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

熊春錦先生的著作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作者熊春錦。本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立足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對夏季各節氣的節氣內涵、天文曆法、修身明德、治事養生、民俗諺語以及重大傳統節日等文化內容進行系統研究闡述的學術專著;屬於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之一。本書內容理論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圖文並茂。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其基礎是熊春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現代的穀雨節氣)期間,所作的30餘次講座。在將講課錄音整理編纂成這一系列書籍時,以四時之春、夏、秋、冬進行分冊,並將共性內容歸輯為一本《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一共五本書。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氣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國古人的智慧就在於不僅僅研究表面的現象,而且還要探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且按照“內取諸身,外證諸物”的路徑,通過內外一致的研究來確認節氣的時間節點。天地之間的陽炁(氣)從冬至開始萌發生成后,並不具備生髮萬物的條件,需要經過冬至、小寒到大寒三個節氣的積蓄,方能達到一個變化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立春。從立春開始,五運六炁(氣)中的仁德木炁能量開始廣為輸布,帶來萬物新一輪的生、長、收、成過程。就像人們習慣於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開始記錄他的一生,以四時來為本系列書籍分冊,符合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特點,也是為了便於現代的讀者把握和應用。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主要講解了節氣修身文化的系統觀和基礎知識,其中包括節氣文化的誕生與傳承,易理在節氣修身文化中的應用,修身求真的系統觀、重點領域、主要概念、基礎方法以及節氣養生的重要原則等;四時之春、夏、秋、冬,每一節氣都分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養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節氣期間有重大傳統節日的,則在“民俗篇”之後,增加節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點,而以文化將其融貫成為一個整體。
“文化篇”首先從尋根探源入手,通過對每個節氣名稱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現象的介紹分析,來揭示節氣的特徵和能量運動規律及其對人類養生、治事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清歷史上節氣名稱和排序變化的脈絡,為一些被錯誤改變名稱和位置的節氣正名正位,以使人們能夠按照正確的時序調整自己的行為。
“修身篇”將農事與修身進行對照,將身內之“國”與身外之自然界進行辟喻,詳細講解了每個節氣的五運六炁(氣)特點和修身的重點領域以及方法要領。
“治事養生篇”重點梳理了古人總結出的每個節氣里居家、出行、辦事的準則性內容。人不能脫離天地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經絡竅穴等機能活動,無一不受節氣變化的影響。只有不違天時,順道而行,才能保證有好運相伴。《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在養生方面,本書總結了每個節氣的養生要點,介紹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節氣養生方法,並結合現代營養學知識,講解了節氣飲食知識,附以特色養生食譜
“民俗篇”彙集了全國各地二十四節氣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動和節氣諺語。自古以來,人們根據節氣來治人事天,形成了傳統民俗活動,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本書除了介紹民俗活動的特點,還簡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動的文化內涵。
節日部分,主要對重大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本義進行尋根探源,重點闡述節日特殊時空度數中所蘊藏的修身內涵,並介紹了相關的養生和民俗知識。
春、夏、秋、冬四時,各有其整體性特點,同時每一個季節內的六個節氣,又各有其不同特徵。從全年來看,四時又構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穩定性。掌握的關鍵,是要在四時的系統中了解每一個節氣的運氣變化、修身重點、治事要點;進而掌握這種變化是如何在四時之中進行更大變化的;再回歸到年度周期律這個大系統上,掌握一年中諸項的完整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上升到更大的系統中,在年與年之間,甚至更廣闊的時空系統中,去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天人合一。
夏季是年度周期律“四時”中的第二時,包括年度周期律中空間之度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橫跨農曆四月、五月與六月等三個月度與時間之數。夏三月傍晚時分斗柄的指向,《淮南子》《太平御覽》《遵生八箋》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即:
斗指巽,為立夏。
斗指巳,為小滿。
斗指丙,為芒種。
斗指午,為夏至。
斗指丁,為小暑。
斗指未,為大暑。
進入夏季以後,在天地陰陽能量的升與降方面,天德運用五運模型中第一運的仁德木能量的過程完全結束,天道能量的輸布開始進入到五運中的第二運,也就是禮德火炁的峰值期,以及信德土炁階段。
在治事和養生方面,《攝生消息論》中對人們在火德運行期間的修心和養生提出了規範:
“《黃庭經》曰:心部之宅蓮含花,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適寒熱榮衛和,丹錦緋囊披玉羅。其聲徵,其臭焦,故人有不暢事,心即焦躁。心氣通則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其性禮,其情樂。
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心脈出於中沖,生之本,神之處也,主明運用。心合於脈,其榮色也,血脈虛少,不能於臟腑者,心先死也。
心合辰之巳午,外應南嶽(鼻子上方),上通熒惑之精。故心風者,舌縮不能言也。血壅者,心驚也;舌無味者,心虛也;善忘者,心神離也;重語者,心亂也;多悲者,心傷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心氣冷也;容色鮮好,紅活有光,心無病也。肺邪入心則多言。心通微,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氣也。
故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則含忠履孝,輔義安仁,定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可以居高朗,遠眺望,早卧早起,無厭於日,順於正陽,以消暑氣。逆之則腎心相爭,水火相剋,火病由此而作矣。”
譯文:
“《黃庭經》說:心臟是心神的宅舍,它的外表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蓮花,下面是心神丹元童子的居所,心主理人體的寒熱調理、營養攝入及全身和諧,它的顏色有若硃紅色的錦囊被素色的薄紗包裹著。在五聲中屬徵,在五臭中屬焦,所以人遇上不順暢的事情,身心就會表現出焦躁。心氣通順就能辨別五味,心有病,舌就焦卷而變短,也分不出五味來。心在五德中屬禮,在五情中屬樂。
人到了六十歲,心氣開始衰弱,說話容易錯亂和健忘。心脈能量從中沖產生,是生命的根本,也是神所在的地方,主理人體的光明與生命活動。心氣與血脈相合,能使人的容色光澤鮮亮,血脈虛少,不能供應臟腑的人,說明心已先衰弱了。
在時辰上,心對應的是巳、午,在外對應的是額頭,與天上的火星之精相通。所以心有風邪的人,舌收縮而不能言語。血堵塞的,就表現為心驚;舌沒有味覺的人,是因為心氣已經衰弱了;健忘的人,是因為心神已經相離了;語言重複顛倒的人,心氣已經亂了;容易傷感的人,心有損傷;喜歡吃苦味食物的人,是因為心虛不足;臉色青黑的人,是因為心氣已經虛寒了;臉色鮮艷紅潤、靈活而有光澤,說明心沒有病。肺的病邪進入心,就表現為話多。心能通達四方幽微,心有病,就應用‘呵’字音吐納治療,‘呵’音可以把心裡的病邪排出去。
所以在夏季三個月,要想使精神安定,就應表現出更多的忠孝之心,輔助正義,安靜而又仁愛,穩定呼吸平息燥火,澄清和暢心神。遠離外界的聲色之樂,飲食上少吃肥甘厚味,可以到高處居住,眺望遠方,早睡早起,增加日照,順應夏季正陽之勢,以消除暑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則會使腎和心相對抗,水火相剋,火病就會由此而產生。”
《攝生消息論》中的這段文字,提示得非常詳盡。作為修身明德養生者,在夏天這三個月,應當把精炁(氣)神的“神”調適到清靜的狀態。通過培養忠孝的品格、品質、品行,輔義安仁,使呼吸始終保持較為均勻的狀態,心火不會過度地燃燒,從而澄和心神;還要外絕聲色的干擾,飲食清淡而拒絕肥膩;還可以去登高開闊眼界,以及早睡早起等,總之要順應夏季的正陽之氣。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三月調攝總類》:
“《禮記》曰:‘南方曰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太元經》曰:‘夏者,物之修長也。’董仲舒曰:‘陽長居大夏,以生育萬物。’《淮南子》曰:‘夏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漢律志》曰:“南者,任也,陽氣於時任養萬物,故君子當因時節宣調攝,以衛其生。”
《禮記》說:“南方在四時中對應夏季,是說夏有假借的意思,萬物滋養生長是借用大自然的仁德能量而運行的。”《太元經》說:“夏季是萬物已生長完全的季節。”董仲舒說:“夏季陽氣充足,用來生化育養萬物。”《淮南子》說:“夏季猶如一桿秤,是一個平衡的季節,使自然萬物和生態平衡、均勻。”[參考《遵生八箋》,人民衛生出版2016年版。]這段文字都是圍繞著把握四時的空間之度而言的,尤其是《漢律志》中的這段話,提示了順應四時五行能量消長規律的重要原則,需要全面、深刻、系統地理解和應用。火德禮旺於南方,在立夏之際勢能非常強大,達到為王的狀態。火德能量的整體運行規律是立夏后火相,夏至后火旺,立秋後火休,所以需要按照這個規律,正確把握與順應火德能量的升降。當通過修身完成了體內相應的變化,就可以擺脫這個規律的制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為了達成這一修身的良好結果,對於金、木、水、火、土五行能量的消長,都要能夠正確把握。在它們長的時候順著它長,而在它休、廢、囚、死、歿的時候,都需反其道而行之,不動不耗,如此才能保障自己最終達到夏季修身養生的目的。
那麼,在夏季具體應該怎麼做,來落實“正善治”的養生呢?《攝生消息論》中對此也有詳細的講解:
“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三伏內,腹中常冷,特忌下利,恐泄陰氣,故不宜針灸,惟宜發汗。夏至后,夜半一陰生,宜服熱物,兼服補腎湯藥。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症塊。若患冷氣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當慎護。平居檐下、過廊、巷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惟宜虛堂凈室,水亭木陰,潔凈空敞之處,自然清涼。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每日宜進溫補平順丸散。飲食溫暖,不令大飽,常常進之。宜桂湯、豆蔻熟水,其於肥膩當戒。不得於星月下露卧兼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雖快,風入腠理,其患最深。”
這段話是說,夏季三個月,在五行中對應火德能量,主長養。心火氣旺,在五味中屬苦。火能克金,金在五臟中對應肺,肺在五味中屬辛。夏季安排飲食的味道,適宜減少苦味食物而增加辛辣味食品來達到調養肺臟的目的。心氣應當用“呵”字呼吸法來疏導,用“噓”字法使之調伏順暢。三伏天內,腹中帶冷常易受涼,特別忌諱泄痢疾病,因為有泄失陰氣的弊端,所以不宜用針灸治療,只適宜發汗治療。夏至以後的夜半,陰氣開始回升,適宜服溫熱飲食,兼服補腎湯藥。夏季人體火氣旺盛而腎氣不足,即使天氣很熱也不宜冷食,吃過水麵或涼麵、飲冰雪蜜水、涼粉、冷粥等陰寒食品,若食用過多,再加受涼,必然引起上吐下泄的疾病。不要貪吃生冷瓜果茄菜,因為夏至后腹中陰氣漸生積聚,若再食用這些陰寒凝滯的食物,就容易引起痰飲積聚的病症。如果患有冷氣痰火的人,宜忌食避開這些食物,老年人尤其應當謹慎護養。不要圖一時痛快,在屋檐下、走廊、穿堂、破窗邊等有過堂風、過廊風的地方乘涼,這些地方雖然涼快,但被虛邪賊風所傷最為厲害。只適宜在空闊乾淨的廳堂、水邊涼亭、樹蔭之下、清潔空曠的地方,自然清靜涼爽,更適合調整呼吸氣息,凈化心靈,猶如冰雪常在心中一樣,天氣炎熱的感覺在心中會稍加緩解。不能因為天氣炎熱而心中煩躁,這樣會使人感覺更熱。每天適宜服溫補平順的丸藥散劑。飲食宜溫熱,不要吃得太飽,可少食多餐。適宜喝桂湯、豆蔻熟水。但是肉類、高脂肪的東西、肥甘厚味的食物在夏季都要禁戒。不要在星光月光下裸露而卧及大小便,或睡著後繼續扇風納涼,這樣雖然一時爽快,但風邪容易乘此侵襲人體肌膚腠理,病患會十分深重。[參考《遵生八箋》,人民衛生出版2016年版。]
現在很多人,夏天時候喜歡對著風扇吹半晚或整晚,其實這樣很容易讓風透腠理然後進入骨髓,藏於大腸以及雙腋的“黑風洞”之內而傷風,時機一到會全部爆發成為嚴重的疾病。
“貪涼兼汗身當風而卧,多風痹,手足不仁,語言蹇澀,四肢癱瘓。雖不人人如此,亦有當時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說何也?逢年歲方壯,遇月之滿,得時之和,即幸而免,至后還發。若遇年力衰邁,值月之空,失時之和,無不中者。頭為諸陽之總,尤不可風,卧處宜密防小隙微孔,以傷其腦戶。”
睡眠之中,哪怕是一丁點小孔透過來的風,其殺傷力都非常強大,都有可能傷及自己的腦戶,為晚年種下顱腦部疾病隱患。
“夏三月,每日梳頭一二百下,不得梳著頭皮,當在無風處梳之,自然去風明目矣。”
因此,在夏天很關鍵的一個養生方法就是經常梳動自己的頭髮,每天梳一二百下,梳頭時不要讓梳子碰到頭皮,用頭髮根來透出氣,使體內的風得以散發。而且梳頭時要在無風的地方進行,使體內的風寒暑濕能夠隨之而瀉,達到祛風明目的效果。
養生論》曰:“夏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成實,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髮痎瘧,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又曰:“夏氣熱,當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熱也。禁飲溫湯,禁食過飽,禁濕地卧並穿濕衣。”
這裡是引用《養生論》中的內容,提醒人們,夏季繁茂秀美,天地陰陽二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變得豐盛充實。人應晚睡早起,白天不要有倦怠情緒。保持心情平靜,不要發怒,使花朵結成果實,使人體氣機得到宣洩而舒暢。這是順應夏季的時令,符合養生長壽的規律。如果違背了這種規律,就會損傷心臟或造成功能性傷損,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到了秋季容易發生二日一發的瘧疾,由於夏季長養之氣儲備不足,不能供奉秋天之故,到了冬天疾病就會加重。而且,夏天天氣熱,適宜吃豆類來清火,不能總吃熱性的食物。不要喝溫湯,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和穿濕衣服。
總之,獲得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自然的消長,使體內不受邪氣的影響。

作者簡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2014年,先後被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教育家大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授予“教育創新先進個人”和“2014年度中國教育領袖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帛書《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帛書《黃帝四經九宮版》(注音版)、簡帛《五行經》釋解、《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智》、《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禮》、《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東方治理學》、《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學》、《太極修身》、《幼兒教育概論》等專著,以及《黃帝四經·道法》、《道德經老子思想在當代DVD》、《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主編著作:《德道行天下》(叢書)、《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小篆入門指導》、《小學經典讀本6+1》、《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國學經典讀本》、《中華德慧智經典楷篆對照本》,《慧性圖文畫冊》、《幼兒經典誦讀教師用書》、《幼兒徒手操I》、《甲骨文慧畫·詩詞篇》、《中醫藥文化與健康》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