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亭度雁賦

夜亭度雁賦

《夜亭度雁賦》是南北朝時期政治家陳叔寶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寫寫作者自己在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漫步小徑而聞雁聲,再具體地描繪雁群飛過夜空的情景,最後寫鴻雁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全賦貌為體物,實為抒情,既具“體物而瀏亮”的賦體功能,又具“緣情而綺靡”的詩歌功能。

作品原文


夜亭度雁賦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雲隨竹動,月共水明。暫消搖於夕徑,聽霜鴻之度聲。
度聲已凄切,猶含關塞鳴。從風兮前倡融,帶暗兮后群驚。帛久兮書字滅,蘆束兮斷銜輕。行雜響時亂,響雜行時散。
已定空閨愁,還長倡樓嘆。空閨倡樓本寂寂,況此寒夜褰珠幔。心悲調管曲未成,手撫弦,聊一彈。一彈管,且陳歌,翻使怨情多。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山楹(yíng):當指前山如柱形狀。楹,廳堂的前柱。
2.消遙:即“逍遙”,安閑自得貌。
3.霜鴻:秋鴻。度聲:指秋雁結陣飛過時的聲音。
4.猶含關塞鳴:謂秋雁飛至南方時的叫聲中尚且留有北方關塞之聲。
5.前倡融:指前飛之雁的嗚叫聲和諧一致。倡,唱。
6.帛久兮書字滅:本句典出《漢書·蘇建傳》附《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被拘不屈,被徙居北海上放牧羝羊。后匈奴與漢和親,漢求蘇武,蘇武屬吏常惠教漢使者詐稱武帝上林苑得北來雁,雁足系有帛書,言蘇武在某澤中。蘇武因此獲救歸漢。后以“雁帛”喻書信。本句謂雁帛上的字跡都因為飛久而被磨滅了。
7.蘆束兮斷銜輕:捆在一起的蘆草因飛久而銜斷故輕。本句用“銜蘆”典,據說大雁常口銜蘆草以自衛。
8.倡樓:妓女居住的地方。
9.褰(qiān):揭起。珠幔(màn):珠飾的帳幕。
10.翻:反而。

白話譯文

春天,望著山亭,風和日暖,青苔叢生。向晚,隨著修竹搖曳,浮雲似在飄動,月光、水光,相映生輝。深秋之夜,暫且優遊於曲幽小徑,諦聽鴻雁飛越的聲音。
這聲音凄厲而真切,好像含裹著關塞之地的鳴響。頭雁駕著秋風在前面飛行,當它將雁隊引導進月光不到的地方時,後面雁群中發出陣陣驚叫。帛書久了,上面的字跡已難以辨認,真擔心新捎之束書因了秋雁的驚叫而“斷銜”,輕輕飄失。雁陣失序,嗚叫聲也顯得紛雜,從雜響中可以想見雁行的散亂。
獨守空閨的人,剛剛平靜下一腔愁緒,然而,倡樓中的嘆息聲還是久久不息。空閨、倡樓原本就是寂寥難奈的所在,更何況在這秋風掀捲簾幕的漫漫長夜呢!為了排遺悲懷而調管奏曲,但竟不能終曲,只能手撫琴弦,胡亂彈撥而已。彈著管弦,且自吟唱,不想這樣一來反而惹得怨情更多,難以自已。

創作背景


此賦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某個清冷秋夜,作者想起了春天。想到春夜連石頭都是暖洋洋的,綠苔是清新的;春風夜吹,停雲似隨著竹葉翩翩起舞了,水月互相映照,讓人不清何處為春月之明,何處為春水之清了。至此,作者心情愉快多了。於是隨意行走於秋夜小徑,往聽秋雁南飛之聲,觸景生情之下便創作了此賦。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賦貌為體物,實為抒情,是一篇抒情意味極濃的體物小賦,鮮明地體現了南朝體物小賦的抒情化、詩歌化傾向。借用陸機文賦》中的話說,此賦既具“體物而瀏亮”的賦體功能,又具“緣情而綺靡”的詩歌功能,是一篇詩化小賦。
全賦可分三段。第一段六句,寫作者自己在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漫步小徑而聞雁聲。賦中既稱“春望”,又稱“石暖”,似乎那是一個溫暖的春夜;但從下文來看,鴻雁南飛,寒氣凜冽,又明明是指秋夜。很可能有文字舛誤,也可能開頭兩句是渲染作者未聞雁聲前心情的愉悅,以反襯聞雁后的凄涼感受,即事實上並非春夜,但周圍的美好環境使作者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聽霜鴻之度聲”一句自然過渡到第二段。於是具體地描繪雁群飛過夜空的情景。此段中“猶含關塞鳴”一句甚妙。似說凄切的雁聲挾帶著北國關塞的肅殺寒氣,又似說鴻雁傳達了離鄉去國的悲壯情懷,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言簡意賅,引人遐想。作者在這段生動的描寫中充分運用想象,嵌入了兩個典故,馳騁想象,說這群雁已飛過了很遠的距離,它們腳上系著的帛書已字跡磨滅了,它們嘴裡銜著的蘆葦也已折斷變輕了。這樣的寫法既是用典,從而使描寫對象含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又是擬人,從而使鴻雁具有與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並在它們身上投射了作者的深切關懷。第三段筆鋒一轉,寫鴻雁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作者把目光集中在不幸的婦女身上:她們既有良家婦女,也有青樓妓女,但她們都同樣忍受著離別相思之苦,在那寂靜的寒夜裡獨守空閨。忽然從空中傳來了陣陣雁鳴,她們不約而同地搴開珠簾。賦中沒有明說這是為什麼,但不妨作一點合理的補充:她們聽到雁鳴,猜想那是遠方的情人(或丈夫)捎帶書信來了,於是拉開簾幔眺望夜空,尋覓那月光中的雁影。可是雁群飛掠而過,於是她們深深地失望了,轉身調管撫弦,低聲歌唱,以抒發心中的幽怨。賦中在“搴珠幔”之後即接以“心悲調管曲未成”,對她們“搴幔”的結果不著一字,直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妙嗎,且與上文中的“帛久兮書字滅”一句暗中呼應的,細針密線,堪稱佳妙
全賦總共只有二十四句,卻對一個特定的對象——“夜亭度雁”作了多方面的生動描繪,堪稱繪影繪聲,從抒情的角度來看,此賦先將作者的感情投射到鴻雁身上,再寫鴻雁對人們心理引起的影響,這種雙向的情感交流使此賦感人甚深,在凄冷的秋夜中注入了一縷溫馨的氣息,也許這正是作者在開頭把秋夜說成“春暖”的潛意識的緣由。

名家點評

•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教研室副教授趙乃增:此賦是一篇抒寫空閨倡樓思婦怨情之作。內容很平常,並無深厚意蘊,但顯示了較高的抒情技巧。作者運用感物興懷的方式撥動思婦心弦,由春夜月下的“暫逍遙於夕徑”而“聽霜雁之度聲”生髮出去,從“度聲”之“凄切”體會到它飽含著來自關塞的悲鳴,以“度聲”為紐帶將思婦與戎守關塞的徵人聯繫在一起。於是,進而以“關塞鳴”引發出“空閨愁”,“倡樓嘆”,一直逼出“怨情多”。可見,“霜雁之度聲”猶如一石擊水,在思婦平靜的心湖激起層層漣漪般的哀怨情思,顯示出此賦構思之精巧、抒情之深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志偉:①這是一篇哀感幽怨的抒情小賦。陳後主本身沒有離愁別怨的親身體驗,作品情致取之於江南民歌的常見題材。他因聲感會,把前人詩文和民歌中的形象情感融會點化,構成一篇嶄新的作品,賦予它更高的藝術審美魅力。形式上也借用民歌創作的“頂真”格式,舒暢流宕,於淺明文詞的整飾清麗外,更添一段回瀾層波的搖曳之姿。(《歷代賦評註》)②賦寫秋情,而由春天逆筆開篇,寫秋雁南飛而落筆於想象遠方情人的秋思,頗有跌宕之態。互襯見義、頂真迴環諸法的運用,又顯出細針密線的工巧思致。(《歷代賦評註》)

作者簡介


陳叔寶(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字黃奴。太建十四年(582年)即位。在位期間大建宮室,生活奢侈。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蘇南京)時被俘虜,后在洛陽病逝,追贈長城縣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