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
白壽彝創作歷史作品
出版社:
紙張:膠版紙
叢書:中國史學史
國際標準書號:9787208060715
《中國史學史(第一卷)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產生》
本冊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敘篇),是全書的總敘,不是本書的正文。在這篇里,筆者論述了史學史的任務和範圍、中國史學史的分期,還說到關於史學史的古今論述以及筆者對中國史學史的模索過程和設想。篇內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見,提出來供同志們參考的。篇內在提到史學界前輩的地方,有的稱先生,有的不稱先生。稱先生的,都是我曾經接觸過的老專家,其中包含我曾經受業的老師。這種稱呼只用於本篇,在以後各篇,不用比例。第二部分是關於先秦史學的論述。這篇的結構、論點,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當然,這些看法是否正確,還有待於商榷。
《中國史學史(第二卷)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成長》
論述秦漢時期中國史學發展的情況。
《中國史學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
該冊是白壽彝先生生前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的第三卷,其內容是論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學發展的總相及主要成就。在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的表述方面,大致遵循白壽彝在第一卷的導論中所提出的關於中國史學史撰寫的總的思路,而在具體的論述和有關的評論方面,則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學術積累和研究心得。
該卷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所論歷史特點,是綜括史學發展的歷史條件;所論史學發展趨勢,是概括這個時期史學之總的面貌,其中提出的三個階段、六個轉折、三個創新,是對這個總的面貌所作的粗線條式的勾勒。
第二、三,是介紹和評論這個時期產生的十三部正史,由於它們佔據了現存“二十四史”的半數以上,對於記述中華文明之歷史進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義,故用較多的篇幅予以介紹和評論。
第四、五、六、九章,或論這個時期史學發展的某一重大轉折,或論某一顯著創新,或論某一時代特點,都是對第一章總綱部分的展開和深入,它們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這個時期發展的生動、活潑的面貌。第七、八兩章,論述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前者是史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後者是典制體史書的典範之作,前者在史學理論方面多有創見,後者在歷史理論方面之乏新的突破,在中國史學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十、十一章,即最後兩章,是試圖綜述這個時期的史學在理論上的成就,前者是關於史學理論方面的成就,後者是關於歷史理論方面的成就。它們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內容上和撰述上的特點。
《中國史學史(第四卷)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
論述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史學發展的情況。
《中國史學史(第五卷)明清時期(1840年前)·中國古代史學的嬗變》
該卷論述的是明清時期的史學,其斷限是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登極,正式建立明皇朝起,到公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這是中國史學發展的第五個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學逐漸發生嬗變的時期。歷史上,一般是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作為中國歷史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的標誌,但是從史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一些舊的學術特點在此之後仍有延續,因此,為了撰述上的方便,本卷的有些內容,難免會涉及1840年以後。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出現較大變化的時期。這種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在深刻影響著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的同時,也深刻發地影響到這時期的史學發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六經皆史的觀點被更明確地提了出來,並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中國史學史(第六卷)近代時期(1840-1919年)·中國近代史學》
第六卷內容為近代在以往長時期中是用來指自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以前這一段歷史,但由於歷史進程的延伸,近些年來又每被用以指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歷史。
該書對近代史學的論述力求做到揭示出近代史學發展最主要的特點和優點,是史學與救亡圖強愛國主義思潮的緊密聯繫,如實地反映近代史家深切關注民族命運、社會進步的情懷,深入地挖掘他們在史學主張和史書著述上的成就,實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評價。
研究工作必須建立在紮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儘可能充分佔有材料,審慎地釋讀材料,做好個案研究,同時要寫出近代史學演進的脈絡,勾畫出它發展的輪廓。
《中國史學史(第一卷)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產生》
導論
第一章 史學史研究的任務和範圍
第一節 歷史一詞歧義
第二節 史學的任務和範圍
第三節 史學史的任務和範圍
第二章 中國史黨史的分冊(上)
第一節 先秦時期
第二節 秦漢時期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第四節 宋元時期
第五節 明清時期
第三章 中國史學史的分期(下)
第一節 近代前期
第二節 近代後期
第三節 近代後期中的考據學派
第四章 有關史學史的古今論述
第一節 漢唐時的論述
第二節 宋元明清時的論述
第三節 近人的論著
第五章 我的摸索和設想
第一節 摸索的經歷
第二節 摸索中的一些體會
第三節 我的設想
第一卷 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產生
第一章 從遠古的傳說到國史的出現
第一節 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二節 王侯貴族的文書和詩篇
第三節 宗周晚期以後的國史
第二章 《春秋》經傳和私人撰述
第一節 《春秋經》
第二節 《公羊傳》、《梁傳》
第三節 《國語》和《左傳》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多種撰述
第一節 《竹書紀年》、《世本》、《山海經》
第二節 《堯典》、《禹貢》、禮書
第三節 《戰國策》
第四節 圖像和地圖
第四章 歷史觀點的初步形成
第一節 神的世界
第二節 來到人間
第三節 觀點的爭鳴
第五章 歷史知識的運用
第一節 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第二節 疏通知遠
第三節 直筆、參驗、解蔽
附錄一 談史學遺產
附錄二 談史學遺產答客問
附錄三 談歷史文獻學——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二
附錄四 談歷史文編撰——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三
附錄五 談歷史文文學——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四
附錄六 再談歷史文獻學
附錄七 《史記》新論
附錄八 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
附錄九 說六通第一卷再版後記
《中國史學史(第二卷)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成長》
緒論 秦漢史學的社會背景
一、大一統理想的實現
二、漢民族的形成和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
三、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
第一章 秦漢時期的統治政策與史學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與史學
第二節 兩漢統治階層對歷史經驗的吸取與統治政策的調整
第二章 兩漢時期的正宗思想與歷史觀
第一節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大一統思想
第二節 鹽鐵會議與石渠閣奏議、白虎觀奏議
第三節 《白虎通義》的社會思想與歷史觀
第三章 陸賈、賈誼與《淮南子》的歷史思考
第一節 陸賈的歷史著述與歷史思考
第二節 賈誼對歷史盛衰的思考
第三節 《淮南子》的歷史思想
第四章 《史記》:史家之絕唱
第一節 司馬談與《論六家要指》
第二節 司馬遷的家世、生平和著史動機
第三節 成一家之言
第四節 究天人之際
第五節 通古今之變
第六節 狀寫歷史的神來之筆
第五章 兩漢之際的史家與史學
第一節 對《史記》的補續與評論
第二節 劉向、劉歆父子和他們的史學活動
第六章 桓譚、張衡、王充、王符、仲長統籌人進步的歷史觀
第一節 桓譚、張衡等人對讖緯的批判
第二節 王充的天地自然無為思想與今勝於古的歷史觀
第三節 王符、仲長統的歷史觀與社會批判思想
第七章 《漢書》:傳統史學的範本
第一節 班固的家世與生平
第二節 第一部大一統的皇朝史
第三節 《漢書》的編纂成就
第四節 歷史變化與天人關係
第五節 典雅優美的歷史記述
第八章 《吳越春秋》、《風俗通義》與其他史書
第一節 饒有特色的地方史《吳越春秋》
第二節 應劭與《風俗通義》
第三節 其他歷史學說與歷史著述
第九章 《漢紀》:第一部編年體皇朝斷代史
第一節 荀悅和他的政論著作《申鑒》
第二節 《漢紀》中的史學見解
第三節 編年史規模的建立
第四節 《漢紀》中的歷史思考
第十章 漢代的史官制度與官修史書
第一節 漢代的修史制度
第二節 《東觀漢記》:官修紀傳體正史的開創之作
《中國史學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歷史形勢與史學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節 從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形勢
第二節 史學發展的階段和特點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興盛
第一節 撰寫皇朝史的高潮
第二節 《續漢書》和《後漢紀》的思想特點
第三節 范曄《後漢書》的成就
第四節 陳壽《三國志》的特點
第五節 南北朝時期的南北朝史概述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史學發展的重大變局
第二節 歷史意識的增強和史館的設立
第三節 五代史紀傳和《五代史志》
第四節 唐修《晉書》及其歷史意義
第五節 《南史》和《北史》
第六節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第一節 通史撰述不斷增多的趨勢
第二節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第三節 地理書和關於域外情況的記述
第五章 譜牒之學的顯要地位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譜牒之學
第二節 唐代的譜蝶之學
第三節 禮書的纂修
第六章 起居注、實錄、國史及會要
第一節 兩晉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寫
第二節 唐修實錄的成就
第三節 唐代的國史
第四節 會要體史書
第七章 劃時代的史學批評著述――《史通》
第八章 第一部宏偉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第九章 歷史文獻學的成長
第十章 歷史思想的特點及主要成就
第十一章 史學思想和史學方法
後記
《中國史學史(第四卷)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
第一章 五代史學概說
第一節 歷史觀念的增強,當代史撰修的重視
第二節 儒釋道的交融與學術變化趨向
第二章 兩宋史學概說
第一節 宋元時期史學的繼續發展
第二節 社會的變化和史學
第三節 兩宋的學術與史學
第四節 歷史文學的成就與歷史文獻學
第五節 修史機構的完善
第三章 《新五代史》、《新唐書》的成就
第一節 《新五代史》的編修
第二節 歐陽修的易學、理學和史學
第三節 疑古辨偽和歐陽修的歷史文獻學
第四節 歷史文學上的主張和成就
第四章 《資治通鑒》的編修與成就
第一節 《資治通鑒》的編修
第二節 王、霸元異道的思想
第三節 《資治通鑒》的指導思想是“資治”二字
第四節 歷史統籌學思想和史料學觀點
第五節 概說司馬光的《易》學與史學
第六節 范祖禹的《唐鑒》
第五章 北宋的理學與史學
第一節 史學在二程理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歷史盛衰論
第三節 隨時變易以從道
第四節 二程的學術評論
第六章 南宋的理學與史學
第一節 理學觀念下的史學
第二節 窮經觀史,以求義理
第三節 王霸義利之爭
第四節 朱熹的易學與史學
第五節 《資治通鑒綱目》與《伊洛淵源錄》
第七章 宋代的地區性史學
第一節 地區性史學概說
第二節 浙東史學的特點
第八章 方誌、雜史、筆記與金石
第一節 方誌
第二節 別史、雜史和筆記
第三節 金石、金石學與《通志?金石略》
第九章 《通志》的特點與成就
第一節 《通志》的編修與成就
第二節 《通志》的史學批評
第三節 《通志》的史學思想
第十章 遼代史學
第十一章 金代史學
第十二章 元代史學概說
第十三章 《通鑒注》與《文獻通考》
《中國史學史(第五卷)明清時期(1840年前)·中國古代史學的嬗變》
第一章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史學特點
第一節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
第二節 清明時期史學的特點
第二章 明代的官修史書
第一節 明代官修史書及其特點
第二節 《元史》的修纂
第三節 《明實錄》與《大明會典》
第四節 明代方誌的發展
第三章 明代私人撰史的成就
第一節 明代中後期私人歷史撰述的蓬勃發展
第二節王世貞、李贄和焦竑的史學
第三節 私人撰述的史論特點
第四章 明清之際的私人歷史撰述與經世致用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顧炎武的史學經世致用思想
第二節黃宗羲的歷史批判精神和學術史撰述
第三節王夫之的史論成就
第四節 顧祖禹和唐甄的史學
第五節 清初的其他幾部私修史書
第六節 歷史思想的發展與嬗變
第五章 清代的官修史書
第一節 清代的官方修史與修史機構
第二節 《明史》的纂修及特點
第三節 幾種主要的官修史書
第四節 清代方誌的編修與《大清一統志》
第六章 清代歷史考證學的成就
第一節趙翼和《廿二史考異》
第二節 錢大昕和《廿二史考異》
第三節 王鳴盛和《十七史商榷》
第四節 霍述和《考信錄》
第七章 清代史學的理論建樹
第一節 歷史考證黨派對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章學誠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總結
第三節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提要中的史學批評及成就
第八章 清代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第一節 文獻學家阮元的重大貢獻
第二節 清代史家整理歷史文獻的成績
後記
《中國史學史(第六卷)近代時期(1840-1919年)·中國近代史學》
第一章 時代劇變推動下近代史學的發軔與演進
第一節 民族危機的緊迫感與救亡圖強史學的勃興
第二節 維新變法醞釀發動與近代歷史變易觀和進化論的傳播
第三節 封建帝制崩潰前後“新史學”的倡導和推進
第二章 龔自珍的社會歷史觀
第一節 對危機時代的敏銳反映
第二節 改造公羊學說 構建變革的歷史哲學
第三節 樸素的古代社會進化觀
第四節 擅長西北邊疆史地研究
第三章 魏源:近代史開端時期傑出的史學家
第一節 魏源的歷史變革思想
第二節 《聖武記》對清代盛衰的探索
第三節 《海國圖志》:愛國主義的名著
第四節 《道光洋艘征撫記》對當前“活的歷史”的記載
第五節 《元史新編》的史學價值
第四章 徐繼畲、梁廷枏、夏燮的史學
第一節 徐繼畲《瀛寰志略》的特色
第二節 梁廷枏:《夷氛聞記》和《海國四說》的史學價值
第三節 夏燮的史學成就
第五章 邊疆歷史地理學的興起
第一節 張穆著《蒙古游牧記》
第二節 何秋濤著《朔方備乘》
第三節 蒙元史研究的新風氣
第六章 19世紀70至80年代的史學思想和史學成就
第七章 戊戌維新時期歷史觀的新進展
第八章 梁啟超:“新史學”思潮的出色代表
第九章 夏曾佑《中國古代學》的成就
第十章 20世紀初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第十一章 近代時期其他史學著述
第十二章 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轉變的內在動力、時代條件和學術機遇
第十三章 中國史學近代化新格局的創辟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