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長句二首
洛陽長句二首
《洛陽長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
第一首杜牧大和九年(835)秋,憤於李訓、鄭注的專權,遂移疾,至東都洛陽任監察御史分司。分司官原本閑散,加以其時他目睹朝中政治黑暗,無所作為故心情抑鬱懶散,生髮“是非名利有無間”之意。因此連他眼中所見景色,也染上了閑散的色彩。而作者又回首洛陽往事,此處不僅曾有帝都之盛,而且有李膺等名士雲集。然而曾幾何時,這一切均煙消雲散好景不在,這更使詩人興起“是非名利有無間”的強烈感慨。
全詩主旨在首二句,后六句均以洛陽景物人事渲染烘托這一主旨。頗有含蓄深沉、意在言外的特色。
第二首此詩描寫洛陽故都景物,亦寓感時傷往之意。尤著意處在於後半首。前半首寫景物依舊,用以襯托後半首的人事全非。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載:“洛陽園池有嘉猷會節恭安溪園等,皆隋唐官園。”而如今名園荒廢人跡罕至,故以“月鎖名園孤鶴唳”極狀人事之非。龍門乃大禹所鑿,詩人著此一筆而謂之“夢”蓋傷賢君盛世之不再,只能於夢中想象。唐自天寶后至杜牧時,帝干不復駕幸東都,故對此詩以及第一首末兩句的理解前人所見不同。方回以為“有望幸之意”然較皮相:陸貽曲所說當較可信,即第一首“落句妙蓋傷久不見天寶承平時事也。通首皆是此意。第二首末兩句雖以祈盼句出之,實際上亦乃傷承平行幸之不再,蘊含深切的傷時之意。
全詩中山河依舊,人事已非,繁華永逝之感,滲透於字裡行間,既象徵著晚唐社會凄涼沒落的景象,也表現出詩人的憂愁悵惘的情懷。
本詩作於開成元年(836),時杜牧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安史之亂后,皇帝不再駕幸東都洛陽,所以宮闕園林久經閑置,十分荒涼。杜牧在長安為監察御史,因友人李甘反對鄭注、李訓而被貶封州司馬,他為全身遠禍,就移疾分司東都,感到世事浮沉,難以預料,故產生淡泊之心,不汲汲於是非名利,借遊覽名勝以排遣時光。面對宮闕園林如此荒涼,不禁感嘆不已。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