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枝茂

甘枝茂

甘枝茂,中國著名的地貌學家和土壤侵蝕學專家。1938年4月出生於陝西華縣,1961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后留校任教至今·

人物生平


甘枝茂
甘枝茂
1938年4月出生於陝西華縣,1961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后留校任教至今.1965年、1978年先後在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華東師範大學進修,1985~1987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黃土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現為我校自然地理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及土壤侵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科學顧問等職。四十多年來,甘枝茂教授主要從事地貌學、土壤侵蝕與防治、旅遊資源開發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的國家及部委重大項目10餘項,主編、編寫專著9部,發表論文70多篇。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黃河水利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

教學情況


①自然地理學,環境班,周學時3, 3屆74人
②研究生自然地理學專題 周學時5, 6屆20人。
③地貌學基本問題,研究生 4屆 15人
2003-2004年 指導地理教育專業自然地理野外實習 2屆 85人
指導地理系畢業班撰寫畢業論文 5屆 共30人
參加本科畢業論文答辯 5屆 60人

學術水平


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過五項)
①陝北黃土高原鄉村聚落土壤侵蝕及防治對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水利部黃委會黃河聯合基金,(50279019)2003-2005,主持人
黃土高原歷史時期地貌與土壤侵蝕,教育部重大社科基金支課題,2000-2003,主持人
2002年水利部大禹科技獎二等獎 支課題主持人,
2001年黃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人
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次序次序與時間)(不超過五項)
①甘枝茂,晚全新世渭河河道變遷與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學報 16(2),2002,129-132
②甘枝茂,關於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問題,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6(1),2002,62-65
③甘枝茂、桑廣書延安榆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18(4),2004,101-104
④甘枝茂、岳大鵬等,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落分佈及用地特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3),2004,102-106
⑤甘枝茂、岳大鵬等,陝北黃土丘陵區鄉村聚落土壤水蝕觀測分析,地理學報,60(3),2005,519-525

學術研究表彰


2002年水利部大禹科技獎二等獎 支課題主持人,
2001年黃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人 .

生平簡介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戶家中,先後在華縣龍潭小學、第一小學、咸林中學學完了基礎教育課程,期間,后8年是住校學習,吃的是鹽開水泡饃,住的是簡陋茅舍,但家境的貧困磨鍊出我吃苦耐勞的品質,父母“望子成材”的渴盼以及學校的教育,激勵著我不斷奮發向上,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中學學業。
1957年,在許多人不願當教師的情況下,我毅然選擇了師範專業,同年8月,進入西安師範學院地理系學習,立志把教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上學期間,多次獲得“三好學生”、“五好團員”等榮譽,並於196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我隨地理系齊矗華教授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南水北調綜合科學考察隊,承擔了滇西川西、西藏東部等地的地貌考察。在歷時半年的野外考察中,齊矗華教授淵博的地理知識,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身作則的風範,以及有名的老一輩地貌專家羅來興、沈玉昌王乃梁教授對許多問題的真知灼見,讓我受益匪淺。從此,我對地貌專業產生了極大興趣。1961年畢業后留校開始了地貌學的教學與研究。1965年春,我主動承擔新開設的“水土保持”課程,這是我從事水土保持教學科研的開始。
在40年的教學中,先後給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講授過地貌學、水土保持、地球概論、自然地理學、地貌野外調查、土壤侵蝕及防治、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旅遊資源學、旅遊地理學、旅遊學概論、旅遊開發與規劃等多門課程。先後參與了20多屆本專科生的教學活動,合作或單獨招收培養了七屆33名研究生、正在學習的博士生、碩士生15名。
既當教師,就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我樂於接受分配給自己的各項教學任務。從編寫教材、備課、課堂講授,到帶學生教育實習、野外實踐、指導畢業論文等各種教學活動,積極參加,並認真完成。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每接受一個新班的教學工作,都要查閱學生學籍卡,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做到有的放矢。
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教師,身教重於言教。每次上課我總是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候;野外實習,和學生同吃同住。1995年帶幾名學生去黃山考察,因山高路陡,學生想乘坐纜車,我便帶頭步行,感動了學生,終於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了考察任務。
“培養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當教師就應搞好教學,為學生學習著想,盡量滿足學生學習要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1987年,在自己患病還未痊癒、左腿走路無力的情況下,為了支持學生開展“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答應了學生要求,與10多名學生一起奔赴秦嶺山區柞水縣進行滑坡調查;1996年5月,我因病在校醫院住院治療,每天打針輸液,醫生要求卧床休養,但為了不打亂教學計劃,不給學生學習帶來損失,在住院治病期間,我忍著腹部疼痛,堅持上課,終於按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很受感動。
我很贊同師範院校的教師除搞教學外,應該參加一定的科學研究。我天資不高,但我從前輩那裡領悟到“勤奮出智慧”、“功夫不負苦心人”。多年來,我憑藉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的毅力,跑遍了黃土高原、秦巴山區,在黃土高原地貌與環境、土壤侵蝕與防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綜合反映地貌特徵對土壤侵蝕影響的“土壤侵蝕面”這一新的科學概念及其計算公式(S=2C*H*d/Sinα),把地貌的坡長、坡度、高度等單要素對土壤侵蝕的影響綜合起來進行研究,被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對土壤侵蝕研究的一個貢獻”;明確提出了黃土地貌及土壤侵蝕方式具有垂直分帶特徵,水土保持措施也應因地制宜地進行垂直分帶布設;80年代末在有關論著中,提出了黃土高原地貌新的分類系統,揭示了黃土高原侵蝕地貌與土壤侵蝕的辨證關係,系統總結論述了黃土高原主要的土壤侵蝕方式及特點,並總結出黃土高原侵蝕方式具有地帶性、季節性、垂直分帶性的時空分佈規律,以及4種分帶模式,首次提出了產沙地貌的分類;9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開展城郊型水土保持問題,並就其概念、特點、內容和形式作了論述。與其他同志一起,測算出黃河河口鎮至龍門區間黃土、基岩、風沙各自的產粗沙量,並分析了粗沙來源分佈特徵。確定了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範圍、面積。上述成果已為國家有關部門採用,為突出重點治理黃土高原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多年來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的重大科研項目有“1∶100萬西安幅地貌圖”、“黃土高原地區1∶50萬土壤侵蝕強度及類型圖”、“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亞區劃分及治理開發方略研究”、“黃土高原城郊型侵蝕環境及其調控模式研究”等10項;主編、編寫專著有《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黃土高原侵蝕地貌與水土流失關係研究》、《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區域特徵及其治理途徑》等9部;發表《地貌特徵對土壤侵蝕的影響》、《陝晉蒙三角地區的土壤侵蝕》、《黃土高原城郊型侵蝕環境及其特徵》等論文70多篇。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陝西省科技成果三等獎3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黃河水利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曾獲國家教育部設立的“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列入“中國水土保持專家”行列,向國內外進行宣傳。
區域地貌與環境、土壤侵蝕與防治仍將是今後繼續研究的主攻方向。目前正在研究城市土壤侵蝕以及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演變等專題。
“勤奮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是我治學、做人所信奉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