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根文化

文化概念

道德根文化這一概念,是由熊春錦先生提出來的。道德文化是其後世各種新生文化的主根,故又稱之為根文化和道德根文化。

概念解析


道德根文化這個詞是一個新概念,依照《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中華國學道德根》(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熊春錦著,團結出版社出版)等熊春錦先生的著作編輯。中華道德根文化系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巨系統,由道、釋、儒三大文化構成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在此基礎上開枝散葉成長為亘古長青的參天大樹。其中以道學最為歷史悠久,遠溯於上古人紀時代,是中華道德文化系統的主根。道德文化系統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和脊樑。
可以從三方面闡述。一是從發生的時間來講。中華文化是一個大系統,既有傳統文化,也包含著現代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源頭上,是一部道德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儒學文化,道德文化的歷史遠遠早於儒學文化數千年。以軸心時代為分水嶺,2500年以前的文化是中國的根文化時期,主要是以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老子德道文化為核心,所以軸心時代之前的文化又稱之為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其後世各種新生文化的主根,故又稱之為根文化和道德根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呈而出,實際是從不同角度肢解閹割了道德根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由於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整個民族文化就被儒學全面取而代之,進入了儒學文化的時代。並且延續至近代的五四運動時期,才進入現代文化的時期。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靈魂,同時也是後世各家學派的生命源泉。道德根文化主宰著中華民族2500年以前的漫長歷史發展時期,同時她的升降浮沉、殘缺重拾決定和影響著2500年以來中國歷史的迭盪起伏。
二是從文化的本質來講,道德根文化是修身文化,通過修身而達到天人合一,獲得宇宙真知的文化。中國的道德根文化和古希臘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人們要想走進道德根文化的殿堂必須要進行修身,研究實踐者首先要完成自我的放下和超越,性命雙修。修身的過程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新確立的過程。修身是進入其中的台階和鑰匙,這就是中華道德根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是第一要務和前提。
三是從留世的經典來講,主要有三部:《德道經》、《黃帝四經》、《易經》。這裡所說的《德道經》是以帛書本為本。奉《德道經》還是《道德經》也是道德根文化區別於其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僅是篇序的顛倒,而是用德"一"這條主線,引導人們認識大道的順生逆返之理,指導修者由五德返德一、歸道○的理論與方法。而絕不是越過德這個"一"就能直接到達道"○"的狀態。通行本《道德經》,在客觀上會誤導人們先道后德,坐而論道,搞嘴皮子道,不去艱苦地修德,這隻會起到讓人們永難進真道。
關於道德。在中華古文明中,沒有道德一詞,春秋之前道就是道,德就是德,兩字的含義不同, "道"指宇宙大自然的本根、核心,是天地萬物人能量的源泉,生生不息的動力,是宇宙的結構模式和運行的規律。《老子》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轉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這些論述表明,道是一種不依賴任何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一種特殊存在,是生成萬事萬物的根本。
德是道的功能體性,是道外在的體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個"一",就是《莊子》所說:"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管子》中說:"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顯然,道為○,德為一,道隱德顯,道里德表,道體德用。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天地人都是由道化生而由德來畜養的。所以萬事萬物都尊道貴德。《黃帝內經》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天德地氣這兩種能量在人體內流動,輸布,而使人的生命具有活力,德就是長養人類生命的能量。天德養神,地氣養形,德對於人類的健康生存,對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源動力作用。
關於文化。在東方龍文化的基因庫之中,"字"的母親是"文","文"的母親則是"符",所以咬文嚼字的關鍵就是回溯於文,就是"咬文"。這個"咬",只有從"字"回溯於"文",再慧觀其文,透過有質有形之文,進入有質無形的"眾文"之境內而大明白。在2500年以前的東方龍文化時期,在人們的慧識尚未關閉喪失之前,祖先們將慧觀萬物所知,歸納為三個大的系統,分別稱之為:天文、人文、地理。
慧智共運之中,仰觀於宇宙天空時,發現的宇宙天體能量結構物元圖,名之為"天文";內觀於身體內,發現的能量結構物元圖,名之為"人文";俯察大地時,所發現的地氣能量結構物元圖,名之為"地理"。文,是萬物轉化成物元形態,向外界表達自己全息信息的一種符號,能反映出本體的全息性,既具有無形有質的特徵,同時又能被描畫記錄,(也可稱為物之象形,請參考)當其被描畫顯影的時候,也就稱之為"文"。自然萬物不同的文,全都可以用顯態的形式記錄和表達,使不具備慧識能力的人,也同樣能夠了解其中的道義。漢文字就是對慧觀萬物所知的各種能量結構物元圖的表象和表意。
這個"化"的甲骨文,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
文化可以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文之化",因為"文"本身的隱形客觀存在性,以及從質源到物源的能量儲合構成變化性,使"文之化"存在著比較完整的隱化性和顯化性,以及顯隱同步變化性。抓住了"文化"一詞中的隱文隱化性,才能比較全面掌握顯文顯化的智能外在性。通過"文"的善化或者惡化,或者陰陽分化,或者由隱及顯的"文"的變化就可研究人的各種真相、人類的去向和文明的走向。就"文"本身而言,觀其從"文"到"字"的變化,就可以明知人類逐漸離道失德的下滑過程和慧性向智能變化的過程。二是作為修身的方法,用文之化,用有質有形之文,逆化成為有質無形的"眾文",達到提升性命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