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公立大學

1925年成立光華大學商科銀行學系;1997年在原金融系、國際經濟系國際金融教研室及農經系農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金融學院;1998年金融學被評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屬重點學科,金融學開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設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的評審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通過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審;《投資學》被評為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2010年《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011年,985工程“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立項建設;2012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部現代金融創新實驗教學中心,金融學名列中國大學重點院校2011-2012年國家重點學科碩士研究生教育與科研指標評定及專業排名全國第一;2013年獲批國家級實驗室—金融虛擬模擬實驗室,為中國大陸首家通過CFA(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創立課程認證計劃認證學院;2015年再獲CFA協會合作夥伴認證,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同時獲得CFA兩項殊榮的機構。

大學簡介


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樓
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樓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現實和社會發展趨勢,以“培養金融領袖,引領知識創新”為發展願景,凝練“誠信、創新、開放”的院訓,堅持“依託行業優勢和校友優勢,並轉變為辦學優勢”的辦學思路,明確“創新型、複合型、國際化、研究型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致力於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的金融卓越人才,打造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金融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辦學歷史悠久,辦學實力雄厚,學科優勢明顯,辦學層次完整,在中國金融行業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響。學科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華大學商科銀行學系。1997年在西南財經大學原金融系、國際經濟系國際金融教研室以及農經系農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金融學院;1998年金融學被評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屬重點學科,金融學專業開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設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評審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次通過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審,蟬聯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並承擔“經濟管理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2009年承擔“第二類特色專業金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投資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2010年《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011年,985工程“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正式立項建設;2012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部現代金融創新實驗教學中心;2013年成為中國大陸首家通過CFA(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創立課程認證計劃(CFAUniversityRecognitionProgram)認證學院;2014年獲批國家級實驗室——金融虛擬模擬實驗室;2015年再獲CFA(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合作夥伴(CFAProgramPartners)認證,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同時獲得CFA兩項殊榮的機構;2016年與美國道富銀行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建校外實習基地;2017年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國際風險數據分析聯盟CDAR簽署合作協議。 
金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知名學者如彭迪先、何高著、梅遠謀、程英琦、溫嗣芳、柯瑞祺、汪桂馨等先後在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改革開放后,湧現出一大批著名金融學者,如曾康霖、何澤榮、馮肇伯、劉錫良、林義、卓志、劉俊、殷孟波、陳野華、張橋雲、趙靜梅等。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7人,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講師20人,聘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劉俊教授擔任金融學科帶頭人,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韓冰教授擔任金融學科負責人,另外聘請著名的“Diamond–Dybvig銀行擠兌模型”的創立者菲爾·迪布韋克(PhilipH.Dybvig)等73位學界和行業專家為學院特聘兼職導師。 
金融學院下設金融系、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金融雙語教學中心、CFA教學與培訓中心。金融學專業創建於1978年,為我校歷史悠久的品牌專業、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工程專業開設於2001年,在全國首批開設該專業的五所高校中獨具特色;金融學雙語實驗班創立於2002年,是西南財經大學首個雙語實驗教學項目,國際化特色鮮明;信用管理專業於2016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為國家培養大數據信用分析和金融科技高級專業人才,是國內極少的交叉、新興和特色專業;金融學CFA國際化實驗班2016年首次招收本科生,致力於培養國際特許金融分析師。2020年,金融科技專業開始招生;學校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學士學位項目金融學(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開始招生。 
金融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提高學科核心競爭力,構建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創新型學院,在學校大金融學科群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過去三年,金融學院教師在S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40篇,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22篇,在國內國內頂級期刊《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經濟學季刊》等發表論文37篇,在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TheoreticalEconomics,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tatistics等世界一流期刊發表論文19篇,在FinanceManagement、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andFinance等世界知名期刊發表論文45篇,出版學術著作11部。在科研課題方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7項,社科基金6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省部及地市廳局級重點(重大)項目1項,高級別課題數量穩步增長。
金融學院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和團隊優勢,通過信託與理財研究所、金融創新與產品設計研究所、微型金融研究中心、資本市場與資產管理研究中心、公司金融研究所、中國微金融與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研究中心、投資估值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等院屬研究機構,瞄準重大實際問題,堅持“服務政府、服務金融機構”兩個面向,以“決策諮詢意見、調研報告、技術支持、高質量培訓”等為主要形式,以“項目+團隊+研究所”為主要載體,實踐“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助力學校中國西部財經智庫建設,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成都銀行、成都農商行、華西證券、華鑫證券、國海證券、中信期貨、華西期貨、中鐵信託、同興小貸、合力擔保、藍洋金融、大公國際等眾多業界機構在高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戰略諮詢、專題培訓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同時,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德國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英國埃克賽特大學、日本長崎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等27所國外高校,以及美國花旗銀行、高盛、日本岡三證券等國外金融機構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本科生畢業去向主要為:國內攻讀碩士學位約佔30%;赴美國、英國等國外高校繼續深造約佔30%;直接就業約佔40%,工作單位主要分佈在各類金融機構。 

歷史沿革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科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全國第一部貨幣信用教材《貨幣信用論大綱》就是由金融學科教師彭迪先編著,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該書於1956年被譯成日文在日本三和書店出版。1952年以後,彭迪先、留法博士梅遠謀、何高著、留英學者程英琦、溫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學者學成歸國,在學校從事貨幣學說、國際金融、財政信貸等教學科研工作,為我校金融學科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後,湧現出一大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著名金融專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澤榮教授、馮肇伯教授、劉錫良教授、林義教授、卓志教授、劉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陳野華教授、張橋雲教授、趙靜梅教授等。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彭迪先何高著梅遠謀
程英琦溫嗣芳柯瑞祺
汪桂馨曾康霖何澤榮
馮肇伯劉錫良林義
卓志劉俊殷孟波
陳野華張橋雲趙靜梅
尹志超
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1人,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講師12人,聘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劉俊教授擔任學科發展顧問,多倫多大學韓冰教授擔任金融學科負責人,另外聘請了著名的“Diamond–Dybvig銀行擠兌模型”的創立者菲爾·迪布韋克(PhilipH.Dybvig)等62位學界和行業專家為學院特聘兼職導師。

院系概況

金融學院下設金融系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
融雙語教學中心和CFA教學與培訓中心金融學金融工程
金融學(雙語)信用管理金融與理財實驗班
CFA國際化實驗班金融與人工智慧實驗班碩士招生專業有金融學
金融工程信用管理以及金融碩士專業學位
博士招生專業有金融學--
金融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2400餘名、碩士研究生800餘名,博士研究生50餘名,此外還有形式多樣的高級金融人才在職培訓,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重點金融人才培養基地。逾萬名金融學院校友已經成長為金融、經濟部門和各行業的領袖和中堅力量,部分校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著名機構任職和海內外大學任教。

人才培養

學校大力推進重點學科的突破、優勢學科的跨越、支撐學科的崛起、新興學科的培育,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科生態體系,著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金融學科群。
學校現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涵蓋31個二級學科)和4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有5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及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3個博士后流動站;現有41個博士學位培養專業、75個碩士學位培養專業(含16個碩士專業學位),32個本科專業,27個學院(中心、部)等教學單位。
學校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國內唯一以“中國”冠名的國家級金融研究機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和“現代金融創新實驗教學中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金融智能與金融工程實驗室”,以及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學與科研機構。
學校堅持“質量優先、內涵發展”戰略主題,以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發展主線,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為著力重點,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財經大學。
協同創新中心
國內第一個經濟學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7月22日,由上海財經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組建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這是我國首個經濟學協同創新中心,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現代經濟學為協同樞紐,提升現代經濟學協同創新能力。
“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由三所高校的經濟學院共同打造,集聚國家統計局、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美聯儲、法國圖盧茲大學等已達成初步意向的協同單位的創新資源,凝聚海內外的研究力量,促進學科與學科的協同、國內與國際的協同、理論與實踐的協同,破解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中國重大經濟決策提供研究建議,為國家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經濟學人才,打造國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經濟學科。
國內第一個金融類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8月25日,由西南財經大學牽頭,國家審計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及武漢大學等共同發起組建的“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在成都宣布成立。中心基於國際政治經濟重構,瞄準國家金融改革發展急需破解的重大問題,發揮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科和中國人民大學相關學科綜合優勢,整合國內外高校、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創新資源,探索重大金融問題協同研究、拔尖創新金融人才協同培養的體制和機制,促進新的交叉學科的產生,為我國經濟和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與政策支持,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政策和金融理論研究中心、金融人才培養基地、金融文化傳播陣地。
第十一屆中德貨幣政策研討會議留影
第十一屆中德貨幣政策研討會議留影
金融學科是學校“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與發展的重點學科,也是國家重點學科。長期以來,本學科注重金融基礎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同時堅持為國家金融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特別是當本學科在1995年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學科以來,加強了中央銀行宏觀調控與監管、金融風險防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國際化、金融電子化、金融市場、公司金融等方面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為貫徹國家教育部的4號文件精神,我院在金融改革、金融風險防範與金融管理的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1996年以來出版專著50部,承擔國家級課題12項,省部級課題50項,校級課題72項,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880餘篇,有多項研究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

獲得榮譽


1998年,金融學院金融學被評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屬重點學科,金融學專業開始招收博士后
2000年,金融學院設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教育部唯一國家級金融研究基地)
2002年,金融學院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評審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金融學院再次通過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審,蟬聯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金融學院“金融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007年,金融學院承擔“經濟管理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
2009年,金融學院承擔“第二類特色專業金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
2009年,金融學院《投資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
2010年,金融學院《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2011年,金融學院985工程“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正式立項建設
2012年,金融學院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部現代金融創新實驗教學中心
2013年,金融學院曾康霖教授榮獲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
2013年,金融學院成為中國大陸首家通過CFA(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創立課程認證計劃(CFAUniversityRecognitionProgram)認證學院
2014年,金融學院獲批國家級實驗室——金融虛擬模擬實驗室
2015年,金融學院再獲CFA(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合作夥伴(CFAProgramPartners)認證,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同時獲得CFA兩項殊榮的機構
2016年,金融學院與美國道富銀行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建校外實習基地
2016年,金融學院曾康霖教授、劉錫良教授榮獲第二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
2017年,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
2017年,金融學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國際風險數據分析聯盟CDAR簽署合作協議
2017年,金融學院以創始機構身份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CDAR金融科技實驗室
2017年,金融學院《公司金融學》慕課榮獲2017年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稱號
2018年,金融學院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019年,金融學院與中國建設銀行建行大學合作共建國內首個私人銀行教研中心
2019年,金融學院金融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啟用
2019年,金融學院《公司金融學》慕課入選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2020年,金融學院成為GARP(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學術合作夥伴,為中國大陸第三家
2020年,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0年,金融學院《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2020年,金融學院《貨幣金融學》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2021年,金融學院金融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科排名
概要
2002年,金融學獲評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排名第一
2017年人民日報《民生周刊》發布應屆本科畢業生起薪均值調查,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專業排名全國高校第一
2019年金融學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
2019年軟科排世界前151-200,社會科學總論進入ESI前1%
經濟學與商學前1%門檻值從2016年初的18%提升到2019年的86%
2019年USNews排名中,經濟學與商學中國大陸第9、財經高校第2、全球193名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西南財經大學位列總排名501—600居國內高校位列31,西財位列國內財經排名第一
2020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應用經濟學排名前5%
2020年ESI全球排名,西財“經濟學與商學”全球排名前1%
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HigherEducationWorldUniversityRankings),又譯THE世界大學排名,是由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簡稱THE)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與QS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是公認的四大較為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在2021年世界大學排行中西南財經大學位列總排名501-600,位列國內財經高校第一名。
二、由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WorldReport)最新發布的的2021US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內大學經濟學與商學專業排名國內僅13所學校上榜,西南財經大學位列第八位。
排行學校名稱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上海交通大學
4中國人民大學
5復旦大學
6上海財經大學
7浙江大學
8西南財經大學
9廈門大學
10中山大學
三、在科教評價網版2017-2018金融學專業大學排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教評價網、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中,金融學專業排名第一的是西南財經大學。
排行學校名稱
1西南財經大學
2中國人民大學
3廈門大學
4中央財經大學
5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6北京大學
7南開大學
8上海財經大學
9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0復旦大學
四、人民日報本科畢業起薪最高的6大專業——金融學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起薪均值第一名。
排行學校名稱
1西南財經大學
2中央財經大學
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4中國人民大學
5上海財經大學
6南開大學
7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廈門大學
9東北財經大學
10
五、2012年2月21日,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開發的《2012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正式出版,西南財經大學在經濟學門類競爭力排行中名列全國第二。
學科門類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哲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
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南開大學
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教育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
文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
歷史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
理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工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農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醫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
管理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
藝術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
六、財經類院校排名(來源: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
2010年
排名大學名稱總分聲譽學術資源學術成果學生情況教師資源物質資源
1上海財經大學4665.53129.176.139.336.5
2西南財經大學4059.631.616.5713137.7
3東北財經大學3959.932.36.272.73731.1
4中央財經大學376818.41169.737.127.2
2009年——空缺
2008年
排名大學名稱總分聲譽學術資源學術成果學生情況教師資源物質資源
1上海財經大學4262.328.915.374.737.643.4
2西南財經大學3755.931.111.270.829.333
3東北財經大學3655.727.85.773.335.627.9
4對外經貿大學3460.818.34.864.540.825.2
4中央財經大學3462.520.15.669.33621.4
6首都經貿大學23——7.43.855.836.222.2
2007年
排名大學名稱總分聲譽學術資源學術成果學生情況教師資源物質資源
1上海財經大學4159.328.916.269.936.162.9
2西南財經大學365430.69.367.33245.2
3對外經貿大學3557.721.211.365.241.830
4東北財經大學3453.127.19.667.136.831.7
5中央財經大學3159.215.15.166.536.623.1
6天津財經大學22——8.7450.43530.9
基礎條件
金融學科擁有較為完備的實驗室和物質設備條件。學校“211工程”設有金融科研實驗中心、金融幹部研修中心、證券研究實驗室、貨幣與證券陳列研究室等建設項目;並有中國人民銀行建在該校的“中國人民銀行模擬銀行實驗中心”。依託學校豐富的金融及經濟類圖書文獻資料條件,建有金融文獻資料中心。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及物質設施為本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學校一景
近年來,學院教師科研成果豐富,主要有殷孟波教授主持的:《中國金融風險研究》專著同時獲2002年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和四川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其《西南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係》論文2003年獲四川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張合金教授主持的:《投資規模調節論》專著獲四川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馮用富教授主持的:《金融一體化背景下固定匯率的缺陷―――兼中國的選擇》論文獲第五屆全國優秀金融論文評選三等獎,同時獲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曾志耕副教授主持的:《組建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負面影響及對策》論文獲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學校堅持“學術興校、科研強校”,充分發揮金融研究和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優勢,著力研究國家金融、西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形成了繁榮經濟科學、服務金融事業、發展地方經濟的研究特色。學校設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經濟與管理研究院(RIEM)、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取得科研成果19000餘項,完成了40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研究課題,以及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橫嚮應用課題,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近300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標項目數量位居全國財經院校前茅。教師及研究人員出版的成果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學校出版社連續6年3屆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先進高校出版社”。《經濟學家》雜誌是全國社會科學優秀期刊,躋身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方陣”和“雙效(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財經科學》為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兩刊連續三屆均入選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學校是西部地區經濟與管理科學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中心,每年都要舉辦和承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學校舉辦的一年一度“中國金融論壇”、“海峽兩岸會計、統計、金融學術研討會”、“中德貨幣政策研討會”、“香港經濟學年會”、“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中國研討會”等重要的大型學術會議,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經濟學家》期刊:學術質量排名全國綜合性經濟科學類期刊第二。
《財經科學》期刊:2008年全文轉載量(率)排名經濟學類期刊第8位。

學術資源

西南財經大學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體育運動和後勤生活服務設施,教學場地充足、設施齊全,學生住宿條件好;學生食堂為四川省高校示範食堂。圖書館館藏文獻已達232萬冊(含電子圖書),現擁有各類型及自建資料庫50個,生均圖書館面積在部屬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獻資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財經文獻中心,貨幣證券博物館是全國直屬高校和西南地區唯一的貨幣證券博物館。中國金融數據中心採用美國甲骨文公司提供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密歇根大學提供的數據應用軟體,收集了近20年的國家金融數據,創建了金融學科門戶網站-“中國金融信息港”,成為服務於我國金融研究與教學的綜合金融信息系統和國際金融數據共享平台。學校構建了先進的網路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庫和集成化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校園網光纖到戶,網上教學科研資源豐富,整體信息化居於全國財經類院校先進水平。體育設施完備,建有2座體育館,3個標準田徑運動場、57個球類運動場及2個標準游泳池。

文化傳統


西財精神
經世濟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歷經滄桑,廣大師生關注經濟,關切民生,執著追求,共同鑄就了“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它是學校師生胸懷國計民生,刻苦鑽研,探索真理,勇於實踐,艱苦創業,致力於以財經科學促進經濟發展,獻身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
“經世濟民”,是我國古代聖賢對“經濟”一詞的理解。《抱朴子·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可見,“經邦濟世,強國富民”是歷代中國有志向、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之學,充分體現經濟學厚生、惠民的人文主義徠思想。“經世濟民”,是以探求經濟運行規律為己任的經濟學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個人的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中,這是社會進步需要的個體素質的完善與人格信念的升華。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書·君陳》謂:“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於安逸舒適。《資治通鑒·陳紀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執著刻苦,上下求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貪圖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過半個世紀風雨歷程,西南財大幾代師生將通過艱苦創業形成的、具有深厚財經專業底蘊的大學精神不斷傳承、升華,貫穿於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作為大學精神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是教師和學生的理想追求與精神支柱;作為教師風範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思想境界;作為教育理念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學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為辦學宗旨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昭示著學校服務於金融、經濟建設事業的神聖職責。
光華鐵樹
學校光華校區明德樓前聳立著一株挺拔的鐵樹,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光華鐵樹是1939年,由當時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師生們種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校長謝霖帶領師生們籌資買來了一棵雙株的鐵樹幼苗在校園內種下。這株鐵樹樹形奇特,為“V”型,師生們以此來象徵對抗戰勝利的祝願。
鐵樹從此屹立在光華園中,默默地見證了光華園數十載的發展歷程。鐵樹,漸漸成為了光華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精神的象徵,成為了光華師生愛國情懷的寫照。因此,此樹被命名為“光華鐵樹”。
光華歷史
西南財經大學的光輝足跡始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海之濱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5月,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上海美國教會開辦的聖約翰大學及其附屬中學的華籍師生,積極聲援愛國、反帝運動,憤然脫離聖約翰大學。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籌建起一所新的大學:光華大學。“光華”二字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里的《卿雲歌》:“旦復旦兮,日月光華”,上海有兩所中國人自辦的著名的私立大學,一所是馬相伯先生辦的復旦大學,另一所就是張壽鏞先生辦的光華大學,兩所校名都取自這首《卿雲歌》。復旦、光華,象徵著復興中華,反抗帝國主義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校長張壽鏞深謀遠慮,認為戰事當頭,中國“需才益極”,宜使“光華精神播於西南”,於是決定在地處內陸的成都設置光華大學分部。1938年6月,光華大學張壽鏞校長視察成都分部返滬之後致函成都分部創辦人謝霖:“光華大學雖為避難分設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紀念,以謝川人,嗣後既有上海光華大學造就東南學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學子,將來揚子江上下游兩校畢業同學,合力報效國家社會,東西輝映,豈不懿歟!”
在成都分部創辦人、我國會計師制度創始人謝霖等人的悉心經營與川內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建設得頗具規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1945年抗戰勝利后,部分師生返滬,成都分部被贈予川內地方人士接辦,更名為“成華大學”,以表達與光華大學的兄弟情誼。成華大學繼光華而立,“為遷川各大學僅存之碩果”,四川高等教育從此得以增添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7月,謝霖在《光華大學分設成都始末記》序中寫道:“期后之來者,知我光華大學,不特上海該校,樹人已多,蜀中猶有治國之才,並使之有誼屬兄弟之成華大學,分別存在於無窮”。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1952年、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以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成華大學)為主體併入西南地區另外十六所財經院校、系科合併,組建成立了四川財經學院。其他十六所學校及系科包括:成都會計專科學校、華西大學經濟系、川北大學企業管理系、貴州大學企業管理系、西南財政學校、重慶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正陽法商學院、中國公學、相輝文法學院、重慶財經學院、求精商學院、西南貿易專科學校、西南人民革命大學三處。在這些大學中,中國公學創辦於1905年,是我國留日學生鑒於日本侮辱中國留學生,憤而回國創辦的。重慶大學商學院延續著首任院長馬寅初的嚴謹治學與愛國精神,西南革大與西南財政學校則發展了延安抗大的精神。其它被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著自己的光榮歷史。猶如百川歸海,十七所學校匯聚在一起,誕生了一所完全嶄新的大學,也形成了一股奇異的凝聚力,在以後半個世紀的奮鬥與求索中,激勵著人們不斷銳意進取、奮然前行。
西財校歌
黃埔浣花風雨長光華柳林譜華章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千里之行為了夢想
經世濟民共擔當
孜孜以求興國邦
啊swu-fe
永恆的家園,思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