱眙縣城北部官灘鎮境內,地處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北臨聖人山,西接聖山湖,東與明祖陵隔河相望,南與第一山毗鄰。此山有一口古井,水味甘美,故稱“甘泉”,井旁有“淮南第一泉”碑刻,相傳為宋人題寫。以此,將此山名曰“甘泉山”。兩漢時期,項王城、楚懷王熊心建都於此,現存有遺址。
《盱眙縣誌》在甘泉山條目下記:解放時,此處童山濯濯,破廟一座,兩間草房,供奉佛祖菩薩多尊。民國38年(1949年)8月,泗洪縣王執中離家入該寺,人稱王道人。其女隨來,栽樹植果。1982年,原廟重建大殿、僧房,出家僧4人。
金元時期,沈阮月姑為紀念梁玉紅抗金有功,外出化緣,在甘泉山建成都梁寺(寺前其墓為證)。因戰火紛飛,都梁寺屢遭破壞。1982年,盱眙縣在原址重建,建成佔地4萬平方米、背依甘泉山、三面環淮水、風景秀麗的都梁寺。都梁寺建成后,修心參佛信徒,雲遊四方雅士,雲集甘泉山,念經求佛,觀賞美景。連續多年來,每年四月初八,在都梁寺舉行甘泉廟會,信徒、香客、遊人,絡繹不絕,萬人攢動,香火旺盛,成為佛教勝地、文化名山。
都梁寺
都梁寺
2010年3月22日上午9時,盱眙縣甘泉山都梁寺藏經樓隆重舉行奠基儀式,山西省廣靈縣極樂寺住持昌義法師應邀主法,三十多個縣、市,數百名四眾弟子參加法會。2011年10月29日上午,長約30米、寬20米,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都梁寺藏經樓建成。盱眙縣隆重舉行甘泉山都梁寺藏經樓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儀式,2萬多名佛教信眾及遊客參加,進一步推動盱眙縣佛教事業快速發展。
2012年5月18日上午,盱眙隆重舉辦“歸去來盱·甘泉山溫泉區域開發發布會”,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徐雪球就盱眙地熱資源勘查情況作權威發布:“盱眙甘泉山地熱(溫泉)資源2號地熱井,於2011年10月成功出水,日出水量3615噸,井口出水溫度53℃,是目前江蘇省內日出水量最大的地熱深井。盱眙地熱水溫度高、水量大,富含多種礦物質,屬優質熱礦泉,可用於康生健體、溫泉養生、休閑度假等許多領域,利用價值和開發前景廣闊。縣委、縣政府依託盱眙優越的地域區位、優美的自然資源,將甘泉山溫泉區域規劃為溫泉休閑、樂活莊園、野趣田園、禪修靜養複合型大旅遊產業區。2012年,成立盱眙甘泉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甘泉山旅遊景區。
甘泉山,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千古傳頌,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和美麗的傳奇故事。
四十八步半不見山。地點在甘泉山以西,約二華里的低洼處,有“四十八步半”長的一段路,當行人走入這段路時,抬眼東望,就看不見山了,當地人們稱之其名。鳳凰窩。相傳,甘泉山腰有一個很大的鳳凰窩,住著上百羽鳳凰,早出晚歸。山裡的老百姓愛鳳如命,從不傷害它。因此,鳳凰生殖繁衍,越來越多,滿山遍野捕捉害蟲,保衛莊稼豐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有民謠為證:“甘泉山上風光美,鳳凰窩裡鳳凰飛。鳳凰不落無寶地,落在甘泉山腰裡。”靈雨台。甘泉山最高峰處修築靈雨台一座,每逢乾旱年份,部分農人帶著貢品,抬著龍王像,到靈雨台前求雨,有時巧合下了雨,人們認為很靈驗,稱之為靈雨台。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春遊盱眙城,流連於盱眙秀美山水之間。一日,乘舟淮上,出縣城數里,忽見遠處紅雲朵朵宛如彩霞,便問及地方官員,告之曰,此乃佛教勝地甘泉山。因山上遍植桃樹,桃花盛開,絢麗燦爛,遠望紅雲映山,近觀淮水千帆。朱元璋聞聽此言,龍心大悅,不禁說道:紅雲瑞兆,風水寶地。頃刻,朱元璋想到:儒教聖殿第一山與佛教勝地甘泉山、道教名門老子山相距十里,皆面臨淮河。朱元璋認為,“三山”皆為福地,“三教”皆稱聖地,第一山趨陽為“日”,老子山趨虛為“月”,甘泉山必定為“明”。自己的祖陵建在望“三山”護陵,臨“三教”保陵之中,加之淮水相映,日月同明,瑞雲同輝之寶地,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大明江山千秋萬代。最終將明祖陵定位在萬歲山。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今天的甘泉山,揭開神秘的面紗,煥發瑰麗的容顏,走進盱眙美麗的畫卷。
滿江紅龍蝦產業園
滿江紅龍蝦產業園
滿江紅龍蝦產業園
江蘇盱眙滿江紅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集科研、育苗、養殖、種植、深加工、飼料、調料和循環經濟及延伸的餐飲、流通、旅遊等產業鏈一體化、集團化運營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招商引資、科技服務推廣平台,系江蘇省第一批認定的省級漁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平台單位。園區佔地面積10000畝,分佈在官灘鎮甘泉圩區和聖山圩區及周邊山地。
龍蝦孵化中心
龍蝦孵化中心
產業園由江蘇瑞福農生態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投資興建的“江蘇盱眙滿江紅龍蝦產業園”項目,是立足於盱眙龍蝦產業的創新和發展,秉承“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在對盱眙經濟環境、農業環境、養殖業環境,做出科學的、理性的判斷基礎上,在小龍蝦之都——盱眙,建設一個完整高效的小龍蝦產業鏈,以小龍蝦品種的研發、繁育——工廠化、基地化養殖(養殖連鎖)——多元化經營——物流配送體系——品牌龍蝦餐飲連鎖等一體化模式來經營龍蝦產業。使這個產業成為盱眙龍蝦產業的龍頭,引領整個行業健康高速的發展。
龍蝦養殖基地
龍蝦養殖基地
項目將引進源自澳大利亞的龍蝦育苗、新品種研發、養殖等技術,共同成立中澳小龍蝦養殖技術研究中心,引進繁種新技術,並建立國際合作渠道,加快國際合作步伐;現在,來自澳大利亞的龍蝦養殖、繁育專家威廉先生的實驗室已經初步建設成功,第一批高產龍蝦種苗已經試驗成功,即將進入大規模試驗和推廣。在淡水龍蝦養殖、種苗繁殖等方面將與江蘇省淡水養殖研究所展開全面合作,將把基地建設成為省級育種、繁殖和小龍蝦科研示範性基地。在建成初具規模的養殖基地的基礎上,將傳統的中國餐飲文化與國際化的快餐連鎖經營模式有機的嫁接,凸現盱眙龍蝦獨特的烹飪配方與工藝,導入全新的服務創新理念和烹調技藝,創建深受顧客歡迎的盱眙龍蝦主題餐廳,在全國進行連鎖經營推廣、加盟,引導新的龍蝦餐飲消費,以擴大銷售市場。在對園區的設計規劃中,我們將根據園區的自然和生態資源,對園區的總體環境進行整體的設計,實現園區生態資源的合理配置,打造一流的生態環境,改善園區的植被和面貌,秉承生態優先,創建綠色家園的經營理念,在同一項目區開展養殖、種植、林業、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立體化的新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創建全新林網、路網、景觀和立體養殖的新型產業集團。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全面收穫。
現在,位於甘泉山核心示範區已經種植成活797型楊樹苗9000株。規劃中的園區50000萬株規模的經濟/景觀林網將於四月中旬全面建成。林網工程建成后,將創造5000萬元/10年產值。計劃用五年時間,分四期投資1.8億人民幣,形成基地精養1萬畝,農戶連鎖養殖4萬畝的專業化小龍蝦養殖規模,項目全部建
成投產後可實現產值4.2億元,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徠2019年10月,官灘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