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轄鎮

聯安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西南部,是一個既靠山又面海的平原地區,總面積50.08平方公里。與附城、梅隴、紅草三鎮相接壤,距縣城6.2公里。隨著縣城324複線的貫通,成為名符其實的市郊鎮。聯安鎮地饒物豐,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截至2020年11月1日,聯安鎮常住人口為8740人。

1957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建鎮。大液河經境內流入,南面有16公里長的岸線。轄16個管理區和渡頭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番薯,漁業以養殖和捕撈蝦、蟹、蚝、魚等為主。紅軍紅一師師長彭桂生於此地。

2008年被徠聯合國正式批准為國際重要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19年1—6月,聯安鎮實現生產總產值3.8億元,比增4.2%。其中完成農業產值3.8億元,比增4.8%;完成工業總產值723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4.08億元,比增21%;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4億元,比增2.8%。

歷史沿革


宋至清代,屬楊安都。
民國時期,分屬一區和三區。
徠1949年9月,鎮域解放。
1950年,建政屬一區。
1952年,屬十區。
1953年,屬渡頭區。
1957年,撤區建立聯安鄉。
1958年,成立聯安人民公社:。
1984年,廢社設區。
1987年,撤區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聯安鎮地處海豐縣西南部,距離縣城6.2千米,東有大液河通紅海灣,與附城鎮一河相隔,西與梅隴相鄰,有石塘嶺、大箝嶺、獅蹄山,鎮南沿海灘塗是國際重要濕地。北面有群山重疊的蓮花山脈,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中間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全鎮區域面積5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97.6公頃,山林面積1124公頃。
聯安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西南部,東鄰海城、附城,西臨梅隴三鎮,靠山面海,總面積5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聯安鎮境北部群山重疊,最高海拔342米,東南部為沖積平原。三江匯流,南面有16公里長的海岸線。

自然資源


聯安鎮境內有國家一級、二級瀕危重點保護的翠鳥小白鷺、黑嘴鷗、黑翅鳶等鳥類物種34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28種;有國家保護的亞熱帶常天然植被桐花樹、老鼠簕、秋茄、白骨壤等紅樹林
海豐縣主要產糧區和淡水養殖基地,也是海豐縣革命老區之一。鎮區內東關聯安圍國際濕地保護區是一百多種水鳥的棲身地,被稱為“中國水鳥之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聯安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
渡頭社區霞埔村坣頭村優沖村聯田村田心村
聯新村永樂村唐厝村圍寮村坡平村聯英村
和平村聯北村友愛村聯川村聯南村

鎮名由來

聯安鎮在縣境西南部,東北距縣城6公里,鎮府駐渡頭圩。傳說清代時,石塘、田心、優埔三約代表為避免烏紅旗封建械鬥,在石角頭山會旗宣誓,規定各約不得介入烏紅旗械鬥,要聯合起來保護三約人民的安全,故取名聯安。

鄉鎮概況

聯安鎮
聯安鎮
民間上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背靠八仙狀元山,面向長沙銀海灘,中間一片肥沃土,耕種養殖美名揚”。東南瀕臨紅海灣畔,海岸線長16公里,有2萬多畝的魚塭和近萬畝可供開發的海灘塗,主要出產大量有名的海產品:血膳、白膳、膏蟹、烏羽蟹、雙膜蟹、沙蝦、白刺蝦、花蝦、牡蠣、烏魚、左口、赤九、蚶、茳蘺等,一部分海產品還銷往港澳台和國內各大城市;西北部為丘陵地帶,群山環繞如天然屏障,山林面積1.61萬畝,水果面積近4千畝,主要種植荔枝、龍眼、柑桔、橄欖、楊桃等水果;東南部、中部是廣闊肥沃的平原,耕地面積19247畝,以種植優質水稻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是海豐縣七大糧產區之一。
近年來,先後被市、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計劃生育”、“移風易俗先進單位”、“先進鄉鎮”、“文明村鎮”“汕尾市固本強基工程示範點”、“公路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殯改、稅費改革、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農業結構調整等各項工作走在全縣前列。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聯安鎮戶籍人口38927人。
截至2019年末,聯安鎮戶籍人口38974人。
2021年6月18日,海豐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聯安鎮常住人口為8740人。

經濟


聯安鎮地饒物豐,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背靠八仙狀元山,面向長沙銀海灘,中間一片肥沃土,耕種養殖美名揚”。東南瀕臨紅海灣畔,海岸線長16公里,有1333公頃的魚溫和近萬畝可供開發的海灘塗,出產有名的海產品:血鱔白鱔、膏蟹、烏羽蟹、雙膜蟹、沙蝦、白刺蝦、花蝦、牡蠣、烏魚、左口、赤九、蚶、茳蘺等,一部分海產品還銷往港澳台和國內各大城市。西北部為丘陵地帶,群山環繞,山林面積1073公頃,有水果面積近267公頃,主要種植荔枝、龍眼、柑橘、橄欖、楊桃等水果;東南部、中部是廣闊肥沃的平原,耕地面積1600公頃,以種植優質水稻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是海豐縣七大糧產區之一。
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9156.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888.6萬元,農業總產值2526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006元。
聯安鎮區地圖
聯安鎮區地圖
2005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9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68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218萬元,農業總產值0.2567億元,農民人年均收入458元。
2016年,聯安鎮生產總值9.7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億元,全鎮人年均收入10690元。
2019年1—6月,聯安鎮實現生產總產值3.8億元,比增4.2%。其中完成農業產值3.8億元,比增4.8%;完成工業總產值723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4.08億元,比增21%;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4億元,比增2.8%。

文化


地名文化

聯安鎮在縣境西南部,東北距縣城6公里,鎮府駐渡頭圩。傳說清代時,石塘、田心、優埔三約代表為避免烏紅旗封建械鬥,在石角頭山會旗宣誓,規定各約不得介入烏紅旗械鬥,要聯合起來保護三約人民的安全,故取名聯安。
渡頭圩在海豐縣城西南6公里。聯安鎮人民政府駐地。因處河邊渡口,故名。
霞埔在海豐縣城西南9公里。屬聯安鎮。相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7)村民由福建莆田御史街遷此。因原是一片海埔(淺水灘),盛產對蝦,故名蝦埔,后諧音霞埔。
陳炯明故居
聯安鎮歷史人物有明嘉靖年間的十五省拔貢元、廷試第一名任巡撫之職的馬尚琮;清末民初兩廣都督的陳炯明;大革命時期任紅軍第六軍二師師長的彭桂烈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陳潮烈士及145名不同時期犧牲的烈士。解放後人文蔚起,原汕頭軍分區司令員、廣東省軍區顧問的彭沃;原任廣東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的黃志忠等。

民俗民風

聯安鎮是一個民風淳樸、禮儀之鎮。聯安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文娛體育活動的傳統,從建國到現在,許多鄉村都有過業餘“戲班”、“曲班”、“獅班”、“龍舟隊”、“排球隊”等組織。每年的端午節,聯安鎮有舉行龍舟競賽的傳統,並有一部分船隊經常獲得縣級龍舟賽冠亞軍的稱號,在我縣享有盛名。聯安人還有打排球的習慣,許多鄉村都有排球隊、排球場,是該縣排球之鄉,特別是霞埔村先後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全市男子排球邀請賽,上級文體部門對此予以充分肯定。

交通


梅隴鎮有G324國道過境。

社會


教育事業

2004年,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5所,在校學生1886人,其中,中學生926人,小學生960人;教師237人,其中,中學教師78人,小學教師159人。
2020年,聯安鎮有3所小學:中心小學、霞埔小學、田心小學。1所初級中學陳潮中學。

基礎設施

2004年,全鎮實現通路、通水、通電“三通”。鎮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實現水泥化,總里程56.8公里,全鎮形成“三縱三橫”的公路交通網路。各項基礎設施日益改善,有日供水量7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95%以上的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水利乾渠總長40公里,能保證全鎮農田灌溉用水,其中大型的水利設施有東關聯安圍聯安段全長5.2公里、三豐堤圍全長15公里,硫酸河排灌渠全長7.5公里。
2019年,聯安鎮聯柴公路續建工程水泥路面鋪設建設已完成近40%工程量,全鎮“村村通”自來水主管道改造工程,已完成工程量80%以上,完成鎮垃圾轉運站的改擴建設,增設了部分村級垃圾收集點。啟動聯梅公路渡頭橋至坡平段建設,沿村段鋪設人行道,整改路燈、交通標誌、沿路文化長廊等;完成了鎮前法治文化廣場、渡頭圩綜合市場的整改建設。做好大液河水閘重建工程的圍堰堵咸工作和設計、建設了橫跨大液河虹吸管道,將青年水庫水源引過大液河,貫通全鎮排灌渠道。

文化事業

聯安鎮是一個民風淳樸、禮儀之鎮。聯安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文娛體育活動的傳統,從新中國成立到2004年,許多鄉村都有過業餘戲班、曲班、獅班、龍舟隊、排球隊等組織。每年的端午節,聯安鎮有舉行龍舟競賽的傳統。聯安人還有打排球的習慣,許多鄉村都有排球隊、排球場,是海豐縣排球之鄉。

環保事業

2019年,聯安鎮完成了新陂溪、柴格陂溪、硫酸河、水灌溝、青年乾渠等河道的水浮蓮清理和浚通。

旅遊


石塘觀音堂

石塘觀音堂位於聯安鎮聯州村“風蓮池”。宋熙寧年間石塘置都,始立“觀音小廟”。明嘉靖十七年(1538)發生大海潮之後,大批福建移民落戶到石塘都,嘉靖中興年間始建“觀音堂”,清雍正九年(1731),石塘改置為石塘約,隸屬梅隴圩六約之一,轄七十二鄉村,清光緒廿三年(1897)約正召集全約鄉紳擴建“觀音堂"。

陳炯明都督府

陳炯明都督府又稱陳炯明將軍府,位於海豐縣城博約街東側,與此街門牌25—27號故居對面。於民國八年(1919年)由其叔父開庭主理,在祖業屋地起建將軍府,由漳州建築師承建。主樓三層,西式建築;寬三間17米,深長25米,佔地面積425平方米。樓上樓下前廊為圓柱跨拱結構。坐北向南,樓後有後園,長10米,寬25米。故居佔地總面積2700平方米。

東關聯安圍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

東關聯安圍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地處於大液河、黃江、麗江三江的出海口,面積4502公頃,具有天然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沼澤化草甸和紅樹林沼澤濕地的特徵。2004年被確定為省自然保護區,2005年與公平水庫、大湖一起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水鳥之鄉”稱號,2006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在滙豐銀行資助下開展的“華南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項目,2008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東關聯安圍濕地被聯合國正式批准為國際重要濕地,列入國際名錄。

代表人物


聯安鎮地靈人傑,歷史上人才輩出。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十五省拔貢元、廷試第一名馬尚琮,任過巡撫之職;在清代未期民國初期的歷史人物有兩廣都督陳炯明;大革命時期曾任紅軍第六軍二師師長彭桂烈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陳潮烈士及145名不同時期犧牲的烈士。
解放后更是人文蔚起,有原汕頭軍分區司令員、廣東省軍區顧問的彭沃;原任廣東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的黃志忠,還有一批文化、藝人、教授均孕育在這塊土地上。現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7所,在校學生36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