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暴食症的結果 展開
- 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陣發性暴食
- 飲食失調症
暴食症
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陣發性暴食
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后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
企圖阻止體重增加,此種暴食——清除行為,通常在隱秘下進行,若每周發生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符合神經性暴食症之診斷標準。
暴食症 (Binge Eating Disorder)的的主要特徵:
1. 反覆發作的陣發性暴食,在短時間內吃掉大量的食物,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
2. 在發作時覺得對進食失去控制(即感到無法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進食的食物和數量)。
3. 暴食后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4. 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且患者漸漸會對自己極度不自信。
5. 暴食行為可為由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后感到飢餓,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但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還會出現疲憊、睏倦。
6. 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7. 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8. 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9. 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癥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還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自責、焦慮、抑鬱等,因此神經性貪食症與抑鬱症的關係較為密切。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后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后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后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癥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12)疾病後期,因食道、胃腸道、心臟等併發症而有致命危險。
暴食症最可能出現在青春期發育的兩個最重要的時期:青春期進入階段和青春後期向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而尤以後者即我們俗稱的“年輕成人”中的女性為多見(占此年齡段女性的1%-3%)。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可以作為這種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明顯與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壓力面前,用進食來作為調節與控制的一種替代有關,是一種錯誤的應對壓力的方法。當然,與患者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方式即認知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如對體形與成功的關係,及對自己的不滿等等。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漢斯·赫克博士等人研究了荷蘭63家一般醫療所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確診的厭食症和暴食症病例。他們發現,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厭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2歲,暴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7歲。大城市女性患厭食症的幾率是最低的,但暴食症顯示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研究顯示,在農村女性中,暴食症發病率為10萬分之7,城市女性中為10萬分之16.7,而在人口超過10萬的大城市,這一數字為10萬分之25.5。
1. 周期性的暴食(短期內吃掉大量的食物)。
2. 周期性的吐瀉(自行催吐、服用瀉藥、嚴格的節食或過量運動)。
3. 儘管經常運動和節食,仍然保持或恢復原有的體重。
4.雖然沒有增加體重,但一次能吃掉大量的食物。
5. 在盥洗室長時間停留以便自行催吐。
6. 經常濫用藥物、酗酒或有偷竊行為。
7. 長時間感到抑鬱。
8. 月經周期不規律。
9. 牙齒出現問題,腮腺腫大,由於催吐手背腫脹或有疤痕。
“暴飲暴食”可使血糖迅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