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道德根

熊春錦先生的著作

《中華國學道德根》,作者熊春錦,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內容簡介


《中華國學道德根》是國學著名倡導者熊先生闡釋的老子道德哲學思想,作者將五千言靈文恢復其本來面貌:過去所稱呼的“道德經”原本是《德道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演創《德道經》之本義,符合以德進道、德道回歸的自然規律,完成這件工作無疑對推動中國社會德道復興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將促進民族和國家的全面復興和昌盛。

作者簡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2014年,先後被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教育家大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授予“教育創新先進個人”和“2014年度中國教育領袖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帛書周易》、《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德道經九宮版》、帛書《黃帝四經九宮版》、《黃帝四經》(注音版)、《黃帝內經》、簡帛《五行經》釋解、《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智》、《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禮》、《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全四冊)》、《東方治理學》、《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學》、《太極修身》、《幼兒教育概論》等專著,以及《黃帝四經·道法》、《道德經老子思想在當代DVD》、《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主編著作:《德道行天下》(叢書)、《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小篆入門指導》、《小學經典讀本6+1》、《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國學經典讀本》、《中華德慧智經典楷篆對照本》、《慧性圖文畫冊》、《幼兒經典誦讀教師用書》、《幼兒徒手操I》、《甲骨文慧畫·詩詞篇》、《中醫藥文化與健康》、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系列等。

作品導讀


道德的復興,不論是倫理性的道德復興,還是真正的歸德返道的復興,都必須首先尋找到民族的根文化,將自己的足跟立定於民族根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這樣做才是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方法。因為只有這個文化之根才是整個民族的源頭活水,生旺之基。不找到這個根文化,只是功利主義的、實用主義的、病急亂投醫式的研究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不僅不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和真實意義上的道德復興,還有可能使道德的本意繼續被一顆不明道德的心靈、被一雙充滿了私慾、利己主義漆黑的雙手所異化、所玷污,進而失去民族道德復興的機遇,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全都蘊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經》五千文之中,她就是這個民族根文化的主根。在這個主根之上才相繼誕生出中華民族的兩大輔根文化,也就是儒學文化和釋學文化等。如果人們都平心靜氣的、客觀的、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論證這個根文化的起源,這個結論相信是任何學者都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
有文史資料記載的最早的人文學說是“黃學”,在“老學”出現以後,後代人才將它們合稱為“黃老之學”。“黃老之學”就是中華文化最初始的文化之根,主根。此後,才相繼誕生儒道孔孟之學和後來又引進融合的佛學。共同一起組成了中華民族根文化的三大支柱。可以說是以道德文化為主根,而以孔孟之學和佛學為輔根(支撐幫輔的意思),共同地構成這麼三大支柱。誰將這三大支柱給否定了,那麼就不配稱之為炎黃子孫。這條主根絕對不要拋掉,也不能夠拋棄,而是要把它摸清楚。任何偏離主根的學說,任何偏離這個以“道德”為主根,以儒、釋為輔根的這三大支柱的學說,都應當將他們稱之為“雜學”,這樣才能夠比較準確地去把握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根文化,就是七字真言。哪七個字?“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個字,就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靈魂。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文化是以“象、數、理、炁”四個大系統,從各個方面、不同的角度來對萬物的陰陽屬性進行全面的闡釋的。所以要將這七個字解通、讀懂,並且體之於身,那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七字真言。這個“真”,就是要在體內實踐,才能夠得其真味。這個滋味在自己的心、肝、脾、腎、肺裡面,在自己的心裡,在自己的大腦之中,要去實踐才能把握這“七字真言”。在理論認識上,又要運用“象、數、理、炁”多角度的、多個方向地來進行剖析,才能掌握好這個根文化的“七字真言”。比如說用這個“數”來解釋,剛好是七個字。
七個字是什麼意思?它是事物先天的變化成數,是人類精神世界大系統內的圓成之數,是這個太極“黑”裡面變化的成就之數。逢“七”必變,在那個肉眼看不到的空間裡面,就是這麼一個規律。其實這個“七”,就完整地將人類的精神領域囊括在其中。是順行還是逆行,如果是擇其中之一而行,在這“七字真言”面前可以說都會相形見拙。那麼只有整體把握住這七個字,把她讀完整,把她實踐完整,那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傳統的根文化。
這七個字,的確是博大精深!在中國的歷史上對這七個字的闡釋,各家學說堆起來的書,要是把那些竹簡都堆起來,那真是汗牛充棟!用車拉、船載的話,也難以把她弄完。的確,各式各樣的解釋、闡釋以及在民族歷史長河中發展,花一生的經歷都難以把她讀完。東方道德文化理論的解析,是一個整體把握陰陽、執兩用中的方法。那麼對這七個字又要怎麼把握?這七個數字之中,道、德、仁、義、禮、智、信,“仁、義、禮”就是這七個數當中的“中”。“仁、義、禮”也就是道德文化-民族根文化的“中”,也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中”的一個基石。
正是因為“仁、義、禮”三個字在這七個字當中處了“中”,要遵從老子告訴人們的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執兩用中,整體把握”的研究方法,所以就認知“仁、義、禮”是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石。在這個“用中”的討論當中,為了使人們系統性地掌握好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那還得首先講解幾點關鍵的基礎理念。掌握好了這幾點,再來全面地展開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個子系統,那就比較容易順理成章,很自然地就像行雲流水一般地去把她展開。那麼,這一人類精神物質文明回歸的必由之路,也就呈現在面前。所以,要將這些關鍵點,高屋建瓴地、提綱摯領地,牢牢地追本溯源,直至其根,把握住民族文化的根,這個“道德”的文化之根。現在開展、推廣、落實、擴大學習《老子·德道經》,它就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善行舉措,是建立正信的必然途徑,是修身明德、格物致知、齊家興國的最佳路徑。
《老子·德道經》當中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個德治的春天已經臨近,所以要振臂疾呼,迎接這個德道春天的到來,迎接這個道德的復興!必須要共同地去努力,張開雙臂去迎接她的降臨!相信當整個民族、整個社會都形成了一個“不誦《德道》枉少年,不明《德道》痴百歲”的共識之時,也就是道德春天的到來!自己和民族,必將會用德道的心身以觀天下之道德的出現!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希望人們都是大丈夫、烈女子,能夠共同地去處信德之厚土而不居其薄信,處陽水智慧之實而不居於陰水之愚華,復歸德道之境。覺悟的人們,看清楚了《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社會發展必然規律的人們,尋找必然歸宿的人們,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踏上這條自然大道,在回歸德和道的路上迅速地前進!祝福大家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