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具
功夫茶道的專門器具
功夫茶是中國民間品茶習俗。流行於廣東潮汕、福建漳泉等地。功夫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茶風興盛,茶具品種越多,質地精美。廣東潮州和汕頭盛行功夫茶,功夫茶最講究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
在中國生產茶具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鎮和福建德化。這兩個地方生產的陶瓷茶具,佔據中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場。
功夫茶具是最講究的一種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具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與廣東等地,隨著後來慢慢傳播到各地區.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KungFu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紅泥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氣韻溫雅的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氣質獨特,自明朝正德年間以來已有500年歷史,而以江蘇宜興出品最負盛名。
紫砂茶具
工夫茶具
陶瓷茶具有一壺四碗一套的,也有一壺六碗一套的,有的還配有托盤。有較好的耐冷熱激變的性能和較高的抗衝擊強度,比較實用。市場上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能適合較多人的品位。陶瓷茶具的特點,傳熱較慢,保溫適中,與茶接觸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沏出的茶有較好的色、香、味,而且此類茶具一般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尤其是宜興的紫砂壺是陶器中的珍品,造型雅緻、古樸,用來泡茶,香味特別醇郁,色澤格外澄潔,久置也不易走茶味。
功夫茶具
老鐵壺能夠提高水溫,而且蓄熱能力強。一般情況下用老鐵壺燒水可以達到97℃,甚至100℃以上,可以充分軟化水質,特別適合泡老茶或煮茶使用,尤其是普洱茶,而一般不鏽鋼隨手泡只能達到93℃。使用鐵壺煮過的水能夠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形成山泉效應,使水口感厚實、飽滿順滑。泡茶可有效去除茶中的霉味。飲用鐵壺煮的水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鐵壺受熱後會釋放出大量的二價鐵,與茶中的單寧酸、茶多酚等作用,能補充人體所需的鐵元素。鐵壺能釋放微量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鐵壺煮出來的水含微量的鐵離子和極少的氯化物,水質甘甜,能充分改善水質,提升品名的醇和感受。鐵壺能提升沸點,沖泡香氣高的茶如“鐵觀音”和普洱老茶時,茶湯香味皆佳。
隨著家居裝飾的升溫,各種工藝品也日漸走俏。而新穎別緻的工藝茶具便也應運而生,成為一些人的消費熱點。
顧名思義,工藝茶具,既可用來沏茶又極具觀賞性,造型常以新、奇、特見長,引人遐思。從材質方面看,有紫砂的、陶制的,也有銅製的或幾種材料混合而成,並配有精緻的底座或托盤,擺在居家之中,是一件很好的裝飾品,於不經意間增添了一份東方藝術品位。一般說來,這類茶具價格並不十分昂貴,百元左右,價格適中,一般的工薪家庭都能接受,因而也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1、茶壺
茶壺出水量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壺,完全泡開時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難控制。
2、茶盤
最好用寬,平,竹制茶盤,木製茶盤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異味。茶盤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
3、茶匙和茶荷
竹木石骨都無所謂,紫檀的不錯。茶量的合適直接影響茶湯的濃淡和氣,味,必須準確,泡多了就會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響。
4、爐和水壺
電或酒精燒的都可以,本身發熱時不生異味就行。這是必備的,絕大多數功夫茶要求沸水,萬萬不能用飲水機或電熱水壺代替,因為它們設置的恆溫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斷地沸騰會讓水質受到影響。
5、茶杯
白瓷薄壁的最佳,不影響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6、茶罐
儲藏茶葉的罐子。紙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實惠,紙罐遮光,密封袋封氣味和潮濕。放在陰涼乾爽的地方。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閑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閑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說。
功夫茶具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功夫茶具
1.備置茶具
工夫茶具有“四寶”,即孟臣罐、若琛杯、玉書碨、潮汕爐,此外還有茶筒、茶船、茶匙、茶斗、賞茶盤、茶巾、茶巾盤等。
2.活煮山泉:
陸羽《茶經》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以泉水為上。“活水還需活火烹”,活火指炭之有焰。沖泡工夫茶水宜二沸,過嫩、過老都不利於茶的色、香、味的發揮。
3.佳葉酬賓:
宋代文豪蘇軾曾作茶葉傳記《葉嘉傳》,後來便以葉嘉代指茶葉。今天我們請客人品嘗的是產於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其外形條索捲曲壯結,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沉重似鐵,美如觀音,故稱“鐵觀音”。
4.孟臣沐霖:
燙洗茶壺。孟臣為明代紫砂製作名家,擅制小茶壺,人稱孟公壺或孟臣罐。
5.觀音上轎:
用茶匙將鐵觀音茶從茶筒撥入茶荷(用茶荷從茶筒中量取茶葉)。
6.烏龍入宮:
用茶匙將茶荷中的鐵觀音茶撥入茶壺中,茶葉量約佔壺的七、八成。
7.砂壺初傾:
洗茶。環壺口內側注水入壺,旋即傾出,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
8.高山流水:
懸壺高沖。提起水壺從較高處緣壺口內側一邊衝下,使水滿至壺口。沖水時要沿著壺的一側沖,不可相中心沖,以免衝破“茶膽”。
9.春風拂面:
用壺蓋颳去浮在壺口的泡沫雜質,又稱“刮頂”目的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澈潔凈。
10.重洗仙顏:
用開水淋澆壺蓋、壺身,又稱“淋眉”,即洗凈壺的外表,又可提高壺溫,確保發揮青茶的品質。
11.若琛出沐:
燙洗茶杯。若琛是清初制瓷名家,擅制薄瓷小茶杯,故用若琛借指茶杯。
12.遊山玩水:
提壺使壺底沿茶船邊繞轉一圈,以颳去壺底的水滴。
13.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工夫茶斟茶要求低、快、勻、凈。斟茶時壺嘴盡量接近茶杯,可避免茶湯易冷、衝出泡沫或濺出杯外不雅觀。茶湯循環往複倒入茶杯,此稱“關公巡城”,再將壺中殘餘的茶湯循環均勻地滴到每隻茶杯中,此稱“韓信點兵”,從而使每杯的茶湯量及濃度均勻.敬奉香茗:將茶敬奉給客人。
14.三龍護鼎:
端杯以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
15.細聞幽香:
鐵觀音茶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16.鑒賞湯色:
鐵觀音茶湯金黃,濃艷清澈,俗稱茶油色。
17.品啜甘露:
鐵觀音茶湯醇厚、味濃,回味甜爽。品字三個口,故分三口喝完茶湯。徐徐品味,慢慢下咽,並嗅聞杯底余香。
18.重酌靈芽:
沖泡、分斟第二泡茶。
19.領悟神韻:
木魚石功夫茶具
20.盡杯謝茶:
喝盡杯中茶,感謝茶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
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后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功夫茶具凈后,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后,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后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后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
功夫茶具“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蕩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比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后,功夫茶具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后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