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寶陀寺的結果 展開

寶陀寺

位於招寶山頂的寺廟

寶陀寺位於招寶山巔威遠城內,該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海寇出沒將該寺據為巢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剿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於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

建築年代


寶陀寺
寶陀寺
大中年間(847--859)築,供奉觀世音菩薩,宋元豐三年(1080年),賜額“寶陀”。

歷史發展


接著,鎮海的僧尼佛教信徒,又按觀音道場和普陀山格局,陸續在招寶山上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餘處寺、庵和茅蓬。當時海上倭寇出沒,實行“海禁”,又因寶陀寺觀音菩薩原是從普陀山遷來,於是各方香客都來招寶山朝拜,故當時香火極盛,後來,倭寇平定,普陀山寺院復興,各方香客又多去普陀山朝拜,然而寶院寺的香火併未間斷,尤其是每年夏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誕生、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寶陀寺 禮佛者仍絡繹於道。
寶陀寺自遷建招寶山以來,經歷代總督、都督。知縣、寺僧等多次修葺,不但保持了原貌,而且還有所增置。
1841年10月,英軍進犯鎮海時,寶陀寺曾道嚴重破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督辦浙東善後事宜的鹿澤長等募集資金對寶陀寺進行大修,重置了天王殿、羅漢堂圓通寶殿,還設置了鐘樓等。此後又修葺兩次。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飛機曾多次轟炸招寶山軍事設施,致寶陀寺部分殿字被毀,香火從此衰落。1965年,浙江省政府曾撥款修葺寶陀寺圓通殿。1981年,寶陀寺的“圓通寶殿”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省、縣兩級撥款30餘萬元進行大修。
“圓通寶殿”,即觀音寶殿(相傳觀音菩薩圓通而證大道,故亦稱圓通大士)。現殿高9.4米,長寬各19米。朱椽筒瓦,飛檐雕亮,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徵,塑有頭戴毗盧帽的觀音像一尊,稱“毗盧觀音”。佛像貼金,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三十二化身觀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後壁另塑腳踏鰲魚的化身觀音一尊。
1985年恢復宗教活動,僧眾上山接管寺產、殿正職中重塑毗盧觀音,貼金佛像端坐於蓮花台上,佛象連台高8米,善才、龍女分列兩側;三十二化身像分列大殿左右兩旁。塑象造型各異均精雕細琢。寶陀禪寺為聞名遐邇之古剎,明清文默客多有題詠。明王炳詩:“海外傳補陀,此間復有寺;海外僧延賓,此間僧種蒔。一佛分榮枯,兩山各爭翠。"隱喻寶陀寺的史事。今日寶陀寺已復成為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