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亭
1945年建立的旅遊景點
漯河是侵華日軍北支那派遣軍2971部隊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在豫侵華日軍的主要指揮機關所在地。當時,侵佔河南的日軍把漯河作為指揮中心,所轄範圍包括西南至老河口、南陽、方城、葉縣、舞陽,南至信陽、駐馬店,北至許昌、鄭州,東至周口等地。日本戰敗投降后,國民黨政府把漯河確定為全國的15個受降點之一,即第十二受降區,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為受降長官。劉峙和他的參謀長趙自力等八人來漯河主持第十二受降區的受降事宜“為當時全國17個受降區大城市中唯一一個小鎮‘’,小小的漯河鎮見證了18000人的投降儀式。
劉峙來漯河后,成立了籌備委員會,確定受降日期等。並指定由郾城縣政府和漯河鎮公所負責布置舉行受降儀式的會場。會場設在省立郾中(今漯河二中西院)。日軍2971部隊司令官鷹森孝(中將)在漯河作為第十二受降區的日軍指揮官帶領共計31560名日軍正式向中國人民投降。
9月20日上午9時舉行受降儀式,日軍投降代表鷹森孝和他的幾名下屬軍官先期到達會場,隨後劉峙和漯河駐軍各部長官及美國顧問組等人員,分乘汽車來到會場,郾城縣縣長蔡友令,漯河鎮鎮長陶瑞亭,鎮區各保都派有知名人士參加受降儀式。
受降儀式開始,鳴禮炮18響,劉峙作了簡短的講話。然後,劉峙代表中國第十二受降區簽字受降,鷹森孝代表日軍簽字投降,簽字后,鷹森孝面向與會全體中國軍民退後三步,鞠了九個躬,向中國人民低頭認罪,並把佩戴的指揮刀雙手舉過頭頂,交給主持受降首席官劉峙,正式繳械投降。
受降亭
日軍投降后在等待遣返回國期間,天天閑著,光吃飯不幹活,老百姓不願意,政府就命令他們將竹木街通往煤市街(今公安街)的一條彎曲狹窄的土路加寬取直整修,後來這條寬8米、長700多米的新修煤渣路,被命名為受降路。並把當時接受日軍投降的竹木街改名為受降路.
1947年,受降亭毀於內戰的戰火。受降亭毀后,亭內4塊石碑流落民間。現在四塊受降碑僅存一塊主碑和大半塊殘碑。
受降亭
受降亭
中州抗戰紀念館由開源集團投資建設,坐落在河上街古鎮中段,建築面積1312平方米,是以漯河受降建亭立碑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為背景,建立的反映中原兒女八年抗戰的綜合性紀念館。
紀念館布展內容徵求了多位抗日戰爭史專家和學者的意見,對所展內容反覆推敲修訂,以求更真實地表現中原兒女在抗戰期間為抗戰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
受降亭
在浙江大地,沒有一個地方像受降鎮那樣,把一段歷史永遠地拴在自己身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富春江南岸的中國軍隊為了接管杭州,必須在市區以外與日軍議定受降事宜。位於杭州與富陽之間的宋殿村被選定為雙方接洽的地點。富陽市史志辦主任張建華說,由於種種原因,此後浙江全境內沒有再進行過正式的受降儀式。因此,這個小村莊成為省內唯一的受降地。
1945年9月4日上午,就在富陽宋殿村宋作梅大宅的廳堂里,中國軍隊代表與侵華日軍代表議定了駐浙侵華日軍的投降事宜。當時23歲的村民林鎮南從一個裁縫那裡聽說了鬼子投降的消息——那個裁縫為“受降廳”縫製了大量白布圍簾,據說整個大廳四壁被白布圍個遍。林鎮南老人如今還對“白布”記憶深刻:“只有辦喪事才用白布的,我們知道鬼子猖狂的日子到頭了。”
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不脛而走。林鎮南回憶:“因為具體的情況不太清楚,所以還沒有熱熱鬧鬧地慶祝。但大家感覺好像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搬掉了,輕鬆得不得了……”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紀念駐浙侵華日軍投降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人民政府把宋殿村所在的長新鄉改名為“受降鄉”。如今,“受降廳”已經成了紀念館,按照當年的形制復原了受降場景。
受降廳不遠處有“千人坑”。林鎮南老人向我們敘述了“千人坑”的來歷。駐紮在宋殿村的日軍每天晚上10點過後都要到路口抓捕中國人,抓去的老百姓都被關在宋殿碉堡下的水牢里,第二天再拉到村南公路邊一個大坑內殺害。他記得,日軍最多一次殺害了49人。這個日本鬼子的屠場里,掩埋著上千具屍骨,許多人的姓名和來歷則無從查考。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新安葬了遺骨,把“千人坑”遺址修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年來,有超過50萬人到這裡憑弔。包括《東史郎日記》作者東史郎在內的日本友人也多次到受降了解歷史真相,懺悔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鬼子在這裡投降,既是向中國人民投降,也是向宋殿人民投降!”另一位見證歷史的老人張有來說。據他多年的調查,僅宋殿村在抗戰8年中遇害的村民就有331人,被毀房屋近2000間。
歲月流逝,經歷過那段苦難的老人一個個離開人世。林鎮南和張有來有一種緊迫感。他們一直承擔著“義務講解員”的工作,不厭其煩向來客介紹著那段歷史,想在有生之年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帶著血淚的故事。張有來說:“有受降這個地名,日本就不敢不承認他們對中國的侵略,對中國老百姓犯下的罪行!”
世事變遷,有人曾提出要改動“受降”的地名,理由竟是方便吸引外資。但每次都遭到受降老百姓、抗日老戰士和學者們的強烈反對。歷史在他們眼中比幾個洋錢要重得多。受降鎮一位幹部說:“丟掉這個名字,就是丟掉我們的歷史,丟掉我們對8年抗戰中死難者承擔的責任,丟掉對全中國人民承擔的責任。受降,是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