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7條詞條名為南街村的結果 展開

南街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下轄村

南街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在口鎮南部,南街村北接北街村、西街村,南鄰田莊,東接東街村,西與西街村接壤。土地2420.8畝,690戶人家,2224口人。

歷史沿革


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清咸豐年間,圍吐絲口四周建圩牆10餘里,以隅首(俗稱隅頭子)為界,將吐絲口分東、西、南、北四街。因其位於隅首以南,故名南街。
“先有邱家筒子(衚衕),後有南街。”但由於邱氏祖碑及家譜遺失,因此邱氏一族何時從何地遷至南街無法考證。但據後來的《張氏家譜》載:張氏一族系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適居此地。因此可以推斷,南街村建村至少有600餘年的歷史了。
南街村建村之初,只有邱姓一族不足幾十口人,其後魏、劉、張、楊、鄭、王、趙、呂、李、韓、譚、朱、周、尹等姓陸續遷居於此,形成2000多人的大村。村中人口最多的是鄭、楊兩家,人口約佔全村人口總數的80%以上,故在吐絲口有“韓魏二宅,鄭楊兩家”之說。
據《萊蕪縣誌》載:順年間,南街村隸屬口子區;1951年改為二區;1955年10月隸屬港里區;1958年3月屬口鎮鄉;同年10月公社化運動,建立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4月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公社,設萊蕪市口鎮辦事處,南街村隸屬辦事處所轄口鎮鎮。
口鎮,自古以來就是萊蕪最大的集鎮。自明代以來,這裡商賈雲集,工商貿易發達,物資極豐,號稱萊蕪之最。而南街村的兩條主街為重要集市。觀音街(俗稱南街筒子),這是舊時口鎮的中心街。它南起“觀音閣”,北至隅首,街道路面皆用青石板鋪就,平整光滑。沿街店鋪商號林立,店鋪門前俱為一色的木柱石台前出廈,商鋪房舍整齊美觀。據村裡老人回憶,那時較大的商號有“恆泰銀行”、“文升堂石印局”、“藝瞻絲織廠”,“協成義綢布店”、“福泰堂中藥店”、“義和堂中藥店”,還有西藥房、書店、飯店等計50餘家。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極為繁榮。
從觀音街南首向東至小東門,呈東西走向的街為小東街。這是南街村的第二條主街。街道以石鋪設,街兩旁多系工商戶,較大的門面有“口鎮糧所”、“源盛恆酒店”、“東順堂中藥店”,還有飲食店、雜貨店、理髮店、縫紉鋪、木匠鋪等70餘家。逢集日,此街為糧食市場和牲口市,曾一度繁榮。集市遷移后,工商戶多停辦。
南街村人崇尚知識,教育發達,人才輩出。鄭錫民,清咸豐年間甲午科舉人,楝選知縣;鄭延年,清光緒年間人,曾任臨淄縣長。民國初年,即在原“觀音堂”舊址辦起了新學堂,並在廟南院新建了一口大教室。
新教室系磚瓦結構,玻璃門窗,寬敞明亮,在當時屬標準教室,供女子班使用(當時男女分班),開了萊蕪之先河。學堂建成之初招生3個班,后發展到4個班,學生近200人。抗日戰爭期間因學堂靠近日偽據點曾一度停辦。1948年恢復教育后,在這裡辦起了區內第一所完小(口鎮完小)。1955年完小遷至南街筒內原酒廠宿舍后,南街初級小學搬入。1980年南街小學被定為口鎮中心小學。自建校以來學校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材。自恢復高考後,南街村每年都有10多名學生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南街村第一位本科大學生,現已加入美國籍的趙文傑博士就曾在該校就讀。
南街村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而且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早在清咸豐年間,吐絲口人民為防匪徒搶掠,即沿吐絲口四周修築圍牆10餘里。圍牆高約5米,均用石頭壘成。圍牆裡均用土依託圍牆建起一道高約4米、寬約2米的土牆。人站在土牆上即能清楚地看到圍牆外的情況。南街村的圍牆由小東門北至西南園,2里多長。
抗日戰爭期間,駐口鎮日軍與當地漢奸、偽軍等相互勾結,他們增設碉堡,燒殺搶掠。以南街村楊玉順為隊長的八路軍敵後武工隊打日寇,捉漢奸,摸崗哨,令敵人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期間,南街村鄭錫美、張榮昌、楊玉德、鄭家倫、鄭家立等大批熱血青年走上了解放戰爭的最前線。其間南街村出了一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彭秀英。解放戰爭后,這片熱土上更是英雄輩出,最值得稱頌的是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雄模範——張兆松。1992年12月1日9時許,辛庄鎮辛庄村犯罪分子秦某因戀愛關係破裂,身藏炸藥竄至城區辦事處石家莊村原戀愛對象閆某家中,欲行兇報復。時在市公局刑警大隊工作的張兆松奉命與其他同志一道去抓捕罪犯。與幹警任貴全、李明守候在最危險的地段,待機抓捕罪犯。當犯罪分子緊跟閆的家人一腳門裡一腳門外之際,他和3名同志閃電般地撲向罪犯,就在全力擰犯罪分子雙臂的一瞬間,窮凶極惡的歹徒突然引爆炸藥,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他和任貴全壯烈犧牲,展現了人民警察愛人民的時代風采。
街村地域廣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多少年來,勤勞善良的南街村人在這片土地上耕田種地,植桑養蠶。解放后,1956年全村成立了“南街村愛華農業合作社”,鄭錫紀任支部書記。按“人四勞六”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國大鍊鋼鐵,莊稼豐產不豐收。1959年到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人民生活極為困難。從1974年開始,南街村大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十幾年先後打大口深水井52眼,修水渠3000餘米,使全村1500多畝土地用上了當家水。
南街村人勤勞,精明,有市場經濟意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南街村乘改革開放東風,藉助靠萊明路和鎮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多的優勢,發展二、三產業。如今在南街村從事二、三產業的達600人。靠經營傢俱起家的鄭家明,從1993年開始,由一個最初資金不足千元的木器小作坊,經營額達百萬元,產品遠銷陽谷、聊城、東平、汶上等地的大木器廠。楊慶浦,1997年開始承包南街磚廠,懂管理,善經營,2001年、2002年又跨村承包了兩處磚廠,安置勞力300餘人。同時還湧現出了養豬大戶鄭維盛、建築老闆張敬平等。群眾走上富裕路,村集體收入日益增長。1980年,投資3萬餘元建起了蓄水塔並鋪設了自來水管道,使南街村成為口子街上第一個吃上自來水的村莊。2002年,籌資3萬餘元,從長青路至南門外安裝高標準路燈34盞,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也為南街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2001年,在小東門及南門各建水泥橋一座,共耗資20餘萬。籌資過程中,楊慶浦率先捐款5000元,南街籍在外工作的幹部近200人為家鄉建橋捐款,南街村民捐款者達500人。
如今的南街村,刻著歷史滄桑的石碑與別緻的路燈共存;現代化的二層小樓與古色古香的老屋相映成趣。南街人必將開拓創新,鑄就輝煌。

歷史文化


“南牌坊,北閣子”。儘管這兩處古建築早已蹤跡全無,但吐絲口的老人都對這兩大景觀津津樂道。這“南牌坊”就是南街村的“節孝坊”。“節孝坊”原坐落於南街村小東街,呈東西向,牌坊主門凈寬2.5米,高14米左右,為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七月建造。張氏後人為紀念張氏貞孝而建。張氏原是現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張高庄村人。她嫁進南街村豪門“端木堂”后不久,丈夫病歿。她終生守寡,孝敬公婆,拉著6個兄弟度日。張氏治家有方,家業大興,很快發展到了3頃60畝地(360畝地),99頭牛。她操勞為6兄弟各建一處上等宅院。張氏恪守婦道,貞孝兼得,為人稱道,深得皇帝讚賞。她的後人遵聖意建此牌坊以彰張氏。該“節孝坊”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四舊”拆除。現尚存牌坊基石座,坊部分小部件現散落於農戶家中。
據南街村現年89歲的魏公業老人回憶,該座碑坊建築工藝精美,採用花水泉村上等魚籽石作為建築材料,三層框架結構,底層由一主門、兩次門構成。四條主幹石碑上鑲鐫著八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頂部飛檐掛有8個鐵鈴。牌坊上面配有20個燈碗,舊時每逢元宵節上燈,要用20斤食油,晚上,整座牌坊盞盞油燈齊燃,亮如白晝,蔚為壯觀。
牌坊東西兩方均有對聯,橫批,由當時西街村進士韓凱所書。牌坊東面頂部為立式“聖旨”兩字,上層橫批“閨閫楷模”,下層橫批為“敕旌孺童鄭條之妻張氏節孝坊”13個字。坊立柱對聯之上聯:“儀型梓里苦心孤止壽貞珉”,下聯為“玉潔冰清孝筍爭松金咸女史”。顏體正楷陽刻,筆法工整,剛柔相濟,渾然一體。
從“節孝坊”順小東街西行數十步即是“觀音閣”(實為“文昌閣”,因其地處“觀音堂”附近,俗稱“觀音閣”)。“文昌閣”建閣年代久遠,據現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碑記載:“其始基蓋數百年矣”。此閣位於觀音廟路北,南街筒子(觀音街)南首。閣基為石砌,方形洞孔(底下為南街筒子南北通道)。洞孔上面為閣樓,木質結構,門窗雕塑美觀,造型別緻。裡面正中為泥塑文昌帝君像,錦衣玉帶,相貌威然。右面為泥塑魁星像,左手捏冊(也有說端硯),右手握筆。意喻文昌帝君點頭同意讓誰金榜題名,魁星隨時登記造冊。因此,舊時每年古歷三月三,師生都前來行禮舉拜,以美風俗興教化。舊時秀才、舉子等趕考前,亦來拜文昌帝君,以求榜上有名。由於“文昌閣”為二層建築,站在閣樓上可以將吐絲口一覽無餘,盡收眼底。《民國續修萊蕪縣誌:藝文志》詩歌部分有前人賦詩一首,讚美此景。
吐子口觀音閣
百年縱蹤半江東,選勝無如此地雄。
千里丹青開碧落,萬山迥合走蒼龍。
村莊處處登秋獲,雞黍家傢具野供。
剩有登臨高興在,不妨口跡馬牛中。
詩歌大意為:作者稱一生遊歷了大半個中國,還沒有遇到比這裡更美好的地方,登臨觀音閣高興地看到這裡村莊環境幽美,地肥物豐,牛馬成群,群眾生活殷實,一派興旺景象。
距“文昌閣”僅數步之遙即是“觀音廟”(俗稱“觀音堂”)。“觀音廟”建廟年代久遠。據傳,清光緒年間北街建學堂時,從地下挖出石碑一塊。碑上刻有:“吐絲口南里許,有觀音庵廟一所”即指此廟。北街學堂位於明代建立的玄帝閣東院。由此推斷,觀音廟可能在明代建設。廟內有北大殿、東大殿、中殿,另有鐘樓、西側房等。北大殿有泥塑觀音像,東大殿為龍王殿,中殿為關帝爺殿。廟由兩名尼姑看守。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廟內所有神像被拆毀,在這裡辦起了新學堂。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口鎮南街村是萊城區一個行政村,邊上有馬陳村,陶北村,山頭店村,人勤物豐,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山明水秀
村內企業:石材料廠,農機修造廠,粉絲廠,純凈水廠
主要農產品:椰子,大芋頭,甜菜,栗子,平菇,梨子
村內資源:鉬,碲銀礦,脆硫銻鉛礦
村裡單位:南街村信用社,南街村糧站,南街村村委會,南街村廣播站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萊蕪市萊城區南街村位於山東中部,齊魯腹地,泰山東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6°.02'46″~36°.33'10″,東經117°.19'0″~7°.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