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

竹子編的工藝品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源流


竹編茶具
竹編茶具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製的主要材料。
竹編
竹編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製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製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裡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干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向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製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製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扎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彙集起來已經有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竹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地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湧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而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製作流程


竹編
竹編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划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
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

特點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歎其難。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分類


竹編平面畫
竹編平面畫
瓷胎竹編產品按造型主要分為瓶壇包盒具等幾大類。花瓶類有小到5CM的單件瓶,也有大到145CM的千件瓶,可適合不同場合的需要。壇罐類有茶杯、糖缸、茶葉罐等實用品。竹包類有兩大類六個規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竹編盒類有竹胎、紙胎、漆器胎幾種,規格有7CM、9CM、11CM、13CM、15CM等幾種,還分為單盒、內三格盒和套三盒等。竹編具類則是工廠的主要品種和技術優勢所在。纏嘴過把、緊扣瓷器,精心編織出不同圖案,是瓷胎竹編產品與其它任何竹編不同的獨特技藝,是最能體現出瓷胎竹編工藝以精細見長特色的地方。按用途分有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煙具,還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規格分,從套二套三的酒具茶碗到十五頭二十二頭一套的咖啡具都有。按底胎所用材質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也有台灣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藝不同瓷胎竹編產品分為普通編織、提花編織和五彩圖案編織。普通編織以古銅色的烤絲為主,配以普通幾何圖案多用於製作批量產品。提花編織則用新竹青絲經緯等寬,便於編織各類單色圖案文字手跡,更以熊貓圖案編織為多,主要製作花瓶茶具等產品。五彩圖案編織充分發揮五彩絲的特色,運用多種不同的技藝、使用各種不同的色彩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效果,多用於製作展品、禮品和高檔精品。使用的技藝主要有疏編、疏細結合編、破經編、換經編、浸色編、浮雕編、立體編等二十多種。採用五彩圖案編織方法可製作出山水花鳥、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等維妙維肖的圖案。
瓷胎竹編以依胎成型、緊扣底胎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工廠發揮瓷胎竹編技藝,移植到其他底胎和無胎產品中,開發了竹編首飾盒和竹編包類、竹編動物等新產品新品種。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瓷胎竹編的未來。
產品常規分類: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編平面畫。
竹編
竹編
竹編工藝可分為細絲工藝和粗絲竹編工藝品(說明:有瓷胎工藝品和無瓷胎工藝品)。成品主要是經對竹子切絲、刮紋、打光、劈細等工序,將剖成一定粗細的篾絲編結起來製成。東張竹編主要是粗絲竹編工藝。
1、細絲竹編工藝(瓷胎竹編工藝)簡介: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產品主要有: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編平面畫。
2、粗絲竹編工藝(無瓷胎竹編工藝):是指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的竹編工藝。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簾、扇子等。粗絲竹編工藝品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盛產。東張鎮做為福清市的五大歷史古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的積澱,因所處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竹種資源豐富,有淡竹、水竹、毛竹等許多種類。主要產品有竹編涼席、涼枕、扇、籮、筐、籃、箕畚、搖籃等。
逍遙居竹編
逍遙居竹編
四川逍遙居竹編工藝品
1、四川逍遙居手工竹編平面畫接近生活,與網路更深層次的互聯,同時對書畫作品文化更新的體驗。
2、粗絲工藝品(無瓷胎竹編工藝品):
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物中,已經出現竹編器具。幾千年來,民間竹編涼席、涼枕、扇、籮、筐、籃、箕畚等生活日用品;我國南方地區,則逐漸形成富於地方特點的竹編用具和手工藝品,如安徽的舒席、四川的竹絲扇和瓷胎竹編等。竹編製作,一般經過剖絲、切絲、刮削、磨光、編結等過程。
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嵊州,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貢等。四川自貢藝人龔玉璋的扇子,稱為"龔扇子",所用篾絲,細如絹紗。

部分作品


《九龍壁》、《漁翁》、《香爐閣》、《伯樂相馬》、《三打白骨精》、《五獅戲球》等等。

傳承意義


審美價值

竹編
竹編
竹編茶具
竹編茶具
胎竹編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藝品再到收藏品,它們的造型多變,裝飾特色富有形式感和節奏感,帶給我們獨特的審美體驗。
(一)實用性價值
竹編日用品能在民間廣為流傳,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傳統竹編的實用性,這是傳統竹編最初興起的原始動力。
(二)裝飾審美價值
1.造型之美
瓷胎竹編根據胎底的造型轉變隨之帶來豐富多變的造型。但由於竹篾的柔韌性有限,所以胎底一般不會出現尖銳的稜角,因此瓷胎竹編一般造型以圓形或橢圓形為主,轉折處圓潤柔滑,這樣的目的在於避免使竹篾在製作過程中產生斷裂的情況,同時造就了瓷胎竹編溫潤柔和的美感,這種美感拉近了人與器物之間的距離感,讓人有回歸自然的釋然。
常見的瓷胎竹編造型主要有瓶、壇、盒、屏等。其中花瓶類尺度多變,瓶高小至5CM,大至2M,圖案有的素雅,有的繽紛。瓷胎竹編的造型通過其依附的瓷胎展現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當總體呈圓潤、平滑的姿態。
2.編織紋樣
胎竹編上的竹編一個是對瓷胎起保護作用,另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裝飾效果。瓷胎竹編製作方式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而越來越豐富,如提花、染色等工藝竹編的出現,使瓷胎的裝飾文案圖像化,多元化。作為竹編傳統工藝,竹編的編製方法始終是通過合理的經緯交織穿插組合而成的,這種縱橫交錯的裝飾方法,形成了傳統瓷胎竹編所特有的極具韻律的美感。現在我們一般常見的瓷胎編織結構有人字編、十字編、六角編、螺旋編、絞絲編等,每種編織結構又可以細分為不同的表現方式,一件物品在編織過程中幾乎不需要粘膠或使用釘子就可以做到連接緊密,整體嚴謹美觀。
製作竹編需要將竹篾按照薄厚、粗細不同進行細分,根據各類竹編器具在製作過程中使用的竹篾種類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會形成寬與窄、疏與密、點線面的構成感,體現著均衡、對比、連續、重複等等形式美的法則。而傳統觀竹編的這種工藝方式與審美特徵,也成為現代設計的借鑒來源。
3.圖案之美
竹編在編織過程中,通過不同的編織手法自然能夠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紋樣,幾何紋樣具有規律的組織結構,體現了勞動的節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則。除了幾何紋,人們在編織竹編的過程中不斷有所創新,圖案紋樣也是豐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實等植物紋樣、動物紋、人物、書畫等等。成都瓷胎竹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圖案,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熊貓圖案尤為突出。經過染色處理的黑白雙色竹絲構成熊貓的紋樣部分,圖案主題和瓶頸、瓶底的編織手法差異開來,形成編織紋樣的對比同時,凸顯熊貓主題的特徵,彰顯地域特色。
4.色澤之美
雖然現在瓷胎竹編以原色為主,體現傳統風格,但經過一些特殊的著色工藝,傳統瓷胎竹編的色彩愈加豐富多彩,更是增加了瓷胎竹編的魅力。
經過著色的竹絲有橙色、黑色、紅色、藍色和紫色等,在編織竹器時,顏色或互相搭配或與單色與原色組合,同時運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則,形成顏色多變,色彩各異的瓷胎竹編。由於竹子材質所具有的光澤度,經過染色的竹絲呈現出瓷胎竹編特有的色澤,溫和而明亮。

文化價值

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編深刻的文化內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觀。
瓷胎竹器工藝從材料的選擇到編製過程,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準確,竹子收集時間不當容易造成竹子生蟲或者發霉,竹齡選擇決定了竹子的柔韌性,從而決定了瓷胎竹器的編製難度和美觀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價值更重要的決定權在於瓷胎竹編製作者的水平。《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後才可為良。”瓷胎竹編的材料選擇的時節、地域,傳統竹編的製作工藝、製作水平最終決定了一件瓷胎竹編是否材美工巧。傳統竹編雖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卻更能體現中國傳統造物觀念“天人合一”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和文化內涵。

展望


竹編作品
竹編作品
創品牌,打造精品,已成為新時期竹編工藝品生產的一個亮點。至2005年,在國家級、省、部級工藝美術大展、大賽或博覽會上,東陽竹編工藝品共獲獎項95件,其中金獎以上42件、銀獎18件、銅獎15件、優秀獎20件。獲獎成績在全國縣市級竹編同行中遙遙領先。其中何福禮的竹絲白鶴鼎、大象、詠鵝圖、哪吒鬧海等金獎作品,盧光華的大型竹編壁掛《蘭亭序》、百馬圖、威虎圖、蘇東坡前後赤壁賦書法、立體竹編《唐寅山水畫》等金獎作品,徐經彬的千禧龍盤金獎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藝領域中達到了出類拔萃的藝術高度,為全國專家、行家和廣大群眾所稱道。其中盧光華的《蘭亭予》、《八駿圖》和何福禮的《八仙竹絲花籃》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何福禮在1997年為香港社會服務聯合會慶祝香港回歸而特製的2500米長的巨型龍燈,由香港特首董建華親手為其點睛開眼,獲當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獎牌。中央電視台也曾多次報道東陽竹編傳統技藝。
然而,由於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衝擊,竹編技藝後繼乏人,情況看,東陽竹編主要靠45歲以上的一批藝人支撐著,年輕人當中幾乎沒人肯學,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所以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一東陽竹編進行保護,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