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墓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國國君及貴族墓地
虢國墓地,位於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北部的上村嶺一帶,是中國已發現的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國國君及貴族墓地。
虢國墓地發現於1956年,主要經過兩次大規模發掘,共發掘墓葬250多座,出土大量的玉器、青銅器。其中兩座國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貴的一級文物,如有“華夏第一劍”之稱的玉菱銅芯劍、精美華麗的“綴玉面罩”等。虢國墓地的發掘,為周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建立了重要的斷代標尺。以早、中、晚三個年代劃界,虢國墓地分為四個墓葬群。依昭穆制度,其北為國君墓群,南、東西各有一個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區。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家族墓地。虢國墓地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為研究當時的文化經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虢季墓(M2001)、虢仲墓(M2009)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0年、199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虢國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次發掘
從1955年起,中國科學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夏鼐、安志敏先生總率領下,分為若於分隊和小組,在豫、晉、陝、甘等省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虢國墓地的發掘是這個工作的一部分,參加田野發掘的有林壽晉等人。1956年冬,在三門峽市上村嶺發掘了著名的1052號太子墓,確認了虢國墓地的所在。1957年起,對墓地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發掘,據發掘報告稱“除北面未鑽探一部分,個別被盜的和被建築物所壓的以外,凡是豎穴墓,已儘可能都加發掘”。
第二次發掘
1990年至199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對虢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由姜濤擔任領隊,全面主持各項工作。這次發掘工作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90年3月~1991年5月為第一階段,共清理了M2001(虢季)、M2009(虢仲)、M2006(孟姑)、M2007(被盜一空)、M2008(虢宮父,被盜)、M2010(五鼎,大夫墓)和M2005(車馬坑,一車六馬一狗)。虢仲墓(M2009)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於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塗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厲、宣之際。
1990年3月4日考古隊進入現場后,首先對被盜嚴重的M2007、M2008和M2001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清理髮掘,知M2007已被洗劫一空,M2008隻殘剩部分遺物。但最為重要的M2001被盜未遂,免遭劫難。
1990年下半年,遵照國家文物局和專家組以及河南省文物局的進一步指示,繼續對其他被盜墓葬進行了清理。至1991年2月,考古隊先後完成了M2006(孟姑,三鼎墓)、M2010(五鼎,大夫墓)四號車馬坑(M2013CHMK4,原編M2005)及M2009的田野發掘清理工作。
第二階段
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為第二階段,清理了M2011(太子墓)、M2012(梁姬墓)、M2013(丑姜墓)等墓葬,並開始了一、二、三號車馬坑(M2001CHMK1、M2012CHMK2、M2011CHMK3)的清理。
第三階段
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為第三階段,為配合虢國博物館建設,共清理了九座墓葬,其中五座被盜,四座大中型墓幾近被盜一空。另外,還清理了兩座殘馬坑。
發掘成果
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發掘工作中共發掘了234座墓葬,3座車馬坑,1座馬坑。在這批墓葬中,有38座出土青銅器皿,共計181件,其中14件為有銘銅器。此外有120座墓葬出土陶器522件。另外還出土工具、武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禮器、樂器、裝飾品等一萬四千餘件,木車遺跡二十輛。發掘者推定墓地的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9世紀初至公元前7世紀中葉晉滅虢(前655年)止。
從1990年起於1999年止,共清理髮掘了十八座墓葬、四座車馬坑、二座馬坑。其中有有六座墓葬已被盜,而M2007、M2118、M2119、M2120、M2121幾乎被盜空,M2008尚有劫餘,另外尚有三座墓葬M2001、M2012、M2122被盜未遂。一號車馬坑和四號車馬坑曾經被盜,三號車馬坑依照有關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只清理了東側部分車輪遺跡。
已發掘的十八座墓葬及車馬坑分別屬於第七、第八兩組。屬於第七組的墓葬依次如下:
墓葬名稱 | 編號 | 墓葬等級 | 祔葬及編號 | 身份 |
---|---|---|---|---|
虢季墓 | M2001 | 七鼎墓 | 一號車馬坑(M2001CHMK1) | 國君 |
梁姬墓 | M2012 | 五鼎墓 | 二號車馬坑(M2012CHMK2) | 虢季夫人 |
太子墓 | M2011 | 七鼎墓 | 三號車馬坑(M2001CHMK3) | 太子 |
士墓 | M2016 | 一鼎墓 | 六號馬坑(M2016MK6) | 士 |
士墓 | M2017 | 一鼎墓 | 五號馬坑(M2017MK5) | 士 |
M2018、M2019 | 一棺一槨 | 口琀玉 | 平民或侍從 |
屬於第八組的墓葬依次如下:
墓葬名稱 | 編號 | 墓葬等級 | 祔葬及編號 | 身份 |
---|---|---|---|---|
虢仲墓 | M2009 | 七鼎墓 | 車馬坑(未發掘) | 國君 |
孟姞墓 | M2006 | 三鼎墓 | 貴族夫人 | |
丑姜墓 | M2013 | 三鼎墓 | 四號車馬坑(M2013CHMK4) | 貴族夫人 |
虢宮父墓 | M2008 | 被盜 | 大夫 | |
M2007 | 被盜 | 虢宮父夫人 |
地理位置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部一道略呈西北—東南向的土嶺一上村嶺上。墓地北部邊緣距現黃河岸邊600米,距現黃河河床1200米;南面位於春秋路路南100餘米處;東以茅津路為界;東北為會興溝所在;西至上村溝東口。整個墓地南北長590、東西寬550米,佔地32.45萬平方米。墓地現狀,北面尚有大塊空曠的農田,西側北端有少許空地。墓地南部以九十年代新發現墓葬區計,其南50米處已被廠房、倉庫、鐵路等現代建築佔去;東面以茅津路計,現代建築已向西佔去280米寬的地段。
墓葬結構
虢國墓地發現於1956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九十年代末,考古隊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及兩次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從而對墓地的全貌和性質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與了解。虢國墓地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國公墓地。墓地內所有墓葬依其規格及墓主人身份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組,順序排列。各位國君的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最北端。
從已獲考古資料可以判明,墓地墓葬的總數在500座以上(包含車馬坑和祭祀坑)。依各墓葬的排列情況大致可分為八組:第一、二、三組位於1956~1957年的發掘區內,稱為南區;九十年代發掘及新發現的墓葬區稱為北區,即第四組~第八組。八組墓葬是依墓主身份的高低從北向南依次排列的。分佈於墓地最北端的第七、八組墓葬規格最高,墓主身份也最高。各組墓葬的概況略述於下:
第一組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最南端,即春秋路西段、虢國車馬坑陳列館一帶。這一組墓葬以中、小型墓為主,總數86座。
第二組墓葬,位於五十年代發掘區中部,即湖濱火車站、十一工程局總庫院內。這一組墓葬總數為74座,其中有15座墓葬的規格為中型或中型以上。
第三組墓葬,分佈在南區的北部,現十一工程局總庫貨場一帶。這一組墓葬74座,大、中、小型都有。1052號墓(太子墓)、1810號墓及為兩墓祔葬的車馬坑則遊離千第二、三組墓葬的西側之外。這種排列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上是南區第一、二、三組已發掘的234座墓葬的分佈和排列情況。1986年三門峽市復升為地級市后,市文物工作隊曾在南區內陸續清理過一批中、小型墓葬與車馬坑和馬坑。1987年,市文物工作隊在油脂機械廠院內清理了三座墓葬與一座車馬坑(三車六馬)。從墓葬位置看,屬第一組墓葬群。1994年考古隊在湖濱火車站詢度室院內清理了一座被盜墓葬,出土了三件完整的盾牌(已運回保護)和少量劫餘之青銅器。從墓葬位置來看,屬第二組墓葬群。上述這些中、小型墓葬和車馬坑,屬1956~1957年發掘時所遺漏者。
1990年後新發現的北區墓葬共有五組,有一道東西向界溝將其分為南北兩大部分位於界溝以北的墓葬有二組,界溝以南的墓葬有三組。由於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人造梯田時,將此地原有的崗地削平,使發現與發掘的墓葬原有探度已無法確知。
第四、五、六組墓葬位於界溝以南,整個墓地的中部偏北處,在南北寬100~145米的一個狹長地段內,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分佈。
第四組墓葬,緊鄰界溝,位於現居民小區的西部。此組已探明的41墓葬多為中、小型。此數不包括壓於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五組墓葬,位於市塗層布廠以西,現居民小區內。從已探明的40座墓葬情況看,大、中、小型都有。此數也不包括壓於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六組墓葬,位於茅津路北端西側,現三門峽市水利樞紐局、醫藥局倉庫院內。已發掘的數十座墓葬(含小型車馬坑)均為中、小型墓葬。這批墓葬與車馬坑都是在配合基建時所發掘的,並不是此組墓葬與車馬坑的全部。同時,由於地面的硬化及建築物所壓等原因,已無法探明此組墓葬究竟有多少。此組墓葬至少在19座以上。
第七、八組墓葬,位於北區界溝以北,處於整個墓地的最北端。已查明有116座大中小型墓葬、車馬坑與祭祀坑,是整個虢國墓地中最為重要的墓葬區。這裡埋葬著數位國君、眾多的高級貴族以及他們祔葬的車馬坑、祭祀坑等。第七組墓葬,位於北區西部,稱之為虢季組墓葬。已發掘的虢季墓(M2001),墓主身份為國君,乃此組墓葬的代表,為其祔葬的車馬坑長達47.6米。此組墓葬及車馬坑的數量為27座。
第八組墓葬,位於北區的東部,稱之為虢仲組墓葬。已發掘的虢仲墓(M2009),墓主身份為一代國君。虢仲墓的北、東、西三面的墓葬、車馬坑和祭祀坑排列密集而有序,它們多數與虢仲氏有關。此組墓葬及車馬坑的數量為89座。
在虢季組墓群的東側偏南處,已探明有一座南北長43米、最寬處達10米的大型墓葬。其平面作不規則長方形,墓底由北向南呈斜坡狀下伸,最深處12米尚未到底。墓的中部西側及東南角與兩座中型墓葬有相互打破關係。
上述虢國墓地的八組墓葬中的七組分佈在南北長590米、東西寬320米的狹長地段內。唯獨第六組墓葬遊離於東側以外90餘米處。這組墓葬北邊的不遠處即是很深的會興溝,不可能再有墓葬存在;其東為一處殘存的龍山文化晚朗遺址,也少有墓葬存在的可能性;其西90米處即是新發現的第五組墓葬所在。在這90米地段內是否還有墓葬存在,因被建築物所壓,一時尚無法探明。面其南部現在雖被建築物所佔,但在五十年代時尚屬空地。
此外,在第五、六組墓葬之間的北端有一南北長55、東西寬65米的時代不明的大型奪土台基。
虢國墓地出土珍貴文物多達1萬多件。其中兩座國君墓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如有“中華第一劍”之稱的玉柄銅芯鐵劍,精美華麗的多璜組玉佩,體現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龍合紋玉璋等。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極為罕見。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有白玉、黃玉、碧玉等多個品種;從製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其中,虢季墓隨葬器物共計5293件顆,以質地可分為銅、金、鐵、玉、石、瑪瑙、料、陶、骨、角、牙、皮革、蚌、木、竹、葦、草、絲帛等十九大類。其中以銅器和玉器為大宗,佔總數量的90%以上。梁姬墓隨葬器物共計5293件顆,以質地可分為銅、玉、石、陶、骨和蚌等六類。
虢國墓地
虢仲墓(M2009)屬第八組,位於北區,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中國周代考古空白。
銅器
南區的虢國墓葬共有234座,還有三座車馬坑和一座馬坑。其出土銅器情況大概如下:
虢國墓地南區出土銅器 | ||||||||||||||||
墓葬編號 | 鼎 | 鬲 | 甗 | 簋 | 簠 | 罐 | 豆 | 壺 | 盤 | 匜 | 盉 | 戈 | 矛 | 劍 | 刀 | 斧 |
---|---|---|---|---|---|---|---|---|---|---|---|---|---|---|---|---|
M1052 | 7 | 6 | 6 | 6 | 1 | 1 | 2 | 1 | 1 | 4 | 6 | 2 | ||||
M1601 | 1 | 1 | ||||||||||||||
M1602 | 3 | 4 | 1 | 1 | 2 | 1 | 1 | |||||||||
M1605 | 1 | |||||||||||||||
M1612 | 2 | |||||||||||||||
M1617 | 1 | 1 | ||||||||||||||
M1620 | 1 | |||||||||||||||
M1631 | 1 | |||||||||||||||
M1634 | 1 | |||||||||||||||
M1640 | 1 | 2 | ||||||||||||||
M1651 | 1 | |||||||||||||||
M1657 | 1 | |||||||||||||||
M1661 | 1 | |||||||||||||||
M1671 | 1 | |||||||||||||||
M1689 | 4 | 5 | 1 | 1 | 1 | |||||||||||
M1691 | 2 | |||||||||||||||
M1692 | 1 | |||||||||||||||
M1701 | 1 | 1 | 1 | |||||||||||||
M1702 | 1 | 1 | 1 | |||||||||||||
M1704 | 1 | 1 | 1 | |||||||||||||
M1705 | 3 | 4 | 1 | 1 | 1 | |||||||||||
M1706 | 5 | 4 | 4 | 1 | 2 | 1 | 1 | 2 | 2 | |||||||
M1707 | 1 | |||||||||||||||
M1708 | 1 | |||||||||||||||
M1711 | 2 | 1 | 1 | 2 | 1 | |||||||||||
M1714 | 1 | 1 | 1 | |||||||||||||
M1715 | 2 | 1 | ||||||||||||||
M1720 | 1 | 1 | ||||||||||||||
M1721 | 3 | 1 | 1 | 1 | 1 | 1 | ||||||||||
M1743 | 1 | |||||||||||||||
M1744 | 1 | 1 | ||||||||||||||
M1747 | 2 | 1 | ||||||||||||||
M1753 | 1 | |||||||||||||||
M1761 | 1 | 1 | 1 | |||||||||||||
M1762 | 1 | |||||||||||||||
M1765 | 1 | 1 | ||||||||||||||
M1767 | 1 | 1 | 2 | |||||||||||||
M1777 | 1 | 2 | 1 | |||||||||||||
M1810 | 5 | 2 | 1 | 4 | 1 | 2 | 1 | 1 | 2 | 1 | ||||||
M1819 | 2 | |||||||||||||||
M1820 | 3 | 2 | 1 | 4 | 2 | 2 | 1 | 2 | 1 | 1 |
北區墓葬區於20世紀九十年代共清理髮掘了十八座墓葬,其中有十二座墓葬都有青銅器出土。考古發掘情況如下:
虢國墓地北區出土銅器 | |||||||||||||||||||||||
墓葬編號 | 鼎 | 鬲 | 甗 | 簋 | 簠 | 盨 | 罐 | 豆 | 壺 | 盆 | 匜 | 盤 | 盉 | 彝 | 尊 | 爵,瓢 | 鍾 | 觶 | 編鐘鉤 | 鉦 | 戈 | 矛 | 劍 |
---|---|---|---|---|---|---|---|---|---|---|---|---|---|---|---|---|---|---|---|---|---|---|---|
M2001 | 10 | 8 | 1 | 9 | 2 | 4 | 2 | 4 | 4 | 3 | 3 | 3 | 3 | 8 | 2 | 8 | 1 | 15 | 5 | ||||
M2011 | 9 | 8 | 1 | 8 | 1 | 4 | 1 | 1 | 1 | 1 | 7 | 5 | 1 | ||||||||||
M2012 | 11 | 8 | 1 | 10 | 2 | 2 | 2 | 2 | 7 | 1 | 6 | 5 | 4,1 | 6 | |||||||||
M2016 | 2 | 1 | 1 | ||||||||||||||||||||
M2017 | 2 | 1 | 1 | 1 | |||||||||||||||||||
M2118 | 1 | 1 | 1 | 1 | |||||||||||||||||||
M2119 | 1 | ||||||||||||||||||||||
M2121 | 2 |
(註: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計2487件。總重量為455.15千克。品類齊全,數量眾多。)
出土銅器依用途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器、馬器、棺飾與其他等八類。
一、禮器
虢國墓地所見禮器(銅容器)主要有鼎、簋、鬲、甗、簠、盨、盆、鋪、壺、盤、盉、匜等。從功能區分有炊食器、粢盛器、酒器及盥洗器四類。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計58件。其中實用禮器重212.65千克,明器重22.35千克(含范土重量)。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誌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編鐘,一套為八件甬鍾;一套為八件紐鍾,銘文最長的60多字,從其內容可知此套紐鍾為虢仲自作器。且自名為“寶鈴鍾”。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並“受天子祿”,其地位、權勢與富有明顯高於1990年發掘的2001號墓主人虢季。是中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該墓出土的4件銅器,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盨,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中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器。
二、兵器
虢仲墓(M2009)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鑒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製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製品與隕鐵製品共出,對於中國考古學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500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併來看,說明此時期並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製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現,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玉石器
三門峽虢國墓地前後歷經兩次大規模發掘,出土各類玉器3500餘件,石器達1400件左右。其玉器在墓葬中的分佈、質地、種類、數量、紋飾、雕工無不體現當時的用玉制度、制玉水平,有著明顯的等級差別。
1956一1957年發掘的234座墓葬中,涉及到玉石質器物為1700多件(組),較為常見的器形有璧、瑛、玦、環、簪、腰帶飾、串飾等。其中玉質裝飾品達467件,而玉玦就達290件。特別是出土了質地不同、用途不一的用魚形、龍形、兩頭獸形、蠶形、卵形和牙形等穿綴而成的組串飾58組。此類飾物用雞血石、大理石、綠松石和軟玉等雕刻琢磨而成。這些都是討論古玉用途的直接證據。石質類有石貝794件、石戈503件。綜觀有如下特點:一是種類少;二是製作粗且紋飾簡單;三是質地普遍較差。M1052太子墓死者耳部只有2件玉玦,頸部有一組雞血石串飾,胸部有石璧等,更不用說其餘各中小型貴族和一般官吏及平民身份的了。這可能是身份與級別較低的墓葬區。至於M1052太子墓墓主有人推測可能為非正常之死亡,不能進入北區的貴族墓葬區。
虢國墓地
第二次發掘的18座墓葬,共出土玉石類器3000餘件(套、組),其中玉質類1000餘件,器類有禮玉、儀仗玉、裝飾類玉、葬玉、動物形玉:組玉佩類21組。石質品類的各種器物約1700餘件。玉質經鑒定,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分白玉、青玉、黃玉、碧玉等,還有其它產地的軟玉以及綠松石、瑪瑙、水晶、琉璃等。禮玉:璧、琮、圭、璋、璜、琥。儀仗玉:戈、戚等。裝飾類玉:組佩、單佩、飾件。葬玉:綴玉面罩、口琀玉、手握玉、腳踏玉。在這些玉器中,有精美的動物玉雕,如玉龍、玉虎、玉鷹、玉兔、玉鹿以及玉鼠、玉蛇、玉象、玉牛、玉鳳等40多種達200多件,幾乎囊括了北溫帶地區常見的動物品種。縱觀此次出土之玉器,其種類之全,質地之優良,製作之精美,價值之高當在第一次之上。這便是虢國墓地的貴族墓葬區。從已發表的資料看,各墓所出玉器的基本組合,都表現明顯的等級差別。依墓葬出土玉器的數量、類型、玉質、雕工等將其分為六等:
第一等:虢季墓(M2001),玉器數量967件(顆),器形有琮、璧、璜、圭、璋、戈、戚等,七璜聯珠組玉佩,綴玉面罩,玉質質地好,青玉、青白玉等和闐玉居多。身份:虢仲墓(M2009),玉器數量724件(顆),器形有瓊、璧、璜、圭、璋、戈、戚等,六璜聯珠組玉佩,綴玉面罩,玉質質地良好,自玉、青玉等和闐玉多。
第二等:梁姬墓(M2012),玉器數量806件(顆),器形有璧、璜、圭、戈等,五璜聯珠組玉佩,玉質細膩,青玉多。
第三等:太子墓(M2011),玉器數量380件(顆),器形有瓊、璧、戈等,青玉,受沁。
第四等:孟姬墓(M2006),玉器數量129件(顆),器形有璧、璜、圭等,綴玉面罩,玉質質地較差,受沁嚴重。
第五等:士墓(M2016),玉器數量106件(顆),器形有塊、鳳鳥形佩、魚形佩、柄形器、組合綴飾等,玉質較差。
第六等:M2018,玉器數量5件,器形有魚形口琀玉、龍鳳紋口琀玉,玉質不太好。身份:平民或侍從。
在這六類中,級別越高,玉質越好,雕工也越精良。從製作工藝看,大部分玉器的製作都非一朝一夕之工,形象逼真而又傳神。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鑒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製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製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雲龍紋,整器圓度規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鑽等,也均採用和闐玉製成,無任何使用痕迹,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誌禮玉使用於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隻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所出的大玉鏟系由和闐玉製成,玉質細膩、溫潤,雙面飾人面紋,雕刻精細,線條流暢,透過高倍放大鏡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面飾頭部雕刻的髮絲,這實屬微雕。羊脂白玉鑽更是玉中精品,堪稱一絕。此外,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中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玉器放置的位置以M2001為例,墓主梓與外棺間有玉柄鐵劍。棺罩上有玉貝。外棺蓋上有戚、圭、柄形飾等玉石器。內棺蓋上有戚、璧、琮、璜、戈、圭等禮器與龍、虎、鹿、鳥、鴿、鱉、魚等動物形佩以及柄形器、管、珠、馬蹄形佩,梯形片、三角形片、條形片等幾何形佩飾與綴飾物。內棺內有三層玉、石器。上層,有七件獸角環、玉碟、獠牙玉麟;中層,墓主人周身有五組不同的項飾、頭飾,臉蓋綴玉面罩,口中含玉,胸佩七璜聯珠組玉佩,胸及身兩側放置戈、人形佩、珠、管等玉,兩手握玉,足下踏玉,甚至八個腳趾縫中也各夾以玉件;下層,墓主人身下墊有璧、戈等一組玉器。為研究玉器的用途和葬禮用玉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最確鑿的地層上的證據。總之,虢國墓地所出土的玉器雕刻技法,既有片雕又有浮雕、透雕、圓雕,以片雕最多。鑽孔方法有單面鑽與雙面對鑽。玉材來源豐富,涵蓋了中國古代名玉的一些主要產地,尤以和田玉最多。時代廣泛,有紅山文化的圓雕豬龍;有商代的刻銘之器;西周早、中、晚期的佳作則更是占很大比例。這批玉器高超的製作工藝,繁多的種類,廣泛的用途對研究當時用玉制度、手工業發展水平、玉料產地、人們對玉的科學認識、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麻織衣物
虢仲墓(M2009)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中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第一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是,確認了虢國墓地的所處位置,並為兩周之際的考古及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批考古資料,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斷代標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第二次發掘使得人們對西周時期的喪葬制度有了新認識。在西周王朝太子墓尚未發現之前,兩座保存完整的虢國國君墓的發掘顯得尤為重要,大呈珍貴遺物的出土則更為周代考古增添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研究資料。
虢國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諸侯國,為周文王弟弟的封國。原封寶雞,西周晚期受平王東遷的影響遷至今三門峽市,國都上陽位於今李家窯村。史載,虢國歷史在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延續了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負有統領六師、捍衛周室的重任,他們曾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周夷王時虢公“伐太原之戎”,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屏藩周室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655年亡於晉國。
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虢國墓地遺址上的一座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佔地10萬平方米,是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基本陳列《周風虢韻——虢國歷史文化陳列》分為虢旗獵獵、吉金燦燦、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車馬轔轔、古墓秩秩六個部分。
棺槨制度
從西周墓葬棺槨制度的使用情況來看,文獻記載的多重棺槨制度與考古發現並不完全吻合,西周時期使用的棺槨制度雖然有等級的差別,但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制度,沒有發現《三禮》中所說的“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整齊劃一的一套等級制度,就算有符合文獻記載的棺槨制度,那也是極個別的例子。由於西周天子的墓葬至今沒有發現,但是從這幾個諸侯國的墓葬資料來看,諸侯國的棺槨制度還是有一定的等級規律的。大體可分為四等:
● ● 棺槨三重,使用者為諸侯國君及其夫人、太子,如虢國國君與太子。
● ● 棺槨兩重,使用者數量較多,身份較為複雜,有諸侯國君,如晉侯墓地的國君及其夫人如M6、M7,也有一般貴族。
● ● 一重棺,墓主人身份為平民或低級貴族。
● ● 無棺槨,使用者應為平民或是奴隸。
儘管不符合《三禮》的記載,但西周各諸侯國的葬具仍有自己的一套禮儀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禮崩樂壞,更難發現與文獻記載相符合的棺槨制度。沒有任何隨葬品的普通百姓也有使用棺槨兩重葬具的,這說明棺槨制度的使用與墓主的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隨葬器物
根據列鼎制度和其它隨葬物品,歸納起來,虢國墓地墓葬等級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等級:
● ● 第一等:有M2001和M2009兩墓,均為虢國君墓。M2001墓出土7鼎(墓中實際出土10鼎,其中7件為列鼎,3鼎屬另制明器)6簋8鬲8甬鍾。距該墓6米有車馬坑1座,南北長47.6、東西寬4.16、深1.1-1.4米,入葬戰車16輛,馬70匹以上。該墓隨葬品十分豐富,各類器物達5293件。墓中所出玉柄銅芯鐵劍被譽為“中華第一鐵劍”,綴玉面罩屬兩周考古首次發現。M2009墓是虢國墓地發掘清理出的形制最大、規格最高、隨葬品數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共出土包括9鼎在內的各類文物6000多件,在200多件大型青銅禮器中,多鑄有“虢仲作器”的銘文,而且大部分為實用器,陪葬車馬坑暫未發掘。據鏟探推測,這一等級的墓葬不僅此兩座。
● ● 第二等:M1052虢太子墓出土7鼎6簋6鬲9鈕鍾等,隨葬品有銅、石、骨、蚌等大小文物近千件。墓西部10米處有車馬坑1座,內置車10輛,馬20匹。M2011是另一太子墓,出土7鼎(另有配鼎2件)8鬲8瓮等。隨葬品有銅、玉等9類3000多件,墓西部14米處有陪葬車馬坑1座,長21.08、寬3.51米,未發掘。
● ● 第三等:有M1706、M1810、M2010、M2012共四座墓。銅禮器組合較全。M1706、M1810墓均出5鼎4簋4鬲,M1706還出有銅壺2件,豆、盤、也各1件,M2012則出5鼎4簋8鬲。各墓均有隨葬車馬器、玉器,無樂器,有陪葬車馬坑。M1706、M1810墓的車馬坑各葬車5輛馬10匹。M2012墓主虢季夫人梁姬的車馬坑內葬車19輛馬38匹。
● ● 第四等:有M1705、M1820、M2006和M2013五座墓,銅禮器的基本組合為鼎、簋、盤、匜。其中,M1705出土3鼎4簋1盤1匜,有車馬坑,未發掘。M1820出土3鼎4簋2鬲。M2006、M2013墓,前者出土3鼎4鬲,無簋,後者亦出3鼎,陪葬有車馬坑。M1820、M2006和M2013墓主人均為女性,其中無兵器隨葬,但所出裝飾器異常豐富。
● ● 第五等:這一等級的墓有20餘座,有的出一鼎,有的出2鼎,有的與盤、匜同出,有的與盆、罐、豆等陶器同出。這一等級的墓葬均未發現車馬器,更沒有車馬坑和樂器。
● ● 第六等:這一等級的墓最多,總計200餘座,墓中沒有青銅禮器。
虢國墓地
在以上6等墓葬中,第一等中的M2009號墓為九鼎之墓,M2001號墓為七鼎之墓,葬者身份均為國君,從其埋葬規格,足以說明這些墓主人是當時虢國最大的奴隸主貴族。
1963年,在郭沫若先生的提議下,1727號車馬坑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墓地本身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名單之內。
1997年1月,國家文物局在三門峽市召開有數十位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的現場論證會,對虢國墓地的保護、發掘、出土遺物的修復、保護、整理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作了詳盡的指導性安排,並責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三門峽工作站,專司虢國墓地的所有工作。
1996年,虢國墓地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三門峽市政府公布的保護範圍達30餘萬平方米,其中重點保護區近1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還專門修建了虢國博物館(一期工程),將界溝以北的國君及高級貴族墓葬區納入更有效的保護範圍之內。
位置
虢國墓地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上村嶺一帶。
交通
火車:隴海線三門峽站或三門峽南站下車進入市區。
自駕車:連霍高速從三門峽入口進入市區,大運高速過三門峽黃河大橋進入市區。
公交:三門峽火車站乘1路、高速路三門峽入口乘6路、三門峽南站乘迎賓1號、18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