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井嶺村

山西長治市壺關縣下轄村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東井嶺村,縣誌記載因在一眼水井的東面而得名,位於壺關縣中南部,太行山脈之中龍山之上,又稱嶺上;是東井嶺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在太行山大峽谷5A風景旅遊區頂峰,被譽為“太行之巔”。

省道長(治)平(城)公路、蔭(城)林(州)公路相匯於此交叉而過,是壺關乃至晉東南出省之要衝。交通十分便利,到壺關縣城只需30分鐘,到長治市區也不過50分。

自然環境


氣候

美景
美景
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30.1小時,日照率60%。境內年平均氣溫8.9℃,1月份最冷,最低氣溫-21℃,平均氣溫-6.5℃,7月份最熱,最高氣溫37℃,平均氣溫22.1℃。年均降水量在574.5mm左右,且多集中在7、8、9三月,年均蒸發量1740mm,年蒸發量是年降水量的3倍以上。全年無霜期約153天,初霜日出現在10月上旬,終霜日在次年5月上旬,最大積雪厚度20cm,最大凍土深度68cm。夏季主導風向SE,冬季主導風向WN,年平均風速2.1m/s,最大風速17m/s。

河流

範圍內無常年性河流,以及大的地表水體,流經區域內的河流均為濁漳河支流,為季節性河流,地表水由東向西排出,溝谷多為“V”字型沖溝,若遇暴雨時節,常有洪流發生。屬海河水系漳河流域。區內主要河流是漳河,屬海河水系,分清漳河和濁漳河兩支。清漳河分東源和西源,東源發源於昔陽縣的沾嶺山,西源發源於和順縣八賦嶺。東西兩源在左權縣上交漳東南匯合后稱清漳河。在黎城縣下清泉村流入河北省。濁漳河分南、西、北三源。南源發源於長子縣發鳩山,長133.50km;西源發源於沁縣漳源村,長81.40km;北源發源於榆社縣柳樹溝,長129.80km。南源和西源在襄垣縣甘村附近匯合后又與北源在襄垣縣合口村匯合,匯合后稱濁漳河。在平順縣下馬塔以東進入河南省。在山西境內河段長231km,流域面積11311km,年徑流量6.35×10m。

地震

區域內有史載的最早一次地震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震,至1956年的近1700多年間共發生地震42次,其中破壞性的有8次,強度4—5級,據國家地震局對該地區地震鑒定,區域處於臨汾邢台兩大地震帶之間為相對穩定區,屬太行山亞弱地震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區域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

交通狀況


蔭林公路

蔭林公路(327省道)全長77公里,西起長治縣蔭城鎮,東到河南林州市,途徑壺關縣百尺鎮、東井嶺鄉石坡鄉橋上鄉,這條路是在前任省委書記胡富國的策劃和帶領下,總投資1億兩千萬修建的晉煤外運專線,實建於1989年,在山西省政府和長治市政府的共同關注下1992年開始改造和修建此路,96年鋪油97年10月6號剪綵通車,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省長孫文盛出席竣工剪綵儀式。是山西的第十三條晉煤外運公路,壺關境內有71公里,有45公里盤旋在大峽谷內。

長平公路

長平公路秀美景色
長平公路秀美景色
長平公路(225省道)北起長治市區,南至陵川縣平城鎮,途經壺關的龍泉、店上、東井嶺、樹掌4個鄉鎮,分別與壺關的三條主要幹線壺龍線、四趙線、蔭林線交匯,有壺關的“中軸線”之稱。該線南段東井嶺至平城段於2003年通車,北段長治至壺關縣城段一級公路於2004年竣工,而中段壺關縣城至東井嶺作為長平線的咽喉路段,因其沿線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地質複雜,近十幾年來雖經多次建設改造,仍沒有徹底解決線形蜿蜒曲折、道路寬窄不一、險橋險路眾多等問題。2004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公路部門的支持下,壺關縣委、縣政府將長平二級公路建設作為改善全縣交通狀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在年初三干會上將其列為全縣的39項重點工程之一,多方籌措資金,精心組織協調,落實工程責任,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整段工路施工中,共動用土石方60萬立方米,修築涵洞17道,砌築防護工程近5000立方米,路面鋪裝2.4萬平方米。
長平線壺關縣城至東井嶺村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結束了沿線60多個村莊群眾行路難的歷史,而且與長壺一級公路、蔭林公路連通,將長治市區到壺關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的距離縮短了17公里,節省時間半個小時以上,成為該縣建成的又一條興縣富民的高等級公路。

長圪條農耕道路

長圪條道路
長圪條道路
北與和諧新街相接,南與省道327蔭林公路交融,接通了千畝農田,方便了萬戶人家,是 條真真正正的通向老百姓自家農田和富裕生活的綠色通道。2012年新春伊始,在第一次村支兩委會議上,就把這項工程列為東井嶺村本年度重點工程。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資金嚴重短缺,機械設備落後,沒有修路造橋的技術經驗。村支兩委在王永清的帶領下,齊心協力號召群眾一起參與,集思廣益,研究方案,解決難點,注重質量,把握進度,倒排工期。在鄉黨委書記鄉長閆曉陵同志的的大力支持下, 積極聯繫鄉黨委政府和縣交通局,幫助解決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問題。使此惠民道路如期順利竣工。此道路的建成使東井嶺村形成了三條主幹道路,一個小環路的基本架構。使鄉鎮政府駐地的交通更加暢通,使當地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

文化


東井嶺村奶奶廟

東井嶺廟宇
東井嶺廟宇
位於村中心處,始建年代不詳,原貌疑為磚石券壘的一個神龕;據碑文記載奶奶廟原名為唐太宗李世民廟,不知何時改為現名:奶奶廟。該廟坐北向南,背靠龍山而建,面對南松嶺。一進二層院落,有正殿、偏殿、戲樓、東西角樓、東西廂房、建制完整,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紅牆灰瓦,由低到高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海拔1300多米的龍山腳下,是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展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代表了我國清代壺邑地區民間村級廟宇建築的基本風格。根據碑文記載200餘年來,奶奶廟改擴建、維修有6次之多,分別施工於大清嘉慶五年(1800年),大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
大清嘉慶五年(1800年)以王偉棟、王世寬等為代表的村集體改擴建大廟記錄
《重修唐太宗廟碑記》
天廟者所以棲神也,廟宇不整神將焉棲。
吾東井嶺村龍山之上舊有唐王廟一座,凡四時祈禱無不靈驗,誠所謂神而明之有感斯通者也。
碑碣
碑碣
但廟貌太小止用磚石券磊,並無木植起架,內缺神像徒設虛位,且歷年久遠,漸近傾圮。
雖村人按時致祭,殊非敬神之道。以故合村公義,重修堂殿三間,塑唐太宗聖像。
於本年七月中旬開工,十月下旬告竣。共花費大錢壹佰伍拾余千文,將見**輝煌千秋之享祀不絕神功**萬姓之 感戴靡窮矣,是為記。
歲進士 王偉棟 撰 甥太學生 王璞 書
督工 維首
王世寬 王宗和 王培初 王重熊 王起行 王宗周 王金鰲 王泰熊
王培基 王得熊 王偉棟 王宗永 王世誠王開基 王廷琪
大清嘉慶五年歲次庚申十月穀旦 王工路 雲刊
大清道光五年(1825年)以王 璞、王世盛等為代表的村集體補修大廟記錄
補修廟宇補修戲樓布施碑記 1825
世德葯室 捐錢叄仟文 闖盛店 捐錢壹仟陸佰文
和順店 捐錢捌佰文
以上眾鋪戶共捐錢拾貳千文
民國十七年(1928年),以王補亨、王陽明為代表的村集體維修大廟記錄
公元1987年,以王替榮、王海棟等為代表的村集體維修大廟記錄
《維修廟宇碑記》東井嶺村原有廟宇一座,不知建於何代,乃古迹只記道光五年、中華民國十七年各維修一次,歷今百餘年,風吹雨灑年久失修,房屋倒塌工程浩大。廣大村民修復心切,為保護祭物,由村委決定從歷年公共積累提取壹萬餘元並組成修建隊,於1987年五月二十日動工至八月十五日竣工。古建文物光複流芳百歲 特立碑記
東井嶺村民委員會 村委幹部:王替榮 王海棟 王有生 王書忠 王福清 青 婦 武:張秀珍 牛丑令 王迷松
王迷松刻 靳秋法書 領 工:王有生 木瓦工:李保山 李德山 王福珍 油 畫 工:靳秋法 王興保 王海堂
全體施工人員
王 *孩 王有才 王*保 牛秋芳 **法 王愛興 王廣興 王有松 王玉青 進替 王文方 王愛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丁卯年
公元2011年,以王松有、王國芳等為代表的村集體維修大廟記錄
東井嶺村
東井嶺村
《維修奶奶廟碑記》東井嶺村奶奶廟因年長日久風吹雨灑年久失修,廟內大部分建築物已 損壞。為了使這座祖上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能夠萬世流芳,經支村兩委研究,決定修復大廟,並且要塑造三仙奶奶神像。工程從2010年7月6日開工至2011年四月初三日竣工,總投資為八萬餘元。為了傳留後人,特立此碑。村幹部 支書:王松有 村長:王國芳 會計:王志方 副村長:王德清 領工:王德清
參加人員:王書珍 呂春平 呂書平 董金髮 王聽魚 魏貴保 李玉令 申紅霞 王路平 馬櫻桃
公元2015年,以王永清、王志方等為代表的村集體維修大廟及人民舞台記錄
東井嶺村維修奶奶廟修建人民舞台自願捐資功德碑
功德碑
功德碑
東井嶺村文化古迹奶奶廟建於大清嘉慶五年曆經幾百載現已破舊不堪為了是這座歷史古迹完好 的保存下去,在2013年至2014年村委對廟宇進行了部分維修,由於村集體資金薄弱至今還未全部修繕加上村文化中心人民舞台也已倒塌兩項工程需儘快動工修建,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我支村兩委老黨員老幹部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員和社會各級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自願捐資為東井嶺村的建設添磚加瓦他們的無私奉獻給予了東井嶺村極大的贊助。為了使後人永記特立此碑以作記載 捐資人員姓名附碑后
東井嶺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永清
東井嶺黨支部委員、村委會會計:王志方
東井嶺村委副主任:王國平 王德清
東井嶺村委會委員:李慧
東井嶺村支部委員:靳江平
2015年四月初十日立

人民舞台

人民舞台廟會
人民舞台廟會
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原名東井嶺劇場,2015年改擴建時更名為人民舞台。是一年一度廟會唱大戲的大舞台,是東井嶺村及周邊民眾的文化娛樂場所。本村主要上演上黨梆子戲曲。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上黨梆子戲曲演出每年農曆四月初九晚,在 東井嶺村人民舞台開始上演,到四月十二晚結束,共三天四夜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