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成立的國家級景區
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北部灣鐵山港海域,東起山口鎮英羅港,西至沙田港海域,西臨鐵山港航道,北側海岸線全長19.6km。保護區界線坐標(21°30.00′,109°38.50′)、(21°30.00′,109°46.50′)、(21°18.00′,109°34.50′)、(21°18.00′,109°44.00′)四點0m等深線以下的海域內,面積350km,其中核心區面積132km,緩衝區面積為110km,實驗區面積108km,保護區離鐵山港西岸線6km,離鐵山港航道約2.5km,離沙田漁港航道0.5km。
成立時間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桂政辦函[1986]122號文和桂編[1986]192號文批准成立自治區級合浦儒艮自然保護區;
1992年10月,國務院國函[1992]166號文批准成立國家級合浦儒艮自然保護區。
1996年,成立保護區管理機構。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與廣西北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方式),隸屬廣西區環保廳,屬正科級事業單位,編製10人。
保護區管理站現有工作人員16人,設站長室(3人)、辦公室(6人)、生態研究室(7人)。人員專業:博士1人(環境科學),研究生3人(環境科學、海洋生物、遺傳),本科7人(無機化學、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海洋漁業、環境生物、海水養殖),大專4人(環境工程、計算機、法律、環境監測),其它1人。
3、依法查處破壞保護區的各種違法行為。
4、開展對儒艮和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動物調查研究及救護工作。
5、開展保護環境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活動。
6、防止沿岸及海上船隻“三廢”對保護區的污染。
1、儒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在保護區內已多年沒有獲得儒艮的照片和實體證據。最近一次發現儒艮實體是1997年3月,已死亡,漁政工作人員執法時收繳,口中有海草。疑似儒艮發現及問卷調查中所獲的信息,仍然不排除該水域仍有儒艮分佈和活動的可能性。
2、中華白海豚: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在保護區水域2003年調查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大約在50頭左右,2012年調查數量達120頭以上,且以青壯年為主。保護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與中國其他水域(福建廈門、長江和浙江樂清沿岸)的中華白海豚之間已有顯著的遺傳差異和分化。
3、江豚、中國鱟:在保護區海域多次發現江豚的蹤跡。中國鱟在保護區海域數量較多。
5、海草床生態系統:保護區及其附近海域主要有淀洲沙、北暮鹽場海堤外、英羅港、英羅港口門外、淡水口、高沙頭、山寮九合井底七個海草床。目前至少發現有四種海草:喜鹽草(俗稱龜蓬草)、二葯藻(俗稱茜草)、貝殼喜鹽草、矮大葉藻。
2、管護工作情況與社區有良好的協調管理機制,與當地相關部門建立聯合執法隊,加強保護區的執法巡查,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現象,多次開展專項執法活動。
3、宣傳教育在北海市區和保護區周邊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和港口碼頭設置宣傳牌、宣傳欄;通過各種新聞媒體開展宣傳教育;到各學校和社區舉行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講課。
4、海草調查及研究l每年春、夏、秋、冬季對海草進行了四次調查研究。
5、每年於枯、豐、平水期對保護區的海域進行3次水質監測。
6、開展儒艮、中華白海豚調查研究2003年至2012年聯合南京師大完成了中華白海豚調查研究。
8、完成聯合國環境署(UNEP)和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扭轉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中國海草專題》中國合浦海草示範區的工作l該項目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2008年上半年結束;具體工作內容是宣傳教育、調查與評估公眾與政府意識改變的情況、制定與執行減少破壞海草的優先行動計劃、收集與製作相應的生物標本、海草資源調查、水質和沉積物調查、建設海草恢複試驗區。
9、保護區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項目被《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列為重要的建設項目。2008年,該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項目申報獲得了批准,得到了財政2604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198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624萬元)的項目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