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下轄鎮
天等鎮,隸屬於天等縣東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地處天等縣東部,東臨馱堪鄉、大新縣,南靠小山鄉、大新縣,西鄰都康鄉、龍茗鎮,北接馱堪鄉、寧干鄉。天等鎮行政區域面積212.3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天等鎮常住人口為91459人。
1957年3月,鎮都縣改名天等縣,以駐地天等鄉為縣名。1958年,先設天等鄉,後設天等公社,屬天等縣。1958年12月,天等、大新2縣撤銷合併置新英縣。1962年,設天等區。1984年,天等公社撤銷,原天等鎮改為鄉級,並分設改華隆鄉。截至2020年6月,天等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仕民新區。
2018年,天等鎮有工業企業82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天等鎮清屬龍英土州。民國初為添等鄉。民國35年(1946年)置添等鎮。鎮治添等街分鎮南、新西、中山、太平街;鎮南街(含新屯),在鎮之南;新西街(含更放屯),在鎮之西,外來客商聚居於此;太平街(含今星群街),因居民穩定而得名。勝利街於抗日勝利時建成。和平街原是那逢屯,解放后陸續遷至今址。1951年為天等區(第一區)。1958年3月分天等、榮華、大隆3個鄉(小鄉),曾稱天等區、天等公社。曾稱添等鄉(小鄉)、天等大隊,1980年復置天等鎮。1984年10月撤銷公社建制,建立鄉(鎮)村政權,增轄麗川、百靈村,鎮治和平街,原來的天等公社分置為天等鎮和華隆鄉。2002年8月將天等鎮與華隆鄉合併設立天等鎮。
天等鎮北部地勢較平坦,有榮華河等水域。南部山多田少。
天等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20.6℃,年平均降水量1389毫米。
天等鎮境內屬右江水系。天等河(又稱麗川河)自稻香村入境,流經榮華村后與都康河匯合后流經麗川社區,向東流經洪嶺、盛典村后潛入地下,流入隆安縣,歸屬右江流域。境內河道長10.7千米,年平均流量2.0立方米/秒。
天等鎮主要自然災害為乾旱、洪澇、低溫、霜凍、冰雹等,其中春旱夏澇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
天等鎮風景
天等鎮風景
天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644立千瓦(包括借大新縣稔底建電站可開發量7200千瓦在內),1985年已裝機9004.9千瓦(包括稔底電站已裝機4800千瓦在內),尚可開發利用7639千瓦。
天等縣土地總面積為3263179畝,1980年有耕地393137畝,佔總面積12%,其中水田201785,旱地191352畝;園地7655畝,佔0.2%;林地664419畝(1974年林業普查數),佔20.4%;疏林地115750畝,佔3.6%;牧地499190畝,佔15.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1510。
2011年末,天等鎮轄天城、新城、麗川3個居民委員會,百靈、稻香、宏魁、榮華、四維、仕民、洪嶺、盛典、大隆、應村、母村、郎明1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個居民小組,13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天等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仕民新區。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451425100001 | 121 | 天城居委會 |
451425100002 | 121 | 新城居委會 |
451425100003 | 122 | 麗川居委會 |
451425100004 | 121 | 龍岩居委會 |
451425100201 | 122 | 百靈村委會 |
451425100202 | 220 | 稻香村委會 |
451425100203 | 220 | 宏魁村委會 |
451425100204 | 122 | 榮華村委會 |
451425100205 | 122 | 四維村委會 |
451425100206 | 121 | 仕民村委會 |
451425100207 | 122 | 洪嶺村委會 |
451425100208 | 220 | 盛典村委會 |
451425100209 | 122 | 大隆村委會 |
451425100210 | 220 | 應村村委會 |
451425100211 | 220 | 母村村委會 |
451425100212 | 220 | 朗明村委會 |
天等鎮建設
截至2018年末,天等鎮戶籍人口75894人。
2021年6月10日,天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等鎮常住人口為91459人。
2011年末,天等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48億元,比上年增長25%;各項貸款餘額1.69億元,比上年增長8%。
2018年,天等鎮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個。
2011年末,天等鎮耕地面積5.94萬畝,人均0.8畝,以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29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7%。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萬噸,人均336千克,其中水稻0.6萬噸,玉米1.21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甘蔗、指天椒。
2011年末,天等鎮甘蔗種植面積2.33萬畝,產量13.71萬噸,指天椒種植面積0.27萬畝,產量0.11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9.5萬頭,年末存欄4.12萬頭;牛飼養量0.73萬頭,年末存欄0.62萬頭;家禽年飼養量43.6萬羽。
2011年末,天等鎮以錳業加工、機械加工、食品加工、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0.82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擁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45人。
2011年末,天等鎮有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1.49億元。
天等指天椒
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葉十足,醇香濃郁,品質獨特,曾榮獲1983年國家外經貿部“優質產品”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辣”而名揚海內外。天等大肉姜是廣西名優的傳統產品之一,姜塊肥大,肉質細嫩、品味香辣而在區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天等苦丁茶
天等縣種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有面積已達5千多畝,年產鮮茶450多噸,可加工製成高品位優質的球形、花形、條形等品種共100多噸。
天等蕎頭
天等蕎頭是廣西名優土特產品之一。該產品香脆、淡辣,具有清涼解暑,生津止渴,幫助消化之功效。
天等茴油
產於天等“四城嶺”、“九九嶺”的八角茴油,茴油度數高、品質優,早在建國前就一直馳名中外。
天等八角
天等生產的八角在建國前就已聞名港澳。天等縣現有八角林9.8萬畝,年生產鮮果6千多噸,折乾果約2千噸左右。
天等貓豆
天等貓豆是天等傳統的土特農產品。目前天等縣年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年產量1.4萬噸,收穫季節為10~12月份。
豬腸糕
豬腸糕是天等縣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由於它味香可口,多吃不膩,且很耐飽,因而深受天等人的喜愛。
豬腸糕有兩種吃法:一是把煮熟的豬腸糕剪成一小節一小節放在碗里,用手抓著吃或用筷子夾著吃;二是將煮熟的豬腸糕整條放到鍋里煎,煎到腸皮光滑油亮時就撈上來剪成小節吃。如果想吃辣的、酸的、鹹的、甜的,可調點辣椒水、米醋水、醬油水、糖水等,再加點香油和香菜味道更妙。
把荷魚丸
天等縣把荷魚丸,是地道的地方風味小吃,湯煮、酥炸、煎蒸均可,韌而不硬,營養豐富,沒有腥臭味,清爽不膩,味道別具一格,深受人們青睞。把荷魚丸選用垌列河的鯉魚為原料,把荷魚丸即做即吃,可與魚頭、豬腸粉、腐竹、水豆腐、銀耳、香菇、酸筍和南瓜花等煮湯,風味獨特,十分可口,多吃不膩,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亦可將魚丸隔水蒸熟后,與薑絲、蔥末、西紅柿和香油等做成的滷汁拌勻吃,令人食慾大振。
天等鎮風景
天等鎮境內有縣道天(等)大(新)二級公路、揚(灣)龍(茗)線、天(等)田(東)公路,鄉道天(等)仙(橋)公路4條公路幹線交會。
2011年末,天等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5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8戶;各類圖書室I7個,藏書9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75人。
2011年末,天等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630人,專任教師69人;小學13所,在校生4522人,專任教師24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994人,專任教師9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末,天等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68人
2011年末,天等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個;有床位36張,每萬人擁有病床4.9張;固定資產總值54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0名,其中執業醫師22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81萬人次。12個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
2011年末,天等鎮有學校體育場14個。
2011年末,天等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39戶,人數8937人,支出177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長10%;醫療救助16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962人次,共支出14.89萬元,比上年增長5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21戶,人數5454人,支出405.776萬元,比上年增長29%,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長2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2.27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0.43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7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人。社區服務設施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個,社區服務站3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58萬人,參保率86.67%
境內有風景名勝30多處,較著名的自然風景有:縣城附近的麗川獨秀峰、得月樓、派替湖、龍蟠山;龍茗的八仙山、觀音山、向都的萬福山、百感岩;上映的仙橋。溶洞有天等的安寧洞、百靈岩,向都的百感通天岩、清風岩,都康的清音洞,把荷的觀音岩。
即天等那利水庫,位於縣城西部的寧干鄉那利屯,離縣城有20公里,是天等縣重點中型水庫。水庫屬分叉型丘陵水庫,庫內彎叉多,水帶狹長。庫內有1個半1島、1個孤島、1座交通水泥橋、1口泉池,庫尾連接廣西唯一蜆木大林場——九十九嶺林場的第一嶺。一年四季,庫區鳥語花香,曲水通幽,水面寬闊,風光景色獨特,環境幽雅。
位於天等縣天等鎮仕民村龍角屯後面的高山之中,水溫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水位平穩,歷年大旱不幹涸,久雨不外溢,水位升降僅一米左右,池水清澈碧綠。周圍全是石山,天池有四奇:一水源奇;二池中的魚奇;三形成奇;四儲水量奇。萬福寺位於天等縣向都鎮北郊1公里處,該山孤峰挺拔,圓如卓錐,高約60米,腰徑約50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山上洞口建萬福寺,洞下層建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岳飛幾位歷史人物。洞前石壁上用蜆木架一天橋,經300餘年仍相當堅固。洞壁上有多處石刻。
百感岩位於向都街東北2公里處,洞內有大小洞穴數十,鍾乳遍布,枯榕江自南向北穿過洞底,景色壯觀,為溶洞之首,《徐霞客遊記》載:"此洞外險中悶,既穿歷渺,忽仰透崇宏,兼一山之前後,以通奇匯眾,流於底而不覺,幽明兩涵,水陸濟美,通之則翻出煙雲,塞之則別成天地。西來第一,無以勿也民間有儂智高據洞駐兵的傳說。
有方棺、圓棺各1副,內有人骨;那硯山崖葬有圓筒棺2副,經鑒定為宋代崖葬;呈屯崖葬有圓筒棺17副,為宋至明代崖葬;龍念山崖葬有圓棺近20副,經鑒定為宋至明代崖葬;蘭屯崖葬有5副原棺材,鑒定為宋至明代岩葬。趙墓1975年2月24日出土。趙是龍英州第15任土官、奉訓大夫軍功欽賜蟒玉加四品服色世襲知州趙彥麟之世玄孫。清乾隆七年(1742年)死,葬於今龍苟進寧村百六屯邊。墓穴深入地下1.4米,周圍夯20厘米厚的三合土層。墓室用青磚砌成,屍體用槨相套下葬。槨長270厘米,寬、高各95厘米,板厚10厘米棺長215厘米,高、寬各60厘米,板厚7厘米,外層用6層油麻布包裹。槨棺之間塞滿松香及生石灰。屍體包13層綾綢緞衣服。出土時,屍體已在地下埋葬233年,但仍完好無缺,皮膚尚有彈性,槨棺也完整無損。屍體仍在廣西醫學院,衣物現存廣西博物館。
天等崖畫位於縣城西北化隆鄉榮華村那硯山南面石壁上,距縣城4.8公里。畫面所在石壁呈岩廈狀,崖畫即繪於岩洞及隙內灰黃色的騎馬人、牽馬人、馬、狗和一組符號圖象構成。
崖畫分4組,既有纖細簡單的線條,又有粗獷渾厚的筆調,既有排列整齊的圖象,也有規格不一的畫面,顯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獨秀峰位於城東一公里處,由麗川獨秀峰和麗川河組成,是天等縣比較有特色的景區,是南寧地區的八大美景之一。秀峰麓下麗川河水,五拱古橋。古橋上游攔河壩,水從壩上飛瀉,水花飛濺,形如瀑布。峰頂建有六角亭,氣勢恢宏。河岸樹木蔥鬱,宛如一條盤龍向前奔騰。四周群峰環抱,青山浴水。難怪《杜鵑聲聲》影片選此拍攝處景。二戰時期,紅二縱到此打土豪、籌軍餉,是革命紀念勝地。
"自治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地區文明鄉鎮"等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