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文化

和平文化

蓬萊的和平文化,是以蓬萊的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開放文化為根基的。回顧蓬萊的歷史,不難發現,蓬萊具有中國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豐富的和平文化積澱。

目錄

歷史


蓬萊的歷史,是一個因和平而繁榮,因戰亂而蕭條的歷史。歷史上,蓬萊歷經多次戰亂。但和平繁榮的時期還是佔主導地位的。先秦時期,這裡一直是十分富庶的地方,常年沒有戰亂。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由於地處東夷,躲避了不少戰亂。尤其是隋唐時期,由於國家進入盛世,外憂內患基本消除,因此,蓬萊做為北方第一大港,成為和平盛世最大的收益城市。但宋、明時期,由於國力衰落,中國與國外關係惡化,當時不僅少數民族,包括高麗、日本等,屢屢侵犯中國。1041年,宋王朝為了抵禦外敵,實行了“海禁”政策,並在蓬萊建立了“刀魚寨”,蓬萊的港口由經濟港成了軍事港,蓬萊經濟和社會因此而逐步走下坡路。一直到上世紀初,蓬萊一直戰亂不斷。回顧蓬萊歷史,和則興,成為北方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戰則衰,做為軍事前沿,失去了自明朝初期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后發展的歷次機遇,蓬萊的經濟也因此夭折於歷次戰亂中。
因此,蓬萊百姓從古至今,親眼目睹了蓬萊的興盛衰敗,對和平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嚮往。
蓬萊的文化,與和平有著很深淵源的文化,和平文化有著深厚的根基。蓬萊具有神仙文化、港口文化、精武文化、海洋文化、開放文化五種文化的本身,很多都蘊含著豐富的和平文化的元素。神仙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其本身,就是和平文化的內涵。八仙懲惡揚善,是人們對消除社會罪惡,乞求社會公平和穩定的期盼,也是和平的化身。港口文化,蓬萊港口的變遷,也折射了和平與戰爭的歷史。和平環境,我們達到了“日出千桿旗,日落萬盞燈”的繁榮,戰爭時期,我們的港口淪為了軍事港,蓬萊也因此失去了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精武文化,更是蓬萊人民反抗侵略維護國家和平的實證。海洋文化、開放文化也是這樣。
蓬萊的和平文化,因為三個歷史名人而顯著更加厚重。
一是戚繼光。戚繼光除了抗擊倭寇的卓越功勛外,還主持修築了明長城,對維護國家和平做出了很大貢獻。1568年,戚繼光奉調北方后,便深入塞上巡視考察,他看到守城軍隊不會打仗,軍紀渙散,又看到長城城牆很多都是用土築成的,單薄矮小,並缺少碉堡、墩台等,因此,他一手抓練兵,一手抓築台、築城。他在《練兵實紀雜集》中寫道:“嘉靖以來,邊城一直在不斷增修,但低薄傾圮,間有磚石小台,與牆各峙,互不相救”。他認為,要加強京畿防務,就應改建長城和增修敵台。戚繼光上書建議獲得批准后,便主持對舊長城加高加寬,並新建騎牆空心敵台3000座,以利士兵守衛敵台,增強防衛。他的築城築台規則為:隨地置形,邊牆多就外險。並採取分片包干,賞罰分明的管理措施,工程進展又快又好。經過五年努力,“台功成,精堅雄壯,二千里聲勢聯結”。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防務,他重新修築東起山海關,西迄居庸關長達2000里的長城地段。著名的八達嶺慕田峪古北口金山嶺司馬台的複線城牆、敵樓,以及山海關、雁門關等地長城設施,都是經過戚繼光親自設計並主持修復的,明長城的修復,使北京形成固若金湯之勢。戚繼光總理修築長城16年,成就卓著,保衛了北京及北方廣大地區的安寧。由他主持改建修築的雄偉長城,至今巍然屹立於燕山山脈的崇山峻岭中,為我們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世界第七大奇迹。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功勛最為卓著的軍事家,是中國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不僅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和平思想的真實寫照。在他身上,承載了非常深厚的和平文化精髓。
二是媽祖。媽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灣賢良港人,生於960年,卒於987年,時年28歲。死後被封為神女、尊稱為“和平女神”。歷史上從天后到聖母,歷代帝王曾經41次禪封她封號。千百年來,媽祖先是在民間祭祀,后列入國家祭典。後人總結了媽祖精神: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美德。自宋朝以來,登州已經成為北方媽祖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由於登州是北方第一大港,而媽祖文化又是通過海路在登州登陸的,登州因此成為北方地區媽祖文化傳播的中心。特別是由於登州海道的便利航海條件和蓬萊做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媽祖文化以登州為根據地,沿海上交通線,經歷了渤海海峽、進入東北和華北北部,再沿朝鮮半島進入朝鮮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終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地區。因此,媽祖不僅成為海峽兩岸共同供奉的女神,也是日本、朝鮮、東南亞、以及北美很多國家和地區共同供奉的女神。蓬萊閣天后宮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媽祖廟宇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媽祖(天后)廟宇。
三是丘處機。丘處機是道家和平思想的倡導者。在中國歷史上,從元太祖成吉思汗開始,至後代許多君王,都受到丘處機和平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丘處機(1148—1227) 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丘處機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童年時即嚮往修鍊成“仙”。19歲時,丘處機獨自去昆嵛山煙霞洞修行。翌年9月,聞陝西終南山道士王重陽寧海州傳道,遂下山拜其為師,成為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60歲后曾兩訪嶗山,足跡遍及青州、登州、萊州等地,並在蓬萊的大辛店鎮建立了丘祖廟,在此修鍊,丘山也就因此而得名。在1219年冬,74歲高齡的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邀請,攜弟子18人,歷時3年,行程萬里,到達西域大雪山,見到成吉思汗后,他進言:“要長生,須清心寡欲;要一統天下,須敬天愛民。”,力勸成吉思汗“戒殺”,深得成吉思汗讚賞,成吉思汗賜號“神仙”、“太宗師”。在丘處機的影響下,成吉思汗下令“止殺”。對此,史學界是這樣評價的:丘處機以超常的見識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動成吉思汗,止殺救民,積無量功德。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處機回到燕京,奉成吉思汗的聖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同年,丘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餘,並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針對宗教間的相互排斥爭鬥,丘處機主張三教平等相通互融,為當時社會政局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也登峰造極。中央民族大學牟鍾鑒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真七子與齊魯文化》在說到丘處機為和平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時候,是這樣評價的:“以宗教的社會安定功能而言,丘處機不僅是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人,也是中國宗教史上第一人”,體現了“仁愛無私、尊道貴德、包容通和、堅毅忠勇”的高尚品質。
從2000年開始,蓬萊秉承和平文化的傳統,連續舉辦了六屆“和平頌”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盛典,使蓬萊的和平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和平文化的積澱更加深厚,並被聯合國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國際和平城”的品牌正在成為城市重要品牌。相對於“人間仙境”在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在歐美和世界更廣泛的地區,“國際和平城”更具影響力。
定義二:
和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在創造文明體系的歷史進程中,廣大文明創造群體群員們所秉持的對不存在文化同一性的他民族,施以友好、平等、寬容的基本思想理念與處事行為所形成的傳統的總和。
中華和平文化具有的內在本質特點:
第一、中華和平文化具有強大的自我約束性。
第二、中華和平文化具有強大的內斂性。
第三、中華和平文化具有強烈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