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缽梁子鄉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下轄鄉

瓦缽梁子鄉因鄉政府駐地為瓦缽梁子山而名,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東南邊緣,東經103度33分—103度38分,北緯31度89分—31度95分,南部與茂縣雅都鄉交界,縣內接色爾古、維古等鄉,北隔黑水河與石碉樓鄉相望人民政府駐約窩村,電話區號0837,郵編623500,距黑水縣城80公里,距省會成都285公里。

2020年6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瓦缽梁子鄉子母河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色爾古鎮管轄。

歷史沿革


瓦缽古代是羌人居住的地方,屬於蠶陵縣轄區;
北周至唐朝,先後由廣年、左封、悉唐等縣管轄,後來被吐蕃佔去;
宋朝屬於霸州管;
明朝為雜古土司統治;清初為梭磨土司下屬的扣沙古爾溝頭人管轄。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屬黨康侖管轄;
1935年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黑水時,徐向前部駐紮約窩,建立瓦缽梁子區蘇維埃政府,下屬6個蘇維埃鄉政府,歷時半年;
1952年成立鄉行政委員會,屬木蘇區行政委員會管轄,後為第三工作隊領導;
1952年10月,成立瓦缽梁子鄉,屬維古區;
1962年屬於色爾古區;
1965年又屬維古區;
1967年春,建立前衛人民公社;
1973年啟用原名;
1984年1月,恢復鄉建制。
瓦缽梁子鄉
瓦缽梁子鄉

行政區劃


現轄曲瓦、漁沙溝、桃支、約窩、瓦缽、子母河6個行政村,15個村民小組,30個自然寨。
2020年6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瓦缽梁子鄉子母河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色爾古鎮管轄。

人口民族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鄉共807戶,32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以藏族為主。幅員面積83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成扇形狀。平均海拔2900米,境內坡陡谷深,溪流深切。
氣候
瓦缽鄉屬季風高原型氣候,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氣溫年差較大,日差適度,鄉政府駐地約窩村約窩組年平均氣溫11℃,年極端最高氣溫30.5℃,最低極端氣溫-21.4℃。境內降雨分佈不勻,夏季集中,秋冬季陰綿,平均降雨量720.6毫米。無霜期在子母河河谷地帶為230天左右。
水文
境內坡陡谷深,溪流深切,屬於岷江水系,子母河水流流入黑水河。曲瓦、漁沙溝等村水流經茂縣境內的雅都河流入黑水河。
自然災害
青藏高原氣候影響常有乾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凍等自然災害發生。

自然資源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土壤﹑林地類型各異,有明顯的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規律,區別差異不大,空氣清晰,水質良好是長江上游生態保護的天然屏障,國家二﹑三類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物種有紅豆杉﹑錦雞及沙莫魚等。
平均海拔2900米,境內坡陡谷深,溪流深切。

經濟


瓦缽地處高半山區,主要農作物高半山出產青稞、玉米、洋芋、葫豆等,河壩出產小麥、水果、蔬菜等。糧食播種面積4800餘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套種、地膜覆蓋等農業實用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累計完成農作物產業結構調整8000餘畝,完成小麥條鏽病防治達4000餘畝,建立了3200餘畝的青稞基地;推廣青海椒、洋蔥等經濟作物1350餘畝;零星種植黑水早實核桃、大紅袍花椒等經濟林木850餘畝;種植柴胡等中藥材800餘畝。
主要養殖獺兔波爾山羊、九鼎山雞等優良品種,建立了獺兔養殖專業基地,存欄1650餘只,波爾山羊示範戶4戶,存欄460餘只,九鼎山雞養殖戶247戶,共8000餘只。
2010年底,我鄉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202餘萬元;完成糧食總產量791餘噸,人均有糧247餘公斤;完成農村經濟純收入781餘萬元;完成人均純收入2436餘元。

社會


文化藝術

2012年全鄉有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就業和社會保障中心、綜合文化中心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處,各類圖書室6個,藏書20000餘冊。有文物遺址兩處,即瓦缽村徐向前遺址和瓦缽鄉瓦缽村、約窩村紅軍石刻標語。

教育

2011年全鄉共有4所學校,其中鄉中心學校1所,村小3所,教師7名,現有在校學生535名。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全鄉有中心醫院1所,床位8床,村級衛生保健室3所,醫護(療)人員1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為98%。

體育

2011年底有學校體育場2個。全鄉六個村有5個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佔總人口的21%。

廣播電視

全鄉現有“村村通”數字化程轉電視6套,覆蓋率達100%。有廣播站一個,覆蓋了全鄉六個村。

社會保障

至2011年,已解決了1800餘人享受農村低保,兌現了333人年滿60周歲村民的養老金,16周歲至59周歲參保人數為1634人,占參保對象的84%;落實新農合政策參合人數3119人。

交通


境內有瓦色鄉道和省道302等公路幹線交匯,北距縣城蘆花80公里,距省會成都285公里(瓦缽鄉黨政辦曾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