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熊春錦先生的著作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作者熊春錦,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立足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對秋季各節氣的節氣內涵、天文曆法、修身明德、治事養生、民俗諺語以及重大傳統節日等文化內容進行系統研究闡述的學術專著;屬於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之一。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其基礎是熊春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現代的穀雨節氣)期間,所作的30餘次講座。在將講課錄音整理編纂成這一系列書籍時,以四時之春、夏、秋、冬進行分冊,並將共性內容歸輯為一本《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一共五本書。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氣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國古人的智慧就在於不僅僅研究表面的現象,而且還要探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且按照“內取諸身,外證諸物”的路徑,通過內外一致的研究來確認節氣的時間節點。天地之間的陽炁(氣)從冬至開始萌發生成后,並不具備生髮萬物的條件,需要經過冬至、小寒到大寒三個節氣的積蓄,方能達到一個變化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立春。從立春開始,五運六炁(氣)中的仁德木炁能量開始廣為輸布,帶來萬物新一輪的生、長、收、成過程。就像人們習慣於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開始記錄他的一生,以四時來為本系列書籍分冊,符合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特點,也是為了便於現代的讀者把握和應用。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主要講解了節氣修身文化的系統觀和基礎知識,其中包括節氣文化的誕生與傳承,易理在節氣修身文化中的應用,修身求真的系統觀、重點領域、主要概念、基礎方法以及節氣養生的重要原則等;四時之春、夏、秋、冬,每一節氣都分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養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節氣期間有重大傳統節日的,則在“民俗篇”之後,增加節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點,而以文化將其融貫成為一個整體。
“文化篇”首先從尋根探源入手,通過對每個節氣名稱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現象的介紹分析,來揭示節氣的特徵和能量運動規律及其對人類養生、治事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清歷史上節氣名稱和排序變化的脈絡,為一些被錯誤改變名稱和位置的節氣正名正位,以使人們能夠按照正確的時序調整自己的行為。
“修身篇”將農事與修身進行對照,將身內之“國”與身外之自然界進行辟喻,詳細講解了每個節氣的五運六炁(氣)特點和修身的重點領域以及方法要領。
“治事養生篇”重點梳理了古人總結出的每個節氣里居家、出行、辦事的準則性內容。人不能脫離天地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經絡竅穴等機能活動,無一不受節氣變化的影響。只有不違天時,順道而行,才能保證有好運相伴。《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在養生方面,本書總結了每個節氣的養生要點,介紹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節氣養生方法,並結合現代營養學知識,講解了節氣飲食知識,附以特色養生食譜
“民俗篇”彙集了全國各地二十四節氣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動和節氣諺語。自古以來,人們根據節氣來治人事天,形成了傳統民俗活動,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本書除了介紹民俗活動的特點,還簡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動的文化內涵。
節日部分,主要對重大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本義進行尋根探源,重點闡述節日特殊時空度數中所蘊藏的修身內涵,並介紹了相關的養生和民俗知識。
春、夏、秋、冬四時,各有其整體性特點,同時每一個季節內的六個節氣,又各有其不同特徵。從全年來看,四時又構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穩定性。掌握的關鍵,是要在四時的系統中了解每一個節氣的運氣變化、修身重點、治事要點;進而掌握這種變化是如何在四時之中進行更大變化的;再回歸到年度周期律這個大系統上,掌握一年中諸項的完整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上升到更大的系統中,在年與年之間,甚至更廣闊的時空系統中,去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天人合一。
秋季是年度周期律“四時”中,繼春時、夏時之後的第三個季節。秋時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橫跨農曆七月、八月與九月等三個月度。秋三月傍晚時分斗柄的指向,《淮南子》《太平御覽》《遵生八箋》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即:
斗指坤,為立秋。
斗指申,為處暑。
斗指庚,為白露。
斗指酉,為秋分。
斗指辛,為寒露。
斗指戌,為霜降。
此時,在天地陰陽能量的升與降方面,天德運用五運模型中第二運的禮德火能量的過程完全結束,信德土能量在長夏期的輸布也已經結束。在年度周期律中天道能量的輸布開始進入到五運中的第三運,也就是義德金炁(氣)的初期階段。
在治事和養生方面,《黃帝內經》中對人們在秋天的修心和養生提出了規範,這些規範同樣是依照道法規律而產生,是“正道修”與“善道修”的重要內容,也是“德道修”的基礎,因此需要研習者同步掌握和執行。“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譯文:
“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為萬物受納天道的義德金炁(氣)能量而成熟,進入受納充實平穩收斂期。此時,天德能量中的義德金炁能量的輸布表現得迅速而強勁,而地炁(氣)能量的表現卻顯得清淡蕭肅,人的順四時之度養生,應當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作息時間相仿,使五陰志的活動收斂不興,以保持神志的安寧,順應義金能量九宮制規範作用力,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注意同步收斂身內神識與氣機的活動,使金秋義德能量在身內平穩展開,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五陰志活躍以及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義金能量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義德金炁(氣)的特點而保養收斂人體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直接傷及肺臟,使提供給同藏之氣的條件不足,金生水的氣勢減弱,冬天就可能要發生飧泄病。這是在立秋以後,整個秋季三個月都要重視的修身治事內容。”
那麼,在秋季具體應該怎麼做,來落實“正善治”的養生呢?《攝生消息論·秋季攝生消息》中對此也有詳細的講解:秋三月,主肅殺。肺氣旺,味屬辛。金能克木,木屬肝,肝主酸。當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肺盛則用呬以泄之。立秋以後,稍宜和平將攝。但凡春秋之際,故疾發動之時,切須贍養,量其自性將養。秋間不宜吐併發汗,令人消爍,以致臟腑不安,惟宜針灸下利,進湯散以助陽氣。又若患積勞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乾飯炙爆並自死牛肉、生鱠、雞、豬、濁酒、陳臭咸醋、粘滑難消之物,及生菜、瓜果、鮓醬之類。若風氣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
夏月好吃冷物過多,至秋患赤白痢疾兼瘧疾者,宜以童子小便二升,並大腹檳榔五個細剉,同便煎取八合,下生薑汁一合,和收起臘雪水一盅,早朝空心,分為二服,瀉出三兩行。夏月所食冷物,或膀胱有宿水冷膿,悉為此葯祛逐,不能為患。此湯名承氣,雖老人亦可服之,不損元氣,況秋痢又當其時。此葯又理腳氣諸氣,悉可取效。丈夫瀉后兩三日,以韭白煮粥,加羊腎同煮,空心服之,殊勝補藥。
又當清晨睡醒,閉目叩齒二十一下,咽津,以兩手搓熱熨眼數多,於秋三月行此,極能明目。……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千金方》曰:“三秋服黃蓍等丸一二劑,則百病不生。”
譯文:《攝生消息論·秋季攝生消息》說“秋季三個月,天地間肅殺之氣主令。肺氣旺盛,在五味中對應辛味。金能克木,木對應肝臟,肝在五味中對應酸。在秋季時,飲食適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來調養肝氣。肺氣亢盛時就用‘呬’字吐納法來泄去。立秋以後,逐漸應用平和之氣及藥物調養身體。一般在春秋之間,也是舊病容易複發的時候,一定要安心靜養,根據疾病的性質和自身狀況採取適當的養生方法。秋季不適合用吐法和汗法治病,這兩種攻伐之治會使人消瘦乏累,以此導致臟腑不調和,只適合用針灸中手法的泄法,相助於排除濁氣邪氣病氣,而內服治理方面則應當用湯藥、丸散來助養陽氣。另外,如果患有積勞、五痔、消渴等疾病,不適合吃乾飯、燒烤和油炸食物,還有自死牛肉、細切的生魚肉、雞肉豬肉、濁酒、陳臭咸醋、粘滑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及生菜、瓜果、酢醬之類。如果患有風寒冷症、痃癖等病的人,也不適合吃這類食物。
如果夏天喜好吃冰冷食物過多,到了秋季患有赤白痢疾兼瘧疾的人,宜用童子尿二升,加大腹檳榔五個,細銼為末,共煎取八合,再加生薑汁一合、混入收儲的臘月雪水一盅,早晨空腹分兩次服用,腹泄兩三次為止。夏天食用的寒冷食物積聚,或膀胱內停聚的水液、冷膿,都能用這個藥方祛除治療,不會形成病患。這個湯藥名為‘承氣’,即使老年人也可以服用,不會損傷人體元氣,何況秋痢又正當在這個時令發生。這個葯又能治腳氣,調理各種氣機不利導致的疾病都可見效。男子瀉后兩三天,用韭菜根煮粥,加羊腎同煮,空腹服用,功效遠勝補藥。
還可以在清晨睡醒的時候,閉目叩齒二十一下,咽吞口中津液,用兩手搓熱敷雙眼數次,在秋季三個月這樣做,能取得極好的明目效果。……秋季氣候乾燥,適宜吃麻仁之類的食物來滋潤。秋季禁止服用寒涼飲料以及穿寒濕內衣。《千金方》記載:‘秋季三個月服用黃芪等藥丸一、二劑,使百病不生。’”
天地運用四時來運化萬物的生長收藏,構成了一支氣象宏偉的年度周期律交響曲,四時之間具有起承轉合的“玄之有玄”的結構關係,秋三月就是其中的轉折期,運用和發揮好義德金炁(氣)能量,使春時仁德木炁能量之生,夏時禮德火炁光明能量之長,長夏信德土炁能量之載,在秋季成與熟而進入圓滿收成階段,把握好這個轉折期的“收”的特徵,就能不辜負春夏兩季的辛勤耕耘,獲得金燦燦的金秋果實。

作者簡介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2014年,先後被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教育家大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授予“教育創新先進個人”和“2014年度中國教育領袖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帛書《老子•德道經》校注、帛書《黃帝四經》(注音版)、《簡帛<五行經>釋解》、《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智》、《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禮》、《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東方治理學》、《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學》、《太極修身》、《幼兒教育概論》等專著,以及《黃帝四經·道法》、《老子思想在當代》、《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主編著作:《德道行天下》(叢書)、《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小篆入門指導》、《小學經典讀本6+1》、《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幼兒經典讀本》、《中華德慧智經典楷篆對照本》,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系列等。

圖書目錄


總序
概述
立秋
·文化篇·
一、立秋簡述
(一)立秋的時與度
(二)立秋天氣氣候
二、立秋的尋根探源
(一)“立”的字源與字義
(二)“秋”的字源與字義
(三)立秋的詞義
三、立秋的天文內涵
(一)立秋的天文古籍
(二)立秋物候
·修 身 篇·
一、立秋修身順四時
(一)立秋的能量卦象
(二)立秋農事與龍事修身
二、身國內的立秋修身
·治事養生篇·
一、立秋運氣與治事
(一)運氣古籍
(二)立秋全息兆象
(三)立秋治事
二、立秋的正善治養生
(一)身識養生
(二)口識養生
三、七月治事宜與忌
(一)治事之宜
(二)治事之忌
四、立秋採藥與製藥
(一)採藥
(二)製藥
·民俗篇·
一、立秋民俗文化
(一)感恩祭祀
(二)秋社
(三)貼秋膘
(四)啃秋
二、立秋農諺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