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龍門縣的結果 展開

龍門縣

廣東省惠州市轄縣

龍門縣,廣東省惠州市轄縣,縣境原是增城縣的上龍門地區,故以龍門命縣名。位於廣東省中部,增江上游,東南與河源市、惠州市博羅縣接壤,西南與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毗鄰,北與韶關市新豐縣相連,區域總面積2295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龍門縣共轄2個街道、7個鎮、1個瑤族鄉,總人口35.9萬人。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置番禺縣,龍門屬番禺縣地。
龍門縣風光
龍門縣風光
東漢建安六年(201年)由番禺縣析置增城縣,龍門屬增城縣。明弘治九年(1496年)割增城縣東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羅縣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設龍門縣,縣治置西林都七星崗。縣境原是增城縣的上龍門地區,故以龍門命縣名。自建縣至清末,龍門縣均屬廣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隸屬廣東都督府;民國三年(1914年),隸屬粵海道;民國十年(1921年)后隸廣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27日,龍門縣解放,屬東江專區;1952年11月隸屬粵中行署;1956年12月後屬惠陽專區;1958年11月,龍門縣與增城縣合併,稱增城縣,隸屬廣州地區;1959年3月歸屬佛山地區;1961年10月25日,恢復龍門縣建置,仍隸屬佛山地區;1963年6月,龍門縣又屬惠陽地區管轄;1975年1月始龍門縣隸屬廣州市;1988年4月,划入惠州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門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增江上游,地處珠江三角洲邊緣,東南與河源市、博羅縣接壤,西南與從化市、增城市毗鄰,北與新豐縣相連。行政區域位於東經113°48′26”-114°24′58”,北緯23°20′06”-23°57′50”之間,全縣總面積229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縣內土地廣闊,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上小下大,高低懸殊。西北西南高山多,東部和南部為低丘盆地。山川與丘陵之間有5-70平方公里的河谷盤地10個。

氣候

龍門西林河(增江)
龍門西林河(增江)
龍門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多是影響龍門縣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導致了縣內氣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具有明顯的山區氣候特點,南北溫差較大,可達約5℃ 。冬半年盛行乾燥的偏北季風,夏半年盛行暖濕的偏南季風。春暖來得遲,春末升溫快;夏季降雨多;秋涼來得早,秋季降溫明顯;冬季日溫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溫、霜凍天氣。
由於地形的影響,使不穩定的暖濕氣團有得於形成對流發展的天氣系統,造成龍門縣雷雨天氣較多,年均雷暴日為78天,屬多雷區。

水文

龍門縣境內主要河流是增江,貫通縣境南北。增江是東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在龍門境內俗稱龍門河,在縣城附近的河段稱西林河,發源於新豐七星嶺,流經新豐、龍門、增城,在增城孫家埔注入東江。縣內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條,其中6條是增江支流,分別是藍田河、鐵崗河、白沙河、葛埔水和永漢水,另一條是東江支流公庄水的上游,在龍門境內稱平陵水。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增江在龍門縣境內集雨面積2126平方公里,河長128.6公里。龍門縣有水文站1個、蒸發站1個、雨量站11 個。龍門縣多年平均雨量2133.6毫米,多年平均總產水量48.966億立方米;徑流係數0.626,多年平均徑流量 30.659億立方米,徑流深1335.9毫米。全縣人均擁有水量10812 立方米。全縣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6.8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龍門縣農用地21157公頃、園地4550公頃、林地176172公頃、牧草地1公頃、水面4884公頃、建設用地9265公頃、工礦用地7033公頃、交通用地 951 公頃、水利用地1281公頃、未利用5862公頃、耕地25920公頃。

礦產資源

龍門縣境的礦產資源類別包括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冶金輔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築材料和地下熱水等,主要分佈在地派、麻榨、平陵等鄉鎮。截至2012年4月,龍門縣已發現礦種27種,優勢礦種以鉛、鋅、鈮、石材和石灰石儲量大。

生物資源

龍門縣的植被及小灌木大多是藥用植物及花卉。龍門盛產的中草藥植物主要有巴戟、山楂、狗脊、金櫻子、金銀花、金錢草、陳皮、山枝子、倒吊王、魚腥草田基黃車前草板藍根、茅根、蘆根等400多種。南崑山有江南紅豆杉、桫欏、金邊兔耳風、紅花油茶、可可茶、橫經席、檀木、山木蘭、山含笑等稀有物種。境內常見的野生動物有水鹿黃猄、果狸、野豬、穿山甲、刺胸蛙、虎紋蛙;鳥類有毛雞、山鷹、貓頭鷹、山雀、啄木鳥、白鷳雞、紅嘴相思等;山溪里還有山魽魚、山斑魚等多種名貴魚類。珍貴的稀有動物蘇門羚仍生活在南崑山中。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至2002年,龍門縣轄15個鎮,157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5年,天堂山鎮併入地派鎮;撤銷鐵崗鎮和左潭鎮,設立龍潭鎮
2005年6月16日,撤銷龍城鎮,設立龍城街道辦事處,並將原王坪鎮王坪居委會和青溪、戴屋、樟潭、黃溪、鸕鶿、橫田、城西、王坪、花圍、陳村、黃竹瀝、江廈、三洞13個村委會划入龍城街道辦事處;王坪鎮更名為龍田鎮。
2005年12月9日,撤銷沙逕鎮,併入龍華鎮;撤銷路溪鎮,併入龍江鎮
2017年12月29日,平陵撤鎮改街道揭牌儀式舉行,平陵街道正式揭牌成立。2017年10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正式批複同意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龍門縣平陵街道。

區劃詳情

截止2018年,龍門縣轄2個街道(龍城街道、平陵街道)7個鎮(麻榨鎮永漢鎮、龍華鎮、龍江鎮、龍田鎮、地派鎮、龍潭鎮)、1個民族鄉(藍田瑤族鄉)、2個鄉級單位(龍門縣密溪林場、南崑山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東門路2號。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龍門縣常住人口31.88萬人,城鎮化率為47.42%。戶籍總人口35.9萬人,其中男性18.4萬人,女性17.5萬人;農村人口21萬人,城鎮14.9人口萬人。0-17歲人口9.2萬人,佔總人口的25.6%;18-59歲人口21萬人,佔總人口的58.6%;60歲及以上人口5.7萬人,佔總人口的15.8%。
2021年5月16日,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龍門縣人口數為319183人。男性占常住人口比例為52.09%,女性占常住人口比例為47.91%。

經濟


綜述

2019年,龍門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6.41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5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69.31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66.55億元,同比增長3.1%。三次產業比重為18.36:41.65:39.9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52693元,同比增長2.8%。

第一產業

2019年,龍門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65萬畝,同比增長0.3%。油料種植面積2.88萬畝,同比增長1.7%;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16.98萬畝,同比增長2.1%。全年糧食總產量10.41萬噸,同比增長7.3%;油料產量0.57萬噸,同比增長2.8%;蔬菜(含菜用瓜)產量30.92萬噸,同比增長4.8%;水果產量48.83萬噸,同比增長3.9%。全年肉類總產量1.35萬噸,同比增長13.8%。全年水產品產量0.68萬噸,同比增長3.0%。

第二產業

2019年,龍門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8%。分企業類型看,國有企業同比增長7.4%,股份制企業同比下降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16.7%,民營企業同比下降5.7%。全年實現水泥產量1516.15萬噸,同比下降3.0%,水泥製造業用電量8.27萬千瓦時,同比下降2.8%。全年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79億元,同比增長82.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6.9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0.8%。房屋建築竣工產值5.11億元,同比增長156.4%。

第三產業

2019年,龍門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36億元,同比增長6.7%。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8.96億元,同比增長8.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9.41億元,同比增長2.4%。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中,從商品類值看,日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家用電器與音像器材類分別同比增長44.6%、25.2%和7.3%。全縣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0個,同比下降70.9%;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金額2076萬美元,同比下降10.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86萬美元,同比增長46.8%。全年累計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2.13億元,同比下降15.7%。全年累計完成外貿進口總額2.90億元,同比增長32.8%。

文化


方言

龍門縣內主要聚居漢、瑤兩個民族,流行四種不同系屬的漢語方言。方言的分佈除縣治所在地龍城鎮及其毗鄰的王坪鎮統一流行一種比較接近於廣州話的粵方言“龍門話”,縣境東南路溪鎮流行“路溪話”,西部縣境南崑山、北部縣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話”外,其餘鄉、鎮均同時流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方言的“雙語區”。北部縣境的藍田瑤族鄉,由於歷史的原­因,已逐漸“漢化”。鄉內流行“龍門話”和“客家話”。龍門縣方言主要有:龍門話;客家話;本地話;路溪話。
龍門話
“龍門話”是龍門縣分佈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佈在龍城、王坪、地派、鐵崗、左潭、藍田、天堂山、龍華、沙逕、永漢、麻榨、油田等十餘個鄉、鎮、場,使用人口16萬多人。“龍門話”是粵方言系統中的一種次方言。與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慶話、花縣話、東莞話、增城話在內的粵方言同屬粵海系次方言,它與廣州話相近。廣州話,又稱之為“省話”或“白話”。龍門話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起著龍門縣中心方言(即代表方言)的作用。
客家話
“客家話”主要分佈在平陵、龍江­、南崑山、密溪、麻榨、永漢,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藍田、龍華、沙逕、油田等地。客家話使用人口近8萬人,成為僅次於龍門話的第二大方言。分佈在不同鄉鎮的客家話,相互間是比較一致的,只是某些詞、字在語音上略有差異。由於歷史、地理上的原­因,縣境內地區與鄰縣互為影響,各有特點。流行在地派、藍田一帶的客家話,酷似新豐的新豐話;流行在永漢、麻榨的客家話,酷似增城的客家話;流行於平陵隘子的客家話與鄰近博羅公庄的客家話,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本地話
在平陵、龍江­一帶的部分自然村流行一種既非客家話,又與龍門話大相徑庭的本地土話,當地人習慣稱為“黃沙話”、“祖塘話”、“格朗話”等。本地話與惠州話、河源話、博羅話在語音和辭彙方面都有極其相似之處,屬於粵方言分佈在東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特殊支系。它與廣州話、龍門話較之接近,也受到客家話的影響。
路溪話
路溪話兼有粵海方言,客家話、本地話和其他語種的影響,也屬於粵方言,是東江­中、上游地區一個特殊支系。路溪話之所以被看成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語種,除了它的分佈僅在路溪一鎮外,它在語音上自成體系,與龍門話、客家話、本地話迥然不同。

地方風俗

龍門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集地,有獨特的瑤族文化,地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客家山歌、粵劇、賽龍舟、舞火狗等傳統民間文化。全縣還有功武村古建築群、見龍圍炮樓、廖金鳳墓和鶴湖圍等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門文化主體是廣府文化,其本質受海洋文明的極大影響,敢為人先,兼收並蓄而有容乃大。
舞火狗
“舞火狗”是龍門縣藍田瑤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具有較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也是嶺南民族文化發展變遷的一塊活化石,它既是藍田瑤族一項祭祀活動,也是瑤族少女的成年禮。“舞火狗”於2006年5月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舞火狗”民俗風情歌舞系列被列入廣東省2014年群眾文化重點活動項目,也是龍門縣繼農民畫品牌之後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作品集
龍門農民畫作品集
龍門縣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龍門農民畫為中國三大農民畫之一,它吸收和借鑒了民間傳統的刺繡、木雕、剪紙等藝術,充分發揮農民創作者的藝術想像,在藝術風格上有鮮明 的地方特色。龍門農民畫從1972年開始創作活動。龍門農民畫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熟悉的勞動、生活和家鄉風俗的熱鬧喜慶場面,飽含濃郁的民間文化特色。
龍門農民畫吸收和繼承了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創新地以單線平塗手法,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表現形式並借鑒傳統民間刺繡、木雕、剪紙等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同時也開創了以追尋“南蠻文化”痕迹,以“南蠻文化”作為獨特文化視角,展現南國地域傳統民俗文化為意念而大膽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它突破了焦點透視、比例、結構等基本繪畫方法的束縛,以濃墨重彩渲染人們豐富多彩的勞動和生活。
1992年,龍門農民畫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1988年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農民畫藝術)之鄉”。

交通


為全面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2020年,龍門以高速公路、省道建設為重點,著力在互聯互通上補短板、強弱項。搶抓“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機遇,對接市“4+1”交通軸線及“五橫五縱”骨幹快速路,全力支持配合龍愷高速前期準備工作,協調推進翁新高速、惠龍高速龍門段建設,加快形成“兩橫兩縱三支”高速路網。與此同時,該縣著力優化提升“五橫六縱一環”幹線公路網,規劃建設“兩橫兩縱一聯絡一環”快速骨幹網路,紮實推進國道355線油田至永漢段、國道220線武深高速龍門互通至平陵段、省道353線縣城至水貝段改造升級,加快融入全市及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布局。
據龍門縣交通運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0月,龍門縣已建成國網高速公路62.9公里,其中大廣高速9公里、武深高速53.9公里;隨著10月18日惠清高速的開通,省網高速公路達70.4公里,其中廣河高速50.8公里、惠清高速19.6公里;龍門縣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3.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為5.8公里/百平方公里。
該縣在建高速公路14公里,其中翁新高速約7公里,計劃2021年底建成通車;惠龍高速約7公里,計劃2022年建成通車;規劃中的龍愷高速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據介紹,除了良豐路,龍門縣委、縣政府加大道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已經通車的平陵街道興業路和準備開工建設的龍華鎮富民大道也是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在龍門縣的延伸。其中,興業路全線長3.2公里,總投資約5518萬元,已於2020年9月10日建成通車。富民大道建設工程全長2.3公里,總投資約10548萬元,已開展征地拆遷工作,計劃2021年建成通車。以上2條道路建成后,將大大減輕當地交通出行壓力,有效減少交通安全隱患,方便群眾出行。“這些道路的建設,將進一步改善龍門縣的交通、人居與營商環境,不僅對群眾的便利出行和經濟發展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還將增強全縣發展後勁,真正做到路通財通民心通。”龍門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述3條道路的建設,對帶動龍門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龍門縣2020年將著力推進縣道261線鳳崗至南灘段改建工程建設,推動縣道222線馬嶺至上雪花段路面改造工程,擬實現年內通車。同時還將完成園區大道建設,啟動龍門大橋和東環路規劃建設,打通一批“斷頭路”,構建環網銜接、循環順暢的城市道路交通格局。同時,積極推進城鄉客運公交候車亭建設,優化農村客運公交線路。抓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危橋改造和安保工程,力爭全縣“四好農村路”建設有新突破,爭創省“四好農村路”建設示範縣。

社會


教育事業

2019年,龍門縣現有普通中學21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8所),小學24所,幼兒園39所。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現有4432人,其中,專任教師3664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1801人,專任教師1692人;小學教職工1353人,專任教師1321人;幼兒園教職工1278人,專任教師651人。各類學校招生人數13591人、在校學生58870人、畢業班學生14191人。其中,招生人數普通中學6101人、小學5609人、幼兒園1881人;在校學生普通中學17031人、小學31739人、幼兒園10100人;畢業班學生普通中學5055人、小學4504人、幼兒園4632人。

文化事業

2019年,龍門縣有文化館1個,組織文藝活動65次,參加人數達14.0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17.08萬冊件套,其中,圖書總藏量15.36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973件,參觀10.0萬人次;廣播電視發射台1個,電台頻率2個,電視頻道3個,無線廣播人口覆蓋率和無線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99%,有線電視覆蓋率31%。

體育事業

2019年,龍門縣舉辦各類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達到20場,參與人數達2.05萬人次。健身志願服務不斷完善,全縣登記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共1365人,每萬人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8人。龍門籍運動員奪得12枚世界大賽金牌。

醫療衛生

2019年,龍門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62個。其中,醫院3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間,婦幼保健院1間,專科疾病防治院3間。醫院病床1071張,平均每萬人擁有33.59張。衛生技術人員1815個,其中,執業醫師389人,執業助理醫師283人,註冊護士714人。

社會保障

2019年,龍門縣共有658人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093人,納入五保戶救濟人數(集體供養)38人。社會救濟對象1281人,其中,農村救濟對象1235人,城鎮救濟對象46人。

旅遊


名優特產

有“中國年桔之鄉”之稱的龍門縣,出產的土特產除龍門年桔外,還有三黃鬍鬚雞、西溪筍、龍門優質米、蜂蜜、草菇、永漢慈菇、觀音菜、青梅酒等,加工的名優產品有龍門牙籤、龍門腊味、麻榨涼果、龍門米粉(“長灘米粉”最為知名)、“龍門雞”、龍門蜂蜜、龍門米餅、觀音菜、蜂蜜醋、南崑山毛茶、路溪石硤龍眼等。

風景名勝

西林河(增江)
龍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龍城街道,西林河(即增江)自西向東從城區中心流過。建於1604年的水西塔位於東南粉塔山上,登上此塔可俯瞰縣城全貌。
塔山公園(分塔山森林公園)
龍門縣塔山森林公園
龍門縣塔山森林公園
分塔山森林公園位於龍門縣城東南部,與相連的幾座小山峰形成一條小山脈,山地面積約2000畝,被譽為“龍門縣城之肺”。
香溪堡旅遊區
香溪堡旅遊區位於增江河上游—龍門縣龍華鎮沙逕。厚重、濃郁的古堡風情,獨具嶺南文化建築藝術遺風的“古碼頭”、“五宅古圍”、“正街”、“廖氏宗祠”等古建築群。
天堂湖
天堂湖位於龍門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12公里。天堂山水庫面積達10多平方公里,水質潔凈。白鶴潭、古榕、白馬瀑布和天堂湖都是天堂山上獨有的景緻。
南崑山
龍門縣南崑山風光
龍門縣南崑山風光
南崑山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總 面積1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1993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崑山生態旅遊區)。
桂峰山
桂峰山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桂峰山東麓,海拔1085米,有2120多種植物和120多種動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地派桂峰山風光。
龍門藍田瑤鄉
藍田瑤族鄉是惠州中只有少數民族聚居地,位於龍門縣城以北15公里,總面積為169平方公里,人口近萬人,其中瑤族約佔88%。“舞火狗”源自當地瑤族傳統的民間習俗。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瑤胞的團圓節上舉行“舞火狗”活動。
龍門功武村古建築群
功武村古村落(廖氏宗祠全景)
功武村古村落(廖氏宗祠全景)
功武村古建築群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轄下的龍華鎮,毗鄰增城,建村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龍門廖氏來自江西,乃廣東廖氏之始。這一貫廖氏世代為官,其中四世祖廖金鳳於南宋開慶元年(195年)考上進士,初為增城縣令,后從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連續三代功在於武,故起村名為“功武”。功武村地勢周邊高,中部低,據說此屬“五水歸源”之格局,先人相信該格局含聚財之意。周圍三山似筆架,龍關蜿蜒不斷,增江、香溪河繞村而過,呈魚躍龍門之勢。村落布局點線相接,次序營建。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功武村古建築群包括五宅第、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水坑文筆塔
龍華水坑文筆塔
龍門龍華水坑文筆塔
水坑文筆塔,又稱文明閣,文昌閣,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委會水坑村民小組。根據《龍門縣文物志》記載,文筆塔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慶年間村民集資重修。塔坐西北向東南,高18.5米,平面呈六角形,每邊邊長為2.3米,佔地面積約14平方米。首層塔門上陰刻“文明閣”纂體字的紅砂岩匾額。窗口鎮鏤空幾何圖案的綠陶件,各層檐口鋪飾綠琉璃瓦當,滴水,檐下塑飾0.4米高的紅底白色的捲雲,博古圖案。瓦面之上塔頂置寶瓶狀塔剎。塔內設木樓梯、木扶手,可上頂層。1986年6月23日,水坑文筆塔被列入第一批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馬圖崗古村
馬圖崗古村位於龍門縣永漢鎮振東村,距離鎮中心約兩公里,背靠橫龍山,面朝永漢盆地。村中的廣府老圍屋曾是馬圖崗古村的核心聚落,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部分古建築已約有900年歷史。這裡也是龍門有史料記載的早期聚落之一。馬圖崗古村除了最主要的馬圖崗廣府圍屋外,其北側還有始建於明代的宗信劉公祠。祠堂兩邊有3種居住單元。第一類是“竹筒式”居住單元,即單開間民居。“竹筒式”民居由於層高約4—5米,因此可建閣樓,用於堆放雜物。第二類是“三間兩廊屋”居住單元,即三開間主座建築組成的三合院住宅。廳堂居中,房在兩側,廳堂前為天井,天井兩旁分別為廚房、柴房等。第三類是“三開間天井式”居住單元,即上三間、下三間,正中為天井。這類居住單元等級高,房間多,位於祠堂左右兩側,僅有兩個。

代表人物


龍門縣歷史名人,包括龍門縣歷史上因為區域調整而劃分到其它地方的人物。
姓名簡介
廖金鳳南宋進士。官任增城尹,長沙守,太尉,銀青光祿大夫。 
劉士驥劉士驥光緒十九年舉人。參加“公車上書”。署理平樂、永淳知縣。 

獲得榮譽


廣東省生態縣(2015年)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88年)中國年桔之鄉(2007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8年)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2010年) 中國最佳自然景觀旅遊勝地(2010年) 中國溫泉之鄉(2010年)世界森林溫泉保養地(2011年) 
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 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18年) 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2018年) 中國最美縣域 
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龍門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全國文明城市(2020年) 2020年11月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布的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名單。 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市、區)
2021年7月,位居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第3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