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

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

《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是為進一步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帶動面上改革上新台階,就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提出的指導意見。經2018年3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18年5月23日印發並實施。


意見正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紮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探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在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一步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帶動面上改革上新台階,現就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大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力度,以更快更好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為導向,圍繞直接面向企業和群眾、依申請辦理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推動審批服務理念、制度、作風全方位深層次變革,著力打造“寬進、快辦、嚴管、便民、公開”的審批服務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和群眾跑政府的次數,不斷優化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切實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審批服務便民化全過程,聚焦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堵點痛點,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把服務企業和群眾的事項辦理好,讓群眾成為改革的監督者、推動者、受益者。
——堅持改革與法治辯證統一。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著力破除審批服務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相關政策法規立改廢釋工作,構建更加系統完善、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審批服務制度體系。
——堅持放管並重、放管結合。協同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和監管方式創新,積極探索新型監管模式,落實監管責任,以更高效的監管促進更好地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管理真正轉向寬進嚴管。
——堅持體制創新與“網際網路+”融合促進。強化網際網路思維,推動政府管理創新與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進審批服務扁平化、便捷化、智能化,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在梳理公布政府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基礎上,以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為標準,進一步提升審批服務效能。合法合規的事項“馬上辦”,減少企業和群眾現辦理地理等候時間。積極推行“網上辦”,凡與企業生產經營、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審批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切實提高網上辦理比例。除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外,有條件的市縣和開發區80%以上審批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能辦。已在實體大廳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補填網上流程。面向個人的事項“就近辦”,完善基層綜合便民服務平台功能,將審批服務延伸到鄉鎮(街道)、城鄉社區等,實現就近能辦、多點可辦、少跑快辦。推動一般事項“不見面”、複雜事項“一次辦”,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申報材料齊全的原則上一次辦結;需要現場踏勘、技術審查、聽證論證的,實行馬上響應、聯合辦理和限時辦結。以省為單位公布各層級政府“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審批服務事項目錄,具體形式可結合各自實際確定,成熟一批、公布一批,2018年10月底前實現全覆蓋。
(二)深入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聚焦不動產登記、市場准入、企業投資、建設工程、民生事務等辦理量大、企業和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重點事項,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的要求,逐項編製標準化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按照國家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的有關要求,科學細化量化審批服務標準,壓減自由裁量權,完善適用規則,推進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構建和完善形式直觀、易看易懂的審批服務事項辦理流程圖(表),實現網上可查、電話可詢,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清晰指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制定審批服務運行評價標準,相應地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消除審批服務中的模糊條款,屬於兜底性質的“其他材料”、“有關材料”等,應逐一加以明確,不能明確且不會危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上一個審批服務環節已收取的申報材料,不再要求重複提交。
(三)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全面清理煩擾企業和群眾的“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大力減少蓋章、審核、備案、確認、告知等各種繁瑣環節和手續。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能通過個人現有證照來證明的一律取消,能採取申請人書面承諾方式解決的一律取消,能被其他材料涵蓋或替代的一律取消,能通過網路核驗的一律取消,開具單位無法調查核實的證明一律取消。清理過程中需要修改法律法規的,及時提出修改建議,按照法定程序提請修改。大力推進中央和地方之間、職能部門之間政務信息共享,從源頭上避免“奇葩”證明等現象。確需保留的證明事項,要廣泛徵求意見,充分說明理由並對外公布清單,逐項列明設定依據、索要單位、開具單位、辦理指南等,嚴格實行清單式管理。對保留的證明,要加強互認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複舉證。
(四)大力推行審批服務集中辦理。優化提升各級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進一步推動審批服務事項進駐大廳統一辦理。將部門分設的辦事窗口整合為綜合窗口,完善“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實現“一窗通辦”。根據企業和群眾辦件頻率、辦事習慣,不斷優化調整窗口設置。對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建立健全部門聯辦機制,探索推行全程幫辦制。通過預約、輪休等辦法,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錯時、延時服務和節假日受理、辦理通道,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實行“5+X”工作日模式。區域的重點項目可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健全市縣審批服務部門與同級監管部門及上下級部門間的工作協調配合機制。完善政務服務效能監督,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過程和結果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深化和擴大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整合優化審批服務機構和職責,有條件的市縣和開發區可設立行政審批局,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依法設立的行政審批局辦理的行政許可等事項具有法律效力,原主管部門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再加蓋本部門印章,杜絕重複蓋章。
(五)著力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打破信息孤島,統一明確各部門信息共享的種類、標準、範圍、流程,加快推進部門政務信息聯通共用。按照“整合是原則、孤網是例外”的要求,清理整合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統一接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構建網路安全防護體系,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政務信息可靠交換與安全共享,並依法依規向社會開放。完善網上實名身份認證體系,明確電子證照、電子公印章的印章的印章的法律效力,建立健全基本標準規範,實現“一次採集、一庫管理、多方使用、即調即用”。中央和省級部門審批服務系統儘快向各級政務服務機構開放埠、許可權和共享數據,打通數據查詢互認通道,實現對自然人和企業身份核驗、納稅證明、不動產登記、學位學歷證明、資格資質、社會保險等數據查詢需求。整合省級各部門信息建設資金資源和管理職能,探索建立統一的政務數據管理機構,加快實現全省域“一平台、一張網、一個庫”。除有特殊保密要求外,各業務部門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審批服務業務平台系統。探索對適宜的事項開展智能審批,實現即報即批、即批即得。深度開發各類便民應用,推動更多審批服務事項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端辦理。開展市民個人網頁和企業專屬網頁建設,提高網上辦事精細化水平。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和評估審批服務辦件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辦理流程,讓辦事更快捷、服務更優質。加大非緊急類熱線整合力度,建設統一的政務諮詢投訴舉報平台,除因專業性強、集成度高、諮詢服務量大確需保留的熱線外,其他熱線力爭做到“一號響應”企業和群眾訴求。以審批智能化、服務自助化、辦事移動化為重點,把實體大廳、網上平台、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結合起來,實現線上線下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六)創新便民利企審批服務方式。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紮實推進“照后減證”,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全面推動在建設工程領域實行聯合勘驗、聯合審圖、聯合測繪、聯合驗收。實行企業投資項目“多評合一”、並聯審批。對國家鼓勵類企業投資項目探索不再審批。對 新增用地“零土地”技改項目推行承諾備案制。在各類開發區推行由政府統一組織對一定區域內土地勘測、礦產壓覆、地質災害、水土保持、文物保護、洪水影響、地震安全性、氣候可行性等事項實行區域評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在實行“多規合一”基礎上,探索“規劃同評”。加快推進居民身份證、駕駛證、出入境證件、醫保社保、住房公積金等便民服務事項互聯互通、在線可查、異地可辦。推廣容缺後補、綠色通道、首席服務官和數字化審圖、告知承諾、郵政或快遞送達等便利化措施,推行預約辦理、同城通辦、異地代辦、跨層聯辦、智能導辦、一對一專辦等多種服務方式,多渠道多途徑提高辦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排號等號、耗時長、來回跑等問題。對量大面廣的個人事項可利用銀行、郵政等網點實現服務埠前移。針對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農村地區實際,積極開展代繳代辦代理等便民服務,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加快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
(七)深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改革。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無法定依據的一律取消。對已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和證明材料,各地不再作為行政審批的前置條件。對保留的審批中介服務事項要明確辦理時限、工作流程、申報條件、收費標準並對外公開。加快推進中介服務機構與主管部門脫鉤,切斷利益關聯。放寬中介服務市場准入,鼓勵支持各類資本進入中介服務行業和領域,破除中介服務壟斷。對導致壟斷的行業政策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審查清理,除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外,各部門設定的區域性、行業性和部門間中介服務機構執業限制一律取消。嚴禁限額管理中介服務機構數量,營造服務高效、公平競爭、監督有力的中介服務市場。企業自主選擇中介服務機構,政府部門不得強制指定或變相指定。依託政務服務網開發建設中介服務網上交易平台,中介服務機構“零門檻、零限制”入駐,實現網上展示、網上競價、網上中標、網上評價。政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委託開展的技術性服務活動,必須通過競爭方式選擇服務機構,服務費用一律由部門支付並納入部門預算。強化中介服務監管,全面開展中介服務信用評價,建立健全中介服務機構退出機制。
(八)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資源從事前審批轉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上來。按照權責對等、權責一致和“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釐清審批和監管權責邊界,強化落實監管責任,健全工作會商、聯合核驗、業務協同和信息互通的審管銜接機制。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原則,積極推進綜合監管和檢查處罰信息公開。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應用,推動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各級政府監管部門開放數據,並與政府審批服務、監管處罰等工作有效銜接。探索智慧監管、包容審慎監管,提高監管的公平性、規範性、簡約性。聯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實現“事前管標準、事中管檢查、事後管處罰、信用管終身”。梳理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檢查等執法類職權事項,規範程序、行為和自由裁量權,推進嚴格公正規範文明執法。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各類執法機構、職責和隊伍,大幅減少市縣政府執法隊伍種類,進一步推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整合優化基層治理網格,實現“多網合一、一員多能”,提升基層監管執法能力。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工作,蹄疾步穩紮實推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制定本地區工作方案,細化分解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層層壓實責任,指導市縣兩級政府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將改革任務清單化、項目化,明確施工圖、時間表、責任鏈,確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二)做好上下結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經驗做法,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土特產”、“一招鮮”。建立健全協作攻關機制,對不動產登記、市場准入、企業投資、建設工程、綜合行政執法等重點領域改革事項和政務信息共享等重點難點問題,省市兩級要組織力量進行集中攻關,儘快實現突破。中央和省級部門要主動服務基層,對不適應實踐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積極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為地方改革創新提供及時有效的制度支持。中央有關部門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工作指導。
(三)抓好督查落實。嚴格責任落實,明確工作要求,做細做實各項工作,防止空喊口號、流於形式。按照“三個區分開來”原則,完善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擔當作為的制度機制,對落實到位、積極作為的典型要通報表揚、給予獎勵。嚴禁上級部門以考核評優、經費劃撥、數據埠、印章效力等方式干預基層改革創新。將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相關情況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列入重點督查事項。協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作風建設,適時開展督查督辦和明察暗訪,著力革除“管卡壓”、“推繞拖”和官僚主義、部門本位主義等“四風”新表現形式。對不作為的,抓住典型,嚴肅問責。
(四)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新媒體等載體宣傳典型經驗和做法,加大總結推廣力度,促進相互學習借鑒提高。將改革宣傳與信息公開、政策解讀、社會監督等結合起來,多渠道聽取企業群眾意見建議。建立健全企業群眾滿意度評價機制,運用營商環境監測、電子監察、現場和在線評價、統計抽樣調查、第三方評估等多種方式開展滿意度調查。正確引導社會預期,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意見附件

附件1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經驗做法
浙江省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回應人民群眾期盼,在“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基礎上,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底“最多跑一次”事項覆蓋80%辦事事項,基本實現“最多跑一次是原則、跑多次為例外”,使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將各個部門在行政服務中心分散設置的服務窗口整合為綜合受理窗口,建立“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的全新工作模式,實現受理與辦理相分離、辦理與監督評價相分離。按照整體政府理念,以“一窗受理”為切入點,倒逼部門銜接管理制度、整合辦事流程,推進部門協同作戰、集成服務,推動群眾辦事從“找部門”向“找政府”轉變。
二是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以人民群眾辦好“一件事”為標準,以權力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為基礎,全面梳理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事項,按照事項名稱、申請材料、辦事流程和辦理時限等“八統一”的要求,由省級各主管部門分別制定《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事項主項和子項兩級指導目錄》,梳理制定全省統一規範的辦事指南,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三是推進便民服務、投資審批、市場准入等重點領域改革。推進不動產交易登記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實行居民身份證、駕駛證、出入境證件等異地可辦。以身份證為唯一標識推進便民服務類事項“一證通辦”。推行全省社保信息和參保證明在線查詢、全省就醫一卡通和診間結算。制定《各級各部門需要群眾(企業)提供的證明事項目錄》,推行“目錄之外無證明”。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2.0版,推動投資項目100%應用平台、100%系統打通、100%網上審批、100%網上申報。推進區域環評、區域能評,建設、人防、消防施工圖“多審合一”,建築工程“竣工測驗合一”。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和國有土地出讓“標準地”改革。推行外貿、餐飲、住宿等20個領域“證照聯辦”和12個事項“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改革。對住所登記、經營範圍登記和章程審查等工商登記重點環節,實行便利化改革。
四是建立“12345”統一政務諮詢投訴舉報平台。以設區的市為單位,除110、120、119等緊急類熱線以外,將各部門非緊急類政務熱線以及網上信箱等網路渠道整合,納入12345統一政務諮詢投訴舉報平台統一管理,建立“統一接收、及時分流、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評價反饋、行政問責”的運行機制。
五是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事中事後監管延伸。建立綜合行政執法局,集中行使基層專業技術要求不高的行政執法權,構建“部門專業執法+綜合行政執法”的行政執法體系。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構建覆蓋企業、自然人、社會組織、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5類主體的公共信用評價、信用綜合監管、信用聯合獎懲3大信用監管體系。鄉鎮(街道)整合形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4個功能性平台,承接“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基層落地。
六是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加強“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頂層設計,運用系統工程方法論建設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網。加強一窗受理系統、部門業務辦理系統、交換與共享系統3個審批服務子系統建設。按照受辦分離要求,各地各部門受理群眾辦事申請,不論是網上辦,還是在政務大廳辦,都要先進入一窗受理系統,再轉到各部門業務系統辦理。
附件2
江蘇省“不見面審批”經驗做法
江蘇省堅持問題導向,在完成省市縣“三級四同”標準化權力清單基礎上,全面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推動形成“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的辦事模式,構建“不見面審批+強化監管服務+綜合行政執法”新型管理體系,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切實增強企業和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一是“網上辦”。將65個省直部門和所有市縣的政務網整合成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網,實現政務服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2017年6月,江蘇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審批(服務)事項應上盡上。截至2017年底,省市縣三級行政機關大部分審批服務事項都已經實現網上辦理,變“面對面”為“鍵對鍵”。
二是“集中批”。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則,全省共有5個設區的市、17個縣(市、區)、27個開發區成立了行政審批局,將市場准入、投資建設、複雜民生辦事等領域的行政許可權划轉至行政審批局行使,變多個主體批為一個主體批,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大力推行“3550”改革,即“3個工作日內開辦企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登記、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打通投資建設領域審批中的“堵點”,解決群眾不動產登記的“痛點”,最大限度利企便民,著力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營商環境。
三是“聯合審”。在全省推廣“五聯合一簡化”、“多評合一”、“網上聯合審圖”經驗做法,大力推動可研報告、節能評估報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三書合一”,變“接力跑”為“齊步走”,報告編製時間壓縮2/3,支出費用減少60%。積極推動網上聯合審圖、電子踏勘等,實現“多圖聯審”的材料網上遞轉、網上審圖、網上反饋、網上查詢,全面開啟了“線上受理、聯合審圖、集成服務、綜合監管”的不見面審圖新模式。
四是“區域評”。出台《以“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能評環評工作機制試點工作的方案》,在環評、能評、安評等方面,探索開展區域評估,取代區域內每個獨立項目的重複評價,變“獨立評”為“集中評”。在開發區統一編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地下水水質監測等區域性評估報告,評估結果開發區內項目全部共享使用,通過政府買單、企業共享,節約了項目落地時間,減輕了企業負擔。
五是“代辦制”。在全省開發區、高新區、鄉鎮(街道)率先推行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全程代辦制度,提供“店小二”式專業化服務,由各地公布代辦事項目錄,組建專業化代辦隊伍,為企業提供無償幫辦服務,變“企業辦”為“政府辦”。
六是“不見面”。積極推行審批結果“兩微一端”推送、快遞送達、代辦送達等服務模式。江蘇郵政EMS快遞服務已進駐全省121個政務服務中心,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中心全覆蓋,變“少跑腿”為“不跑腿”。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級政務服務中心寄送審批結果185萬件。
附件3
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
上海市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持續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制定出台行動方案及十大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是以“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為核心,著力打造寬鬆平等的市場准入環境。堅持“把該放的權放得更徹底、更到位”,不斷深化“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率先對116項審批事項進行分類改革,按照改革后的管理方式發放審批證件9萬餘件,將75項改革舉措複製推廣至全市,企業辦事更加便捷高效,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持續加大行政審批等清理力度,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2013年以來取消調整行政審批等1941項、評估評審341項。穩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率先開展企業名稱登記改革試點,在全市實施企業簡易註銷登記改革,首創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改革。
二是以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為引領,著力打造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在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以“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建立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建成覆蓋9大功能板塊、貫通23個口岸和貿易監管部門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持續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將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備案事項全部下放,提高投資准入環節的便利程度。採取強化基礎、提前介入、告知承諾、同步審批、會議協調、限時辦結等舉措,進一步優化產業項目審批流程,加快產業項目落地速度。
三是以“網際網路+監管”新模式為突破,著力打造規範審慎的政府監管環境。按照“該管的要管得更科學、更高效”的要求,利用物聯網、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推進實施智能化監管,促進監管方式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建立完善“兩庫一細則”,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及時向社會公布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對67個行業、領域、市場探索實施誠信管理、分類監管、風險監管、聯合懲戒、社會監督“五位一體”事中事後監管。發布包含225個新興行業的新興行業分類指導目錄,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積極探索包容審慎監管,讓監管更加行之有效,使市場活而不亂。
四是以“三個一批”改革為抓手,著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緊緊圍繞“服務要更精準、更貼心”,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開展當場辦結、提前服務、當年落地“三個一批”改革,已在全市範圍內對329項事項實施當場辦結2000餘萬件,對19項事項實施提前服務9萬餘件,推動1425個項目實現當年落地。從政府管理入手全面推開政府效能建設,開展政府效能評估,對第一批90項事項實施行政協助。對保留的行政審批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推進窗口服務規範化建設,不斷提升網上辦事服務水平,對205項事項實施網上預審當場受理或當場發證,每年通過網上預審當場受理60萬餘件、當場發證20萬餘件。
附件4
湖北省武漢市“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經驗做法
湖北省武漢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集成、智能、共享理念,深入實施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積極營造高效、便捷、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努力打造全國審批服務最優的城市。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構建審批服務新模式。從企業和群眾辦事角度、服務需求出發,打造透明高效便捷的綜合審批服務,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將需要企業和群眾“跑腿”的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分類編製市、區、街道(鄉鎮)三級9653項“三辦”事項清單,明確“馬上辦”事項4820項、“網上辦”4306項、“一次辦”7745項。出台行政審批事項服務指南編寫規範、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通用目錄,在全市推行同標準、無差別的標準化審批服務。按照“一事項一標準、一子項一編碼、一流程一規範”的要求,對“三辦”事項逐項編製標準化的辦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書,通過政府網站、宣傳手冊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建立“三辦”事項清單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擴大審批服務“三辦”覆蓋面,推動“一次辦”向“馬上辦”、“馬上辦”向“網上辦”、“網上辦”向“不用辦”邁進,不斷擴大“零跑腿”事項範圍。
二是力推集成服務,開闢提能增效新路徑。以辦好“一件事”為標準,推進機構、流程、信息“三個集成”,實現“進一個門、跑一個窗、上一個網”辦理所有審批服務事項。市級審批主管部門全部設立行政審批處,15個區全部組建行政審批局,推進審批職責、機構、人員“三個全集中”,審批服務實現從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轉變,實行“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枚印章”管審批。按照一個流程辦好“一件事”的標準,試行情景式審批。市、區政務服務中心綜合設置審批服務窗口,構建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類審批、限時辦結出件、全程電子監察的閉環運行機制。打通投資審批綠色通道、不動產登記提速通道、證照數據共享通道、審批系統融合通道。市級審批服務辦理時限平均每個事項壓縮10.6天,申報材料平均減少0.87份。按照網上辦事是常態、網下辦事是例外的要求,優先推行“網上辦”,構建全市統一的身份認證系統、統一的政府大數據中心。“雲端武漢·政務服務大廳”已覆蓋15個區政務服務大廳、171個街鎮政務服務中心,全市審批服務一個資料庫、一朵政務雲、一張政務服務網基本實現。
三是聚力改革創新,激活審批提速新動能。聚焦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開展聯合攻關,重點突破,打通企業和群眾辦事“最後一公里”。圍繞服務招商引資,打造產業項目、政府投資、土地供應“三個綠色通道”,優化工業投資、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審批“三張流程圖”,推行分段審、分時批工作機制。深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治理,建立涉審中介服務事項、收費、機構“三張清單”,市級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由77項減為41項。開展“紅頂中介”專項檢查,實行中介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價。建立全市統一開放的行政審批服務機構名錄庫和網上服務平台,打造審批“中介超市”,實現“零門檻、零限制”入駐。鼓勵各區、各部門推出各具特色改革措施,湧現了網上警局、電子證照包、市民一卡通、工商登記二十八證合一、智慧辦稅、全程免費代辦幫辦、“5+2”錯時延時服務等創新措施,通過亮點示範,整體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附件5
天津市濱海新區“一枚印章管審批”經驗做法
天津市濱海新區圍繞“審批服務便利化、權力運行規範化”,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將分散在各部門的行政審批職能進行整合,全部划轉到新組建的行政審批局,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切實提高審批服務效能的同時,倒逼各部門轉變職能,將工作重心向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轉移,推動形成寬進嚴管工作新格局。
一是整合審批機構和職責。將新區政府18個部門的216項行政審批職能進行整合,全部划入行政審批局,廢止了各部門的109枚審批印章,審批人員由600人減至109人。原來需要跑多個部門重複報批的事項,變成一個主體審批、一個窗口辦理,減少了重複的審查環節和申報材料,實現審批服務由“物理集中”向“化學整合”轉變。
二是優化審批服務流程。推行“一口受理、接辦分離”改革。建立統一的受理中心,集中受理行政審批局辦理的全部事項,變多類別分設的單項窗口為全項受理的綜合窗口。推行企業設立“一窗登記、一號受理、一網通辦”,落實“五證合一”、“一照一碼一章一票一備案”一天辦結,再造建設項目聯合審批流程,打破“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傳統審批運行模式,對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要件梳理,簡化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和審批條件,使關聯事項緊密連接、協同辦理,實現了全鏈條、閉合式、整體性“車間式流水線”審批,大幅提高審批服務效率,平均辦結時間僅為改革前的1/4。
三是開展標準化審批服務。以操作規程總則為指導,按照“一事項一標準、一流程一規範”原則,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完善審批事項標準化操作規程,對審批要件和審批流程、審查標準、審批時限進行規範和細化,將審批標準固化在審批流程中,讓審批行為留痕在固定軌道上,推進依法依規審批。按照一窗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統一發證的思路,編製工作手冊和辦事指南。組建幫辦服務隊伍,通過政府買單、無償幫辦的方式,全程、全面、全時高效為企業設立和項目審批提供方便快捷服務。推行行政審批非主審要件容缺後補制度,高效方便企業和群眾辦理審批服務事項。
四是完善審管銜接機制。研究制定《關於加強行政審批與事後監管協調聯動工作的實施意見》,積極探索構建審批與監管協調運行審管互動信息交流、重點方面專項會商、審查員審核、觀察員參與踏勘四項制度,實現了審批與監管即時銜接。建立“對應職能、即時推送、簡訊提醒、定期公告”的行政審批信息及結果推送制度,將辦結審批事項及時發送至相應監管部門,審批結果接受行政主管部門實時監督,同時倒逼主管部門實施同步監督。推行守規承諾制,建立企業信用等級庫,實行一張審批表、一份承諾書,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處處受限。建立向社會公告制度,通過審批局門戶網站向社會及時公告,實現審批信息雙推送的完整化。
五是強化審批服務監督。依託政府內網建立全過程留痕電子監察系統,開通服務對象外網跟蹤查詢功能,確保審批行為規範、協調、透明、高效。利用“制度+科技”固化審批流程,確保從受理、審核到辦結、發證全過程公開透明,避免權力尋租,實現信息可追溯,強化了後台監督。加強紀檢派駐監督,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實行全天候24小時值守,無償為企業提供業務諮詢、項目審批和投訴建議等服務,接受社會監督。
附件6
廣東省佛山市“一門式一網式”經驗做法
廣東省佛山市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支撐,打破部門層級界限、政務藩籬和信息孤島,變多門為一門,變多窗為一窗,實現進一個門可辦各種事、上一張網可享受全程服務的“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新模式。
一是持續簡政放權,推行就近服務。出台《佛山市權責清單監督管理辦法》,實行市、區、鎮(街道)三級權責清單目錄管理,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張清單管理,管住審批服務改革的源頭。按照應放盡放、能放都放的原則,85%的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98%的業務均下沉到基層辦理。建設全覆蓋的政務服務體系,市、區、鎮(街道)、村(居)四級建成787個行政服務中心(站),全市布設1567台自助服務終端,把服務的門開在群眾的家門口。
二是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實現無差別審批服務。市級統籌對市區兩級56個系統1828項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編製辦事指南和業務手冊,細化365個標準要件,同時全面應用於綜合窗口、審批部門、網上辦事大廳。在統一審批服務標準基礎上,對綜合窗口人員實行標準化培訓,使之從“單項運動員”向“全能運動員”轉變。同時,制定前後台流轉標準、數據對接標準、物料流轉流程規範、誠信總則等,推動“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運行,減少政務服務的主觀性、隨意性和差異性,基本實現“認流程不認面孔、認標準不認關係”的無差別服務。
三是實行一口受理、受審分離,強化部門業務協同。將過去按部門劃分的專項窗口整合成民生、公安、註冊登記、許可經營、投資建設、稅務等六類綜合窗口,推行一個綜合窗口受理,群眾辦同一類事項不需再逐個窗口跑。綜合窗口受理后,通過信息系統流轉給部門審批,部門審核通過再統一反饋到綜合窗口,由綜合窗口發證,實現“一窗”綜合政府服務。
四是加強業務協同配合,提升即辦服務。出台《申請材料標準應用規範》、《電子錶單應用規範》,規範10460類材料,形成732個自然人表單和482個法人表單,建成電子材料庫和電子錶單系統。通過建立前後台對接機制、電子材料流轉機制等,提高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前台與後台之間的協調配合。加大授權力度,簡單事項由部門直接授權窗口辦理,複雜事項推行電子簽章和電子材料流轉辦理,綜合窗口將材料電子化並通過系統流轉給部門,部門根據電子材料作出“信任審批”,改變紙質材料流轉費時費力的狀況。
五是探索打破區域限制,不斷拓展“同城通辦”。按照標準統一、體驗一致、跨界協同、運轉高效的標準,進一步試點跨鎮、跨區、跨市通辦,減少企業和群眾上下跑、兩地跑的次數。實現區、鎮(街道)行政服務大廳扁平化、同質化,區內任一大廳均可辦理全區所有事項。同時首創廣佛跨城通辦,122個事項可與相鄰的廣州市荔灣區互辦,滿足“廣佛候鳥”的辦事需求。
六是加快數據共享,推行一網通辦。探索整合電子政務職能,設立數據統籌機構。按照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竭力貫通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通道,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將群眾辦事材料沉澱到信息系統,打造法人和自然人基礎資料庫,提高辦事材料的復用率;將不同的業務申請表格整合到一張表,推行“一表通”,開發自助填表系統。群眾辦事較多的69個事項實現自助填表;將“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延伸到網上辦事大廳、自助服務終端、12345熱線,由綜合窗口統一受理網廳和實體大廳的辦件申請,形成網上辦事為主、實體辦事為輔、自助辦事為補的政府服務新格局。

內容解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中央編辦負責同志就《指導意見》出台的背景、總體要求、改革任務等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指導意見》出台的背景。
答:近些年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要求,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紮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探索了“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一枚印章管審批”“一門式一網式”“一趟清”“極簡審批”“‘不打烊’網上政府”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和實踐成果,極大地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歡迎。這些經驗做法提法各不相同,但其實質在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針對直接面向企業和群眾、依申請辦理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通過減少事項、優化流程、精簡材料、壓縮時限和實行集中審批、集成服務、信息共享、網上通辦等措施辦法,切實提高辦事效率,不斷推動審批服務便民化,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了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
總的看,地方改革亮點紛呈、各具特色,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各地之間不太平衡,需要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面上整體效應。
問:起草《指導意見》主要考慮有哪些?
答:在研究起草《指導意見》過程中,著重把握了4點:一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來統籌研究。二是牢牢把握審批服務便民化主題,多從基層和群眾關心的問題找突破口和著力點,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審批服務方式創新,對水、電、氣、熱等公共事業也要大力推行便民化。三是將推廣典型經驗與推動面上改革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典型經驗的示範引領作用,對各地措施辦法進行梳理分析,形成面上改革要求。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明確改革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基礎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確保改革落地生效。
問:《指導意見》確定的主要改革任務有哪些?
答:在總結歸納地方典型經驗做法基礎上,從8個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務和具體要求:一是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二是深入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三是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四是大力推行審批服務集中辦理。五是著力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六是創新便民利企審批服務方式。七是深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改革。八是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問:如何做好與這次機構改革統籌結合?
答:中央明確要求,要把審批服務便民化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如果說機構改革是“硬體”,那審批服務便民化就是“軟體”的升級,兩者必須銜接配置、相互促進,要把機構改革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結合起來,統籌推動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特別是市縣和鄉鎮(街道)都承擔了大量直接面向企業和群眾的基層管理和服務職責,要結合下一步地方機構改革,進一步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職能,綜合設置機構,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少跑幾次路。
問:如何確保《指導意見》貫徹落實到位?
答:《指導意見》要求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工作,切實履行領導責任,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好與地方機構改革統籌結合,研究重大問題,把握改革方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制定工作方案,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實責任,指導市縣兩級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確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同時為總結推廣地方典型經驗,《指導意見》后附了浙江、江蘇、上海、湖北武漢、天津濱海新區、廣東佛山等6個典型案例,供各地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