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俞樾的結果 展開
- 清代著名文學家
- “西湖之聲”主持人
俞樾
清代著名文學家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男,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城關鄉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俞樾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
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所著凡五百餘卷,稱《春在堂全書》。除《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平議》五十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外,其《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園俞樓雜纂》共百卷。《清史稿》有傳。
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八十六歲,以“美名”謝世,葬西湖三台山東麓。
大事件
1821-12-25
出生
1821年12月25日出生於浙江。
1850
進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1884
中秀才第一名
光緒十年(1884),他特陪孫俞陛雲回德清趕縣試,果不出所望,中秀才第一名。
1887
欣然撰《重修拱元橋碑銘》
光緒十三年(1887),當故鄉拱元橋坍圮亟需重修,他慷慨出銀三百兩資助,並欣然撰《重修拱元橋碑銘》。
1889
印書一千本,以書款匯付德清賑局
光緒十五年(1889),湖州各縣陷洪災,而德清尤甚,他聞之,印書一千本,以書款匯付德清賑局。他對德清的深愛愈老彌堅,一如他在晚年所撰《重建德清縣儒學記》中坦言:“余衰且老,猶倦倦然為吾桑梓之邦望也。”
1907-02-05
以“美名”謝世
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八十六歲,以“美名”謝世,葬西湖三台山東麓。
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初二日,出生於德清縣東郊南埭村(今乾元鎮金火村),是時他的父親俞鴻漸在京任職。
四歲以後,因南埭鄙鄉難以從師讀書,他乃隨母親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臨平求學,從故鄉出走。從此踏上與父業相襲的道路,考進士,入翰林。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俞樾中進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複試中,他的表現尤為出色,深得主考官曾國藩賞識。俞樾對曾國藩的識拔之恩感激涕零,豈料他畢竟太書生,不善應對,不會做官,僅當了一任河南學政便被御史彈劾,削職歸田。
咸豐十年(1860)春,彼時他主講於蘇州紫陽書院,因太平軍攻克江南大營,於是自蘇州避戰亂至德清縣新市鎮居留半月。
同治六年(1867)冬,俞樾偕姚太夫人回德清治父葬事,選址於金鵝山之原祖塋之側。以後每歲蘇杭往返,他都要繞道回德清一次。
同治八年(1869)春,他在掃墓之暇,遊覽了慈相寺、半月泉、寶慶寺、蟠龍石諸勝跡,作有一組懷古詩。
同治十一年(1871),他專往瞻拜西門城上柳侯祠,是祠供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並作《柳侯祠》志之(見《民國德清縣新志》)。
光緒十年(1884),他特陪孫俞陛雲回德清趕縣試,果不出所望,中秀才第一名。
光緒十三年(1887),故鄉拱元橋坍圮亟需重修,他出銀三百兩資助,並欣然撰《重修拱元橋碑銘》。
光緒十五年(1889),湖州各縣陷洪災,而德清尤甚,他聞之,印書一千本,以書款匯付德清賑局。
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八十六歲,以“美名”謝世,葬西湖三台山東麓。臨終前作留別詩10首,代訃辭行。
俞樾全身照
俞樾是晚清有影響的學者。他長於經學和詩詞、小說、戲曲的研究,所作筆記搜羅甚廣,包含有中國學術史和文學史的珍貴資料。善詩詞,工隸書,學識淵博,對群經諸子、語文訓詁、小說筆記,撰著頗豐,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輯為《春在堂全書》,凡500卷。
俞樾畫像
俞樾書法
俞樾黑白畫像
俞樾長於經學研究,一生著述豐富。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書,為乾嘉學派後期代表作;《春在堂隨筆》《茶春室叢鈔》等筆記,搜羅甚廣,保存了豐富的學術史和文學史資料。
俞樾書法作品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後數十天,便倏然長逝了。所題詩碑成為絕筆。這塊由俞樾補書詩碑名擅當時,拓本流傳甚廣,古雅拙樸。
關係 | 姓名 | 備註 |
祖父 | 俞廷鑣 | (1725-1797),字昌時,號南庄。自奉儉素,而性好施與。篤志於學,著有《四書評本》,後由俞樾集資刊刻。 |
父親 | 俞鴻漸 | (1781-1846),字儀伯,號澗花,又號三硬蘆圩耕叟。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赴會試十一次而不售。通經史、善詩文,著有《印雪軒文鈔》三卷、《印雪軒詩鈔》十六卷、《印雪軒隨筆》四卷、《讀三國志隨筆》一卷。 |
夫人 | 姚文玉 | (1820-1879),為俞樾表姐。姚氏熟讀詩書,著有詩集《含章集》,后自焚毀。 |
曾孫 | 俞平伯 |
俞樾印章
俞樾[清代著名學者]
俞樾書碑
俞樾與曾孫俞平伯
1850年,獲得部考第一。然而,仕途剛剛開始,俞樾就因“試題割裂”被彈劾而罷官回鄉,永不再用。
1858年,文玉四十八歲的時候,一家人定居蘇州,俞樾從此再不問時事,一心治學。多年的風餐露宿漂泊艱辛,讓文玉很早就開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細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曲園建成,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家,憶起當年,兩人相對唏噓。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九》《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等書中有傳。
俞樾[清代著名學者]
人民網:俞樾是一位通儒,涉獵範圍廣泛,其學術成就以“通”見長。單就其著述而言,在具體領域的研究方面,與後世學者的成果相比,似乎不那麼精深。但就俞樾而言,其學術地位不僅體現在具體的研究成果方面,更體現在傳統學術的傳承方面。他本人一再強調,其學術以“梯梁後學”為取向。俞樾的三部代表作完成於1864至1868年,對其後一、二十年的傳統學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章太炎《俞先生傳》:浙江樸學……昌自先生,賓附者,有黃以周、孫詒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